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老中医》主角翁泉海批判“吃啥补啥”是谬论,你怎么看
2019/3/1 12:30:25林殷 王一辰 蚂蚁中医

    

     蚂蚁搬家,点滴成山;

     中医科普,积少成多。

     “蚂蚁中医”以中医知识科普为目的,

     让您的健康养生如有神助!

     文/林殷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

     王一辰 北京中医药大学

     小编说

     电视剧《老中医》主角翁泉海开讲堂,说有人认为自己缺心眼,所以吃鸡心,这“以形补形”是谬论,可笑之极;不料翁泉海的爸爸正好来上海看他,听到此言,与儿子辩论一番,认为若是谬论,何以传承至今。那么,吃什么补什么,对吗?

    

     有些人认为,吃形状像脑回模样的核桃能补脑,吃横切面如眼睛巩膜状放射条纹的胡萝卜能改善视力,吃红色食物补血,吃黑色食物补肾,吃皮补皮、吃骨补骨等。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中医食疗学的特色之一,但据笔者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古人“以形补形”,并非众口一词

     古医籍里不仅有“心补心”“肺补肺”“肝补肝”“肾补肾”之说,还有“肠伤肠”“髓伤髓”“血伤血”之论。

     “肠伤肠”:烹饪不得法(如没煮烂)难消化或食用过多会导致腹泻(“煮不烂,或食多亦令人泄”)。

     “髓伤髓”:最初指吃羊和猪等动物脑髓会导致男子性功能甚至生育能力下降,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认为,“豚脑,损男子阳道,临房不能行事”(注:豚原指小猪,也可泛指猪)、“羊脑、猪脑,男子食之,损精气少子”。

     “血伤血”:多吃动物血会导致腹泻(“血,多食令人作泄”)。

    

    吃啥补啥,可能是现代人的发挥

    1

     其实,以现在流传的几则“以色补色”说法分析,发现不少是今人发挥或附会。

     如有人认为,赤小豆皮红,可以补血。但古籍只说它可利水解毒,现代营养学证实其利水功效可能在于富含钾元素,然而其含铁量并不高。

     至于红枣补血的说法,据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所列,红枣的含铁量为1.2~2.3毫克/100克,且属非血红素铁,人体吸收率仅5%。其实红枣在中药书归为“补气”药,当然从补气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角度看,有一定道理。

     由此可见,吃赤小豆和红枣能改善缺铁性贫血是养生误区。

    

    2

     “以皮补皮”的观点也是现代人知道了胶原蛋白能保持皮肤弹性后的盲目附会。

     古医籍中记载,猪皮性凉味甘,功效为“清虚热、治下利、心烦、咽痛”(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古籍中能“悦泽皮肤”的是动物油脂如猪油、羊油,如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说以猪油“作手膏,不皲裂”,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羊脂熬熟外涂可“润肌肤”,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倒是不谋而合。

    

    3

     “以血补血”恐怕也是现代人的附会,因为古人食用绝大多数的动物血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止血,二是解毒。

     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以清酒炒猪血治疗便血,“猪血,主卒下血不止,美酒清者和炒服之”;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用饮鲜鸭血“解野葛毒”,饮鲜猪血、犬血 “解射罔(注:乌头)毒”,清代汪昂《本草备要》里有饮羊血“解金银诸毒”。

     生饮鹿血似乎和补血“沾边”,如《调疾饮食辩》记载:“(鹿)血大补阴虚,止腰痛,添精益血,治肺痿吐血,崩中漏下。又解一切金石药毒。均宜乘热生饮。”

     但鹿血和鹿茸、鹿角一样,都以温补下焦见长,只适合于有虚寒体征者,鹿“其茸、角、鞭、血皆主温补下元,惟虚寒之体宜之”(《随息居饮食谱》),可见用鹿血补血并非人人皆宜,更不应误解其为补血通用品。

     总结:“以形补形”作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食疗学原则,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现代人如果还执迷或纠结于此,可能就弊大于利了。其实,没有不好的食材,只有不好的吃法,只要合理搭配、均衡膳食、食不过量就好。

     编辑 |曼曼

     来源 |《中医健康养生》2017年12月刊

     如需转载| 须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往期精彩回顾

     专家教您辨别被硫磺熏过的中药材

     胖大海不止能治嗓子疼

     刮痧后到底能不能洗澡,专家这样说——

    

     中医健康养生

     官方号

    

     蚂蚁中医

     订阅号

     (权威“养生+科普”,助力国人健康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订购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蚂蚁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