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赤黄白黑,中医大夫教你“看面相”
2018/4/17 9:10:22 蚂蚁中医

    

     《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主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文/许家佗 江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接触过中医大夫的小伙伴,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验:自己还没开口说什么,医生就像肚子里的小蛔虫,把问题,甚至是自己没意识到的问题,都说得非常准确。他们是咋做到的呢?

    

     其实中医大夫的这些本领来自于有一双透视眼,哦不,是明察秋毫的慧眼,在你进诊室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全身扫描了一遍,身形、体态、走路姿势、声音、面色、情绪......

     今天小蚂蚁就来教大家其中一项技能——“看面相”,不是我吹,掌握了这些,你就是个小半仙儿

    ~

     1

     看面色是望诊的一项内容,看的有两个部分,一是面部颜色,一是面部光泽。

     面部颜色反映血色是否正常,光泽反映精气是否充沛。面色红润有光泽,多数是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多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口唇干红则是内热的表现;午后或晚上两颧潮红是阴虚火旺的表现……

     各脏腑在面部有相应的反应区,一般认为,左脸颊属肝,右脸颊属肺,额头属心,鼻尖属脾,下颌部属肾。

     比如说,青春痘长在额头部,多属心火上炎;长在鼻尖部多为脾胃蕴热;长在脸颊两侧的,则多属肺热或肝胆火旺;长在下颌部则属于肾阴亏虚,或下焦湿热等。

     2

     人的面色分为常色(健康人的面色)和病色(疾病状态下的面色)两种,常色又有主色和客色之分。通俗地说,主色就是人的基础面色,有人天生肤色偏黑,有人偏白,一生比较稳定;客色顾名思义就像客人一样,比较任性,一段时间来脸上一游,“腻”了就走掉了或者被赶走了。

     因季节、气候、情绪等不同,面色也不一样。比如春天面色稍青,夏天面色稍红,秋天面色稍白,冬天面色稍黑;白天面色红润些,夜晚面色暗淡些;开心时面色红润,发怒时面色青黑,悲伤时面色少泽,恐惧时面色苍白。但不论面现何色,只要具备明润含蓄的特点,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异范畴。

    

     健康面色是啥样?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就是明亮润泽,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不特别显露于外,这是精神充沛,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病色,即在疾病状态下面部的异常色泽,特点是“晦暗枯槁”。

     3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五种病色,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当然,这五色不是大红大黑的绝对色,而是以肤色为基色,相对偏向于青色、红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相对色。

     青

     多与寒证、痛证、气滞、血瘀和惊风有关。

     当面色发青,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时,这是人体感受寒邪,血行不畅,出现瘀血,瘀色外露于面部所致;若面色发青,伴有情志不舒,两侧胁肋胀痛,这是由于肝气郁滞,血行不畅所致;当患者面色青灰,伴有口唇青紫,心胸闷痛,多属于心绞痛,因瘀血内阻,痹阻心脉,心脉不通而成;当小儿出现眉间、鼻柱、嘴唇周围颜色发青,同时伴有高热,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赤

     一般认为与热证有关,不过这种热有虚实之分。

     当出现满面通红,伴随有高热、口渴、大汗出等症状时,多为实热证;若两颧潮红,伴有手脚心热,夜间睡眠时出汗,心情烦躁,则多为阴虚内热;当一位久病重症患者,原本面色晦暗,突然两颧泛红,就像化过妆一样,这是虚阳外浮的表现,预示着病情危重,应立即治疗。

     黄

     亚洲人肤色普遍较欧美人士偏黄,但面色过黄,且不明润,多是脾虚,或兼有湿气。

     若面色黄,脸色发枯,没有光泽,身体消瘦,这属于“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若面色黄,而人体虚胖,这属于“黄胖”,多为脾气亏虚,湿邪内停所致;如果患者出现“三黄”即目黄、身黄、小便黄,这是“黄疸”的表现,其中黄色鲜明如同橘子皮的颜色称为“阳黄”,多为湿热内蕴的表现;黄色晦暗如同烟熏色的称为“阴黄”,多属寒湿内困。

     白

     面色发白多与身体虚弱、大失血,或受寒邪侵袭有关。

     若面色淡白无华,这属于气血亏虚;若面色苍白,伴有身体剧烈疼痛,此为实寒证。

     黑

     面色发黑,使人首先想到的是肾虚,因“肾主水”,水色上泛至面部,则显色黑;再者与血瘀有关,血液运行受阻,长久聚在某处,显于面部则晦暗。此外还与寒凝有关,因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闭阻经脉,血液运行不畅,同样显于面部也呈黑色。

     若肾虚伴有腰膝酸冷,阳痿或不孕,多属肾阳虚;若伴有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耳鸣,遗精,多属肾阴虚;血瘀导致的,还会伴有疼痛且夜间加重,皮肤粗糙等。

     编辑 I曼曼

     来源 |《中医健康养生》杂志2015年2/3月刊

     如需转载 I 须获授权 I 并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往期精彩回顾

     “吃土”也是一种中医流派?

     黑木耳、鸭血……“清肺防霾”不靠谱!来发抗霾小科普

     总是想不起来吃药?3款亲测手机软件来帮你!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订购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蚂蚁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