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最初治小儿病?!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中药…
2019/5/10 7:00:00刘理想 蚂蚁中医

    

     蚂蚁搬家,点滴成山;

     中医科普,积少成多。

     “蚂蚁中医”以中医知识科普为目的,

     让您的健康养生如有神助!

     文/刘理想 中国中医科学院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说起六味地黄丸的创制,还有一段故事嘞!

    

     钱乙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从事儿科40余年,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但让他在现代闻名的还得说是六味地黄丸,而这味药最初却是治小儿病的!

    

     【小儿科闻名山东】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宋元丰年间,宋神宗赵顼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很有疗效。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后来,钱乙一直为皇子看病,医技高超的他从不把治好病的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充分肯定其他医生的作用,十分谦恭,神宗皇帝很是满意,便提拔他任太医丞,赐给紫衣金鱼袋。

     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谁有个头疼发热、拉肚泄泻的,都愿意请钱乙来治疗疾病,钱乙的府上门庭若市,就没有闲暇的日子。那些有名望的医家,与钱乙谈论医道,问难钱乙,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六味地黄丸是这么来的】

     钱乙任职后,经常有太医署的人来拜访,向他“讨教”。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略带嘲讽地问他:“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

     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

     直到今天,六味地黄丸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地黄丸”来自《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去掉了其中的肉桂、附子,名曰“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

     明?薛己承用其方,在他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六味地黄丸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为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熟地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

     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

     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祛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编辑 |曼曼

     来源 |《中医健康养生》2015年6月刊

     如需转载| 须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往期精彩回顾

     千年前,有个医生是“用情高手”,治病能“无药而愈”,过程还充满戏剧性……

     不懂五行就不懂中医,五行中蕴含着什么样的生命密码?

     中医为啥那么重视脾胃?得从古代的一位“高富帅”医生说起

    

     中医健康养生

     官方号

    

     蚂蚁中医

     订阅号

     (权威“养生+科普”,助力国人健康生活)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订购杂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蚂蚁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