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中医是这么说的
2017/4/22 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文/姬领会

     世间万病,分开来说,要么是寒,要么是热;要么是虚,要么是实。本期我们接着来谈谈“实”。 实,指的是邪实,也就是邪气存留的意思。因邪实导致的病证,我们就叫做实证。 中医上的实证只有四种: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下面我就逐一谈谈。1气滞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具有活力(能量)且不断运动着,可分为清气和浊气,清升浊降,自然之理。

     气滞,就是气的滞留。因气的滞留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气滞证。

     气滞证的常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地方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胀闷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矢气(放屁)等减轻,脉多弦。

     气滞证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因气是以运动的形式存在,所以浊气在一个地方郁结多了,犹如河面上漂浮物聚集过多之后的流动一样,所以气滞的部位不固定,且散时轻聚时重;浊气郁结,犹如气球的充盈,可出现胀;不通则痛,浊气排泄不畅滞留,可出现疼痛。情绪的变化可影响气的运动速度,所以气滞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增减。

     如果浊气滞留于人体上面而不下降,这时就出现了中医上说的气逆,因气逆而导致的病证,就是气逆证。

     气滞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理气;

     气逆的治疗,直接治法就是降气。

     人体里面气的总量相对恒定,清气多了,浊气就少,清气少了,浊气就多。上面谈到,人体能滞留的气都是浊气,故气滞时一定伴有气虚(即清气的不足)。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滞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滞证;

     当患者表现出以气虚为主的症状时,就是气虚证。

     这也是中医大夫在临床上见到“胀”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区分虚实的原因。

     拒按者,为实,治疗时以理气法为主,通常用逍遥丸、木香顺气丸之类的药物;

     喜按者,为虚,治疗时以补气为主,通常用补中益气丸类药物。

     第二种情况:“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表明气不仅对血、津液有推动和固摄作用,同时也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当因血不足,气运行不畅而出现病证,也叫气滞证。

     气滞时,行血无力则可导致血瘀;布散津液失常可以导致痰湿水饮的滞留。当血瘀和痰湿水饮严重的时候,急则治标,以活血化瘀、消除痰湿水饮为主;当血瘀和痰湿水饮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治病求本,则以消除气滞为主。

     第三种情况:当人体内出现实邪堵塞的时候,会使气的运行受阻,这时也会出现气滞。

     当气滞表现严重的时候,急则治标,治疗以理气为主;

     当气滞表现不是很严重的时候,治病求本,以消除实邪为主。2血瘀血瘀,就是血行不畅。因血行不畅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血瘀证。

     不过要注意的是血管中的血行不畅是血瘀,体内的“离经之血”也就是出于血管的血也属于“血行不畅”,这是因为血只有在血管里面才能顺畅流动,出了血管则“寸步难行”。

    

     临床上,血瘀导致的症状多种多样,不过总以疼痛、肿块、出血和瘀血涩脉征为主要表现。其疼痛的特点是痛如针刺、疼痛的地方拒按、固定不移、晚上疼得厉害等。

     肿块在体表的话则颜色青紫,在体内的则按之坚硬、推之不动;

     出血的特点是反复发作,颜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瘀血涩脉征主要是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或腹露青筋,舌质紫暗、紫斑、紫点,或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

     血瘀的治疗要注意三点。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血瘀:因寒导致的,还需温里散寒;因热导致的,还需清热泻火;因气虚气滞导致的,还需补气理气等。

     2.血瘀又导致了其他何证:血瘀导致血虚的,还需补血;血瘀导致气滞的,还需理气;血瘀导致的热,还需散热等。

     3.血瘀的同时还有何兼证:兼虚的,补;兼实的,泻;兼热的,清;兼寒的,温。

    

     3痰湿水饮人体内津液出现异常,就会出现痰湿水饮:稠者为痰,稀者为水饮,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湿,三者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因痰湿水饮而导致的病证,就叫做痰湿水饮证。

     痰 人体内的痰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痰,即我们能看见和感觉到的从嗓子排出的痰;另一种是广义的痰,也就是存在于体内但我们一般看不见的痰。

     狭义之痰:感觉嗓子中有痰或者能咳吐出痰的,就说明有狭义之痰存在。

     狭义之痰的寒热:颜色白、质地清稀的为寒;颜色黄、质地黏稠的为热。颜色发白、质地较黏稠的,为感寒之后化热所致;颜色黄、质地清稀的,为旧热又新感寒所致。

     狭义之痰的治疗: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大法之下,还需要健脾化痰和渲肺排痰。这是因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也就说痰的生成是因脾虚,脾功能低下所致,痰不能向外畅排是因肺虚肺功能低下所致的。

     广义之痰的诊断虽然比较困难,但可把握两点:

     一是采用排除法。排除了虚证,排除了血瘀、气滞、积滞和水饮与湿,还排除了狭义之痰,这时病证的出现很大可能就是广义之痰所为;

     二是看舌苔。舌苔较厚、脉较滑且患者没有狭义之痰及水、湿出现。

     广义之痰的寒热是根据其所致的表象(症状、舌、脉及其他的体征)来判断,根据表象诊断出热的,则广义之痰就是热;根据表象诊断出寒的,则广义之痰就是寒。

     广义之痰的治疗,和狭义之痰的治疗大法差不多,唯一的区别就是不用“补肺排浊”,这时因为狭义之痰需要外排,而广义之痰则需“内消”。

     湿 人体内湿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来的,比如感受寒湿或者湿热、暑湿等;另一种是内生的,即脾虚之后布散津液功能失常,津液停滞而成湿。

     由于湿邪具备“重浊”“黏滞”的特点,有时临床上用常规对症的办法治疗之后,病情能缓解但久久不能治愈的,这时就要想到体内有湿邪存在,这是因为湿邪黏滞,不容易去掉。

     治疗时,多利用湿邪的“趋下”特点,而用通利二便的办法来除湿。当然,根据湿邪的存在部位及其严重程度,采用其他的除湿办法,如化湿、燥湿、利湿等。兼有脾虚的,一定要健脾利湿。

     舌苔黄腻的,多为湿热,需清热利湿;舌苔白腻的,多为寒湿,需温散寒湿。水饮 水饮,包括水肿和饮证两种。

     水肿,也包括两种,一种是体表出现的肿胀、浮肿,另一种是看不见但能感知的引起腹部胀大的水肿,如肝硬化引起的腹水。

    

     饮证,根据停留部位不同而分为四种:水饮停留于胃肠的,是“痰饮”,“痰饮”能听到肚子里有漉漉的水声,但腹部不胀大,这是和水肿不一样的地方;水饮停留在胁下的是“悬饮”;水饮停留在胸肺的是“支饮”;水饮停留于四肢的是“溢饮”。

     关于水饮的治疗,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下,给水饮之邪以出路是必须的,要么从皮肤外散,要么从二便外排。4积滞积滞,积,是堆积;滞,是滞留。

     积滞,临床上常见到的有四种:食积、虫积、结石、肠滞。

     因积滞导致的病证,就是积滞证。

     现在对于体内的虫和结石的检查比较容易,其治疗方法也很多,能药物治疗的就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了的,手术等也是治法之一。

     食积和肠滞的诊断也比较容易,如胃这个地方感觉堵闷,食后更严重的,这就是食积,就是常说的积食;腹部不适,大便数日未行的,这就是肠滞,就是常说的便秘。治疗方法 食积,消食导滞为正治;肠滞,通肠下滞为正治。

     治疗食积的时候,在消食导滞的基础上适当通便,则可使积食更好消散,这是因为“旧不去新不来”的缘故(肠道之物外出,给从胃中来的东西腾出了地方);

     治疗肠滞的时候,在通肠下滞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滋阴的药物,则可使肠滞更好外排,这是因为“水能载舟”的缘故(肠道中的宿便如“舟”,药物的滋阴结果如“水”)。

     以上就是四种常见的实证了。

     本文作者为《三个月学懂中医》作者,本文为本刊特约原创作品。

     新媒体编辑:肖 雄

     来源:《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6年3合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