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准星的《药神》会成为改变中国的现象级电影吗?
2018/7/9 13:16:28 会飞的王动

     点击上方蓝色字“会飞的王动”关注公众号

     ..............................

    

     尽管《我不是药神》已经刷爆了今年国产片口碑和票房的榜单,我还是要不揣迟钝地推荐一下。这真的是一部值得你贡献几十块钱去影院观赏的电影,哪怕它没有必需大屏幕表现的刺激视效,也没有需要全景声系统烘托的特别音效,仅仅是讲好了一个故事而已,恰好还是一个有社会意义的故事。这年头会用影像讲故事的电影人实在不多,尤其在中国。

     正如很多评价者说的那样,这部电影在故事设定上有个显而易见的硬伤,即将戏剧冲突中最大的反面角色的帽子扣在跨国制药公司的头上,从而巧妙地绕过了医疗保障制度这个敏感的话题,但考虑到现实题材过审的艰难,这种涉嫌嫁祸的设定还是情有可原的,而且它并没有削弱电影的社会价值,至少它为本就怨声载道的医药问题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昨天看到影片原型陆勇先生的一份声明,其中有一句话挺有意思,他说在资本和明星面前,我也是弱势群体。现在凡有争端只要推责于“资本”,就一定会获得普遍的同情。这和电影故事转嫁矛盾的思路如出一辙。

     然而一部商业片,能够勇敢地选择直面现实的姿态,并真诚呈现了中国大病群体就医用药的困境,就足以令我们欣慰和赞赏了。其引发的现象级的热度,也为中国医保制度的完善和医疗改革,提供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口实。那种对影片的社会批判性吹毛求疵的苛刻态度并不足取,若按照他们的设想,这部电影休想与观众见面。比起在特色国情之下,拍一部兼顾社会意义、传播价值和审美水准的电影,指摘问题要轻巧得多。你的观点再正确再犀利,没有人看到也等于零。

     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对影片提出的问题的思考并不会停止。因为大病医保是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现实问题,我们据说又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会想到,为什么我们看不起病,这怪万恶的资本主义药品定价太高吗?我们的ZF为何不干预天价药品?中国观众涉及到自身利益问题时,就没有冯小刚说的那么垃圾了。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总处于一种很尴尬的位置,有些问题想拍却不敢拍,有些话想说却不能说,这使得很多有才华的导演要不放弃情怀,滑向娱乐至死的商业泥淖;要不死守理想,走入自说自话的文艺小道,真正反映社会现实并具有相当观赏性的电影凤毛麟角,这也是《我不是药神》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我以前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应该承担更多的文明导向功能。每一个在心中对这个社会残存着责任感的电影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我愿意原谅他们的批判的枪口有时偏离一寸,即便没能正中靶心,警示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药神》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诚然有着扁平化、抒情化的小毛病,但幸好它做得足够圆滑,基本没有让人感觉生硬和尴尬之处,也顺利躲过了审片老爷们的剪刀。

     题材的敏感程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为作品赚足眼球,也有半路夭折的危险。如何处理好一个极易引发关注效应的题材,考验着电影主创的才华。

     《药神》这个故事原型就十分难得,不仅触痛到了中国社会的隐伤,也符合民间对神侠的期待心理。不仅中国人,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对神灵或豪侠的渴望,希望在危难之处,有个人跳出来匡扶正义拯救众生。因此这部电影才打着“药神”的名义,并将主人公“程勇”在原型“陆勇”的基础上做了英雄主义的再加工。现实中的陆勇是慢粒白血病的患者,电影里的程勇是健康人;陆勇的侠义之举有同病相怜的心理因素,程勇则是在经历中成长,为现实所触动,人格中光辉的一面被唤醒。这样的改动一来突出了故事的戏剧性,让主人公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广泛而典型的审美意义。二来也将坚硬的矛盾碰撞柔化为一个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浪漫传奇。但如我所言,这并未损伤电影的批判力度。当观众眼含热泪为人性的温暖力量所感动时,片尾的字幕会一下将他们带回现实:故事是编的,问题是真的。

     作为一部有原型的关注敏感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完成度几乎可以给满分,艺术表现力也几乎无可挑剔。徐峥这个一贯被当成搞笑丑角的演员奉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几个配角也有不俗的表现。我很难理解有些伪文青将此片嘲笑为印度片水准,就好像中国电影质量已经超越印度片似的。《药神》在情节设定上确乎有商业片套路的印象,但中国电影的现实状况恰恰是,欠缺类型片的成熟套路,而印度也好,韩国也好,早已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值得借鉴的示范。我们看被很多中国观众奉为大神的阿米尔汗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其实充斥着套路和老梗,可仍旧可以把你感动得哭成狗,原因就在于人家把套路做得精致。《药神》最大的优点也在于此,对每一个涉嫌俗套的设定都小心轻放,叙事的节奏和尺度拿捏得非常到位,该煽情时就浓墨重彩,该克制时就点到为止,将观众的审美心理准确地把玩在手中。

     我们不能奢望一部电影既要拍成《熔炉》那种现象级电影,又要像《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那样保持着高冷的格调。《药神》显然受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影响,但两片在表现手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后者的叙事更舒缓,调子也相对灰暗,争取个人权利的印象比较突出,而《药神》代言的企图却是感动中国,它必须要爱僧分明,必须要节奏明快,必须要展现人性的正面力量,给出更开阔的反思空间。

     这也是我写这篇后知后觉的影评的原因,我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这部电影,聊这部电影,使之真正成为一部推动中国医保和医疗制度改革的现象级电影。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会飞的王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