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选择中医养生,知道它的优势吗?
2018/1/19 中医健康养生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特色的保健手段,历史悠久,成效卓越。中国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条件,却振兴繁衍了几千年,世界每五个人之中,便有一个中国人的身影。这其中,中医养生文化发挥了巨大而重要的作用。中医养生,拥有现代医学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中医养生,能够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愈力
中医之理,在于顺应和调动人体的自愈力,也就是中医里常说的“正气”。打个比方,人体最为常见的,也容易被我们所误会的强大自愈力之一,便是“腹泻”。突发性的腹泻,常常由饮食所引起,吃错了食物,或者暴饮暴食,激起了人体的排毒反应。人体腹泻的这种排毒反应,一方面避免了有害物质的吸收;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人体的气血,以修复那些被毒所侵害的部位。这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这时,祖国医学的智慧,正在于顺势利导,帮助身体完成自愈疗程,而非见泻止泻。这种伤于饮食的腹泻,往往伴有阵阵腹痛,这是肠道在发力,中医治则是加强脾的运化和渗湿能力,强力将食浊排出,同时防止因腹泻导致脱水或过度的气血消耗。腹泻结束,腹痛也嘎然而止。

借用大自然的公式,完成“自愈”的过程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之所以会受到外邪的入侵,常常是因为正气照顾不周,而产生了虚的地方。而我们可以利用自然形成的力量,或人体自身的能量通道,快速引导气血到达这些“虚”的位置,完成自愈的过程。
动植物的生命结构背后都隐含着大自然的公式,西方的数学家、医学家们,常常在努力寻找这些基础公式,以破解生命的秘密。而我们的古人,借用了“象”的思维,取象比类,将有相似形象或部位的信息归纳为同类属性,推演开去,理解大千世界。这个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复杂的公式提炼和演算过程,却借用了它所产生的结果与效应。
譬如药物的功效:皮壳类药物,像地骨皮、驴皮(阿胶)、知了壳(蝉蜕)等,能把气血引向“皮”之层,即我们的体表,完成体表功能的修复;长茎中空,流通有浆液的植物,像蒲公英、灯心草等,则能拔除带脓液的痈肿疮毒;成块状的根茎以及果实,像山药、人参、党参和白扁豆等,是生命的“根基”,能补益人体的中气和精神;而植物的种子,有往下扎根的趋势,善能向下通气、通水或通便,如萝卜子、车前子、苏子等。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方向,而中医,正是尊重了这个道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天然的力量。
用“五行周转定律”调理身体
人生天地间,自然逃不开天地的法则。现代科学研究总结的定理、定律、法则不一而足,如何综合参透?中医,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妙在用“五行周转定律”,展开了一张无所不包的天罗地网,周全地考虑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对人体身心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便是五行属性之间环环相扣的相生与相克。

天有四季,可分五时:春、夏、长夏、秋、冬;地有五方和五味:东、南、中、西、北,酸、苦、甘、辛、咸;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属性。如肝应于春,酸入肝;心应盛夏,苦入心;脾应长夏,甘入脾;肺应于秋,辛入肺;肾应于冬,咸入肾。这些交织的五行对应网为我们调理脏腑提供了充实的依据。
1、在“天”的层面来看,病有季节属性。比方说咳嗽,春天的咳嗽与秋天的咳嗽就存在着本质的差异。秋天气候干燥,正值肺脏当令,多为燥气伤肺之咳,宜用润肺止咳之法,如川贝枇杷膏等;而春天为生发之季,咳嗽多是因于发陈,即清理冬季积存的垃圾,宜清肺化痰,用川贝枇杷露。一个膏,一个露,前者用了蜂蜜等滋补之品熬制,善于补肺;而后者去了蜂蜜,就变成了春季清肺的秘密武器。
2、在“地”的层面来看,大地生养出来的生灵有地域偏性。东南西北中五方,地理环境气候不同,植物、动物(包括人)在相应的环境中成长,具有了不同地域的体质偏性。如“南水稻,北小麦”,南方闷湿,稻生水田,偏寒、偏酸,北方凉燥,小麦生于旱地,偏温、偏碱。南方人要是到了北方,宜入乡随俗,学着吃点馒头、配点大白菜,以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来年春夏也不易生病;而北方人要是到了南方,则要学着吃些米饭,以缓和一下闷湿的环境对腿脚和腰的伤害。
3、在“人”的生理层面来看,体质带有五脏强弱的偏性。中医养生讲究辨体论治、辨证诊治,是最早的“个性化”养生。父母遗传的基因不同,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五脏的长板和短板自然有所差异。如肺气偏弱的人,表气不固,容易感冒,要注意防风;心火偏盛的人,阴液相对不足,常为燥热所困;肾阳之火欠旺的人,易得寒病;饮食不规律、过饱过饥,会损伤脾胃消化系统;长期过劳过思,中气必定亏虚。针对体质的缺陷,明了疾病在五脏中的分布,才能精准应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健康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