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歌颂母爱的日子又到了
2017/5/14 10:06:02 会飞的王动
点击上方蓝色字“会飞的王动”,关注我的公众号
......................
去年母亲节,和菜头同学非常嘴贱地在微信上说:“我忽然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是有母亲的。”和菜头这话说得确实很讨嫌,却道出了网络上的一种怪现象,母亲节不知何时沾染了一股道德宣告和比较的味道。反正我很难想象自己这种常年关注儿女私情的人,会在母亲节这天熬一碗母爱深似海之类的鸡汤。
在现代社会,母爱仍属于某类不容置疑的情感。作为男性晚辈,我显然不便探讨母爱是否伟大这一古老命题,否则搞不好就会背上道德沦丧的罪名。而且说到底,有些价值观念也不必深究。如果不想做一个离经叛道的思想者,我们就该直接认同多数人宣扬的价值观念,比如母爱是伟大的,上帝是存在的,共产主义是会实现的,打麻将是难免输钱的。这些多数价值观会让你有一种身在人群之中的安全感,会让你凭窗望去,顿觉岁月静好,海清河晏。这个世界是需要秩序的,在无法建立更好的秩序之前,我建议你保留自己的观点。
然而母爱或对母亲的爱,终究带有明显的私人属性,它不必然以一种面貌呈现。也就是说,对私人情感的指手画脚其实是这个社会集体思维习惯下的老毛病。我们似乎已经慢慢接受了在爱情方式上的个人选择,比如你爱异性或爱同性,爱范冰冰或爱邻居二肥子,大家都觉得那是你的私事,甚至你爱上隔壁老王,也会有人在情理上表示理解。但在亲情领域,特别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情,仍带着深刻的公域道德模式的烙印,这看似来自于中国的孝道传统,事实上也和极权社会的残余意识有关。这导致我们提到与母亲或与父亲的情感,往往会出现某些模式化的虚伪。
印象中看过很多写母亲的文章,都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写得差不多。大家笔下的母亲统统是一个样子:慈爱仁善,勤劳淳朴,一生操劳,无怨无悔什么的,没多少文化还会说两句影响孩子一生的格言。这当然有某个整齐划一时代的特征,但千人一面的问题还是暴露出我们在写到母亲时,根本不敢站在平等的视角。这首先不是一个文艺视角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心态问题,我们是不是心甘情愿做某种权威象征的附属品,从而放弃做一个独立的人。
吾儿作文写得一塌糊涂,颇有我当年的风采。从小学到中学,他最擅长写的一个作文就是《我的妈妈》,因为那是我亲自传授的。好像我们上学时都会反复写过类似的题目:我最亲近的人、我最敬佩的人、他(她)教我懂得感恩之类的。起先他也不会写,我就对他说,你就写你半夜肚子疼,妈妈背你去医院。当然这个故事是瞎编的,但他始终用这一个故事来应付各种题目,终于把故事编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我们对母爱的印象,这里有着很多夸大的虚假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去夸张变形,就是为了使其符合某种道德宣教中的母亲形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众视野里的母亲形象越来越神性化。本来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的情感,现在却承载了太多的毫无必要的道德内容。这些年网上出现所谓的“辣妈”形象,虽然这种叫法有消费女性外貌的嫌疑,但也不失为对传统母亲形象的一个改变。
朋友圈里对母亲的赞颂声越来越多。我不反对歌颂,但反感借歌颂母亲之机来宣传某种道德模式,比如很多人转发的那个句子:“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种自以为温情的句子和“常回家看看”一样,暗含着简单粗暴地干涉他人生活选择的用意。一个成年人是不是要“常回家看看”或者“陪妈妈变老”,既是个人的自由,又限于复杂的现实情况。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对着不一样的现实,宣示某一种选择,就是对其他选择的否定,除了道德炫耀,其实没什么意义。比如我每次回家看老太太,老太太都催我快走,因为她要出去打麻将,没工夫搭理我。再一点,我们不妨直说吧,陪孩子长大和陪父母变老,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也不能对等交换。陪孩子长大有着天然的愉悦感,但想从陪老头老太太中找出愉悦感,那需要一颗多么温顺柔软的心灵啊。
女神刘瑜生完孩子之后说:母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是她为生孩子这个选择承担后果而已,谈不上伟大。她作为母亲自然可以这样轻描淡写,就像我每次揍我儿子时,都将我的施暴解释为一种“深沉的父爱”,儿子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承受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