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是万病之源!一切慢性病人都是因为它?
2018/1/31 中医健康养生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 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 太阴 ->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健康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