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的最后一页有什么?
2017/8/14 18:27:09 会飞的王动

     点击上方蓝色字“会飞的王动”关注公号

     .................

     小明从小就特别喜欢搜集鬼故事。有一天,他走了很远的路,找到一家专门卖鬼故事的书店。小明就问老板,你家最可怕的鬼故事书是哪本?老板从身后拿出一本书说,这本就是最可怕的鬼故事,但你要记住,千万不要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小明答应了。老板说,一千块。小明毫不犹豫付了钱,抱着书兴冲冲地跑回家。可是,他终究没能忍住好奇心,一下就翻到了书的最后一页。只见最后一页上写着一行小字:建议售价十五元。

    

     这是电影《目击者》片尾处,男猪小齐在接待媒体记者时,讲的一个冷笑话。但在他讲这个笑话的同时,画面却数次闪回到电影的主线故事中,阴暗血腥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配乐也故意的阴森可怖,加上小齐讲笑话时皮笑肉不笑的表情,使得这个笑话透出一股似有所指的黑暗气息。

     那么小齐为什么要讲这个笑话呢?或者说,影片把这个笑话当成结尾的寓意是什么?笑话的最后那句包袱在这里实际上并不重要,耐人寻味的是另外一句,即“不要翻到鬼故事的最后一页”。人们总好奇故事的结局,就像人们总试图测量人性的底线,然而,知道了答案未必会释然,更有可能陷入失望或恐惧之中。像片中的阿纬所言:“每个人都想查到真相,知道了,然后呢?”

     《目击者》是近年来华语片中少有的暗黑之作,像宁浩的《无人区》最初没有过审的原因一样,片中“一个好人都没有”。可所谓“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呢?电影中,除了“杀人、绑架”这种重度犯罪,更广义的罪孽指向的就是普通人,比如职场中的勾心斗角,比如醉驾车祸逃逸,比如婚外情,比如在车祸现场“捡”到巨款,这些“小恶”通过影像放大并呈现在我们面前,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可事实上,我们并无把握在现实中能够抗拒这些“恶”,我们之所以把自己当做好人,不过是缺乏直面内心的勇气,或者单是运气好,没有身临其境的机会。有句网络俗话怎么说,没有出轨只是因为筹码太低或引诱不够。按照基督教原罪的说法,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是有魔的。

     记者小齐在检修自己新买的二手车时,发现车是九年前的事故车,而他正是那场车祸的目击者,冥冥之中的因果关系,让小齐开始追查那场肇事逃逸案件,由此牵扯出许多隐藏在现实表象之下的黑色秘密。无论是提拔他的上司、有过一夜情的女同事,还是沉默寡言的小警员、貌似良善的受害者,他们都有着不可告人的另一面。此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影片主角、关键的叙事者小齐,也并非正义使者,他查案的初衷里就藏着掩饰和要挟的恶意。灯红酒绿的都市繁华之中,挣扎着多少肮脏的欲望,那些外表光鲜的成功之下,又涌动着多少人性的暗流。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这只是电影。这只是一个讲得比较精彩的鬼故事。我们受了惊吓之后,依旧可以心无芥蒂地面对这个没有鬼的世界。我们都知道,这世间是没有鬼的,除非我们放出心里的那只。

    

     《目击者》对人性阴暗面的追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部更为优秀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尽管两者的故事情节完全不同,但都以近乎自虐的冷酷将普通人生的伪装撕破。后者在故事构思上更为精巧,并没有借助杀人越货之类的重口味噱头,仅仅像玩“真心话大冒险”一般,将人心深处的秘密呈现出来,就足以将貌似平静安稳的人生打碎。还好影片在结尾来了一个大反转,将此前的一切丑陋都收纳到想象之中。这不仅补救了故事在情理逻辑上的破绽,也更接近现实真相。真相就是,我们永远不要说出真相。

     《目击者》的编剧和导演程伟豪,之前导过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红衣小女孩》,口碑差强人意,问题在于那个故事比较弱,程伟豪的影像叙事和渲染气氛的功力倒颇显锋芒。这次程伟豪将编导集于一身,近乎炫技地追求影片的个人化风格,使得影片呈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破碎的叙事,阴沉的画面,罗生门式的真相拼凑,都仿佛喻示着现实人生无法逃脱的罪孽。整个影片像是一则现代都市的阴险寓言,映照出我们人性中不见光的角落。像《麦克白》中的那句台词:“眼睛啊,看看这双手吧,凡它所做的你都要敢于面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