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年过八十,但无著作,我跟师多年,现介绍其治“高热”经验点滴
2024/3/31 中医同城

    

     王远明老中医治高热的经验

     我县王远明老中医年过八旬,积60余年临床经验,尤以内、儿科独具风格,声著于川西汶江一带,然无著述。笔者随其学习共事多年,对他的经验稍有所悟,兹录其治高热的经验点滴,仅介绍二案:

     案例一:

     1966年仲春,一老妪患结核病并发慢性支气管炎,曾用青、链霉素、四环素、雷米封等常规治疗数月效果不显。

     证见:咳嗽气喘,每日上午各发热一次,体温39℃,面颊潮红,心烦口渴,喜冷饮,盗汗、骨蒸,脉细数,苔薄黄而干,舌质红赤,头晕,烦不思食,少气懒言,倦怠神疲。

     余诊为气阴两虚之证。先以生脉散合竹叶石膏汤服两剂,心烦口渴稍减,食欲渐复,精神稍好转。

     然每日仍发热如前,骨蒸盗汗不减,余思王冰言:“寒之不寒,当责无水”。故给知柏八味丸两剂,不效,又换秦艽鳖甲散合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服两剂仍不效而邀王老师会诊。

     王师乃于秦艽鳖甲散加味处方上再加全虫三只(茶洗)、牡蛎5钱、钩藤一两,嘱进两剂。一剂热势平熄,二剂诸证均好转。后又进数剂痊愈出院。

     余问方义,王老曰:

     “寒之不寒当责无水,滋水仍不效者,当责有风。今用全虫、钩藤祛上煽之风,牡蛎潜镇浮越之阳,风熄而热奚不平哉!”

     案例二:

     1977年8月门诊见一小儿,6岁,高热、惊厥、时时抽搐,体温39.5℃,舌红口干,脉数,烦躁,呕吐不食,神志昏迷。

     因邀王老师会诊,王师诊视后说:“此乃暑厥,类似暍病”。

     处方:

     全虫一只(茶洗),僵虫2克,钩藤10克,石膏20克,朴硝6克,酒军4克,麝香三厘,白芍6克,知母10克,甘草1克。

     除麝香外,余药煎服,频频喂之,麝香分三次纳药汁服之。连服三次。

     下午,患儿神志清醒体温降至37.8℃,王老又于方中减去麝香,喊其再服2剂。旬日之内又两诊,患儿康复。

     余问王老:“暍病或厥,用大承气汤为釜底抽薪法,折何用全虫、钩藤、僵虫?”

     曰:“风减则火势折锐,风平则惊厥悉除,热势可平矣。

     I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四川中医(1983年)》丨作者/陈通桂。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 END ·

     编辑|景天 校队:桔梗 视觉|花椒-商务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