是时候抛弃良心论了
2017/1/7 15:45:41 会飞的王动
这几日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一部名叫《相思》的国产动画短片,据说感动了多少多少万人。我随便看了一眼,确实有惊喜。画风清新,画工精致,造型、场景、配乐都带着浓郁的古典江南风情。然并卵,且不说这种短片在人物塑造上难以避免的单薄,在叙事上显而易见的低弱,单说这样一个孤例对中国动漫产业的振兴意义实在有限。又见网友在惊呼“良心之作”,在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上,这部短片也许可以称之为良心之作,但良心归良心,它救不了中国动漫。
中国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谈良心的?这种良心论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它仅仅作为一种日常话语存在时,还有着教化和反省的意味,可当它被智识阶层运用到公共话题的追问反思中,就暴露出虚弱和尴尬了,以至于隐约有戏谑的味道。比如我们经常在嘲笑中,用这个词来反讽。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良心论的盛行往往透露出这个社会理智的缺位,法治、市场等正常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人们面对现实的无力感。
一部国产电影好看,电影主创就被尊为业界良心;一栋楼房在灾难中没有坍塌,开发商就俨然担当地产良心;一座城市会不会大雨侵袭,考验着城市规划和管理者的良心;一个老头倒在路边,我们要拷问全体中国人的良心。法官、医生、教师能否尽到职责,我们还是要说良心。政府有良心官员,企业有良心企业主,股市有良心股民,菜市场有良心商户,连我们楼下卖馒头的大姐都自称良心发酵。然而,这么多良心的汇集,让人们看到的却不是从善如流的感召,而是更大面积的失望和猜忌。
良心论在古今中外都不缺乏倡导者和社会认可,而且都是源自人性本善的观念预设,认为人心之中天然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力量。我无意在此争论人性本初的善恶,但需要说明的是,良心论显然是一种宗教式思想的衍生,它必须在社会现实中对应一种普遍的宗教情怀。也就是说,只有宗教式的终极解释才足以支撑良心论。否则,良心从何处来,又该向何处去?中国的儒家也好,外国的道德意志论也好,他们在提到良心时,都背靠着宏大的天命观和有神论。如果一个社会缺少普遍的宗教情怀,良心论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这也是中国式良心论不灵的原因。中国人的思路是这样的:我饭都吃不饱,你跟我说良心?我天天吸雾霾,你跟我说良心?我一个亿的小目标都没达到,你跟我说良心?宗教不在场,心灵救赎很难具备普适的意义,道德约束力会大大削弱,说良心都是奢谈。
按照伯林同学的自由理论,良心是一种积极自由,对积极自由的提倡,应该以满足消极自由的最低要求为前提,也就是先要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自由权利和社会保障。此间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一个人的生存需求不受威胁,人性才可能最大限度的苏醒,才会有更高尚的精神追求;假如一个人一直处于生存危机之中,就会越来越趋向弱肉强食的狼性。这种生存需求不仅仅是指吃饱穿暖,更多指向安全感与社会公平。我们都是缺少安全感的人,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住的房子、走的路、说的话、洗的脚、打的气球都藏着种种不可预知的危险。然后,你来跟我说良心?
我特别喜欢举这个例子,就是年轻时读柏杨和龙应台的书,看到他们对台湾社会的批判,真是心有戚戚焉。因为他们当年批判的各种丑陋现象,比如恶医横行、教育腐败、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盗版泛滥、道德滑坡等等,至今在大陆依旧触目惊心,而在台湾却好像凭空消失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好吧我们只说法治。是法治让丑陋的中国人不再丑陋,让中国人找到了自己的良心。法家的管仲同学说,仓廪足而知廉耻。在现代文明社会,“仓廪足”有更多的象征意义,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知廉耻是有条件的,讲良心是有前提的。
所以,是时候抛弃良心论了。良心不仅救不了中国动漫,也帮不了中国任何一项产业或曰事业的发展振兴。经济运行自有规律,文明进步自有原则,道德塑造也难免人性趋利避害的选择。良心从来都在,但通向良心的路,不该是自欺欺人的宣教和无能为力的乞求。

好汉留步,扫码关注。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