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不能见痰治痰,这几张方子皆有良效
2024/4/1 中医同城

    

    

     龚志贤老先生强调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见痰辨痰,但不能见痰治痰,而要治痰之所由生,不止治肺,脾肾之虚也须调补。跳出“炎症”的框,治病求本。

    

     慢性炎症由于正气耗损,邪气留连,病情缠绵,每呈现正虚邪实,寒热夹杂,气血失调等错综复杂的证象,与一般急性炎症较有规律性的临床表现不同。所以,治疗较为困难。

     临证时,应根据四诊所见,结合疾病所累及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在立方遣药上,要注意调整其阴阳的偏盛偏衰,方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结合个人临床实践,就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治疗要点,简述如下:

     见痰先辨痰,治痰之所由生,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要领。

     慢性支气管炎以反复、持续咳喘为特征。肺主气,司呼吸,其气以下行为顺,清肃宣降为常。故咳嗽、气喘的呼吸异常证象为病在肺。从临床所见,本病罹患者多系老年,体质差、病程长,随着病情的发展,每由肺而波及其他脏器,一般是由肺而脾以极于肾。

     因此,本病本质上属内伤虚证,病在肺,又不止于肺。认识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开阔治疗思路,不只在“肺”上打圈圈,同时又可跳出“炎症”的框框,避免专事清热消炎,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作用。

     本病的另一主要证候为咯痰。咯痰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生理反应,也是病情加重或减轻的一个重要标志。临床上常见随着痰量的减少和消失,咳喘亦得以好转和缓解。因此,对痰的辨证和治疗在本病中占有特殊位置。

     痰是人体阴阳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从外知内”、“见标识本”,据以辨证的重要客观依据。其产生机理,与肺、脾、肾三脏功能紊乱有关

     内因如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水上泛,外因如六淫寒热之邪犯肺等等,皆可使水液输化失常,聚而为痰。

     慢性支气管炎的痰大体可分为寒痰、湿痰、热痰、燥痰四种,一般可从量的多少,质的清浊,色的黄白,咯出易否等辨别。前人从实践中总结的:“沫清是寒痰”,“多而易出是湿痰”,“稠浊是热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是燥痰”,可供参考。

     当然还要结合脉象、舌象和其他症状综合辨证。祛痰药物中,各有所宜者。如苏子、白芥子宜于寒痰,半夏、南星宜于湿痰,瓜蒌、竹茹宜于热痰,川贝母、沙参宜于燥痰。但更重要的,不是见痰治痰,而是治痰之所由生,这是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则。

     寒痰因于阳虚,当温化,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肺脾阳虚者,宜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半夏、杏仁。

     脾阳不运者,宜理中二陈汤:党参、干姜、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肾阳亦虚者,宜加减真武汤:附子、白术、白芍、干姜、五味、细辛、法夏、甘草。

     湿痰当燥之,宜二术二陈汤:白术、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热痰当清化,宜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燥痰当润之,宜养阴清肺汤:玄参、麦门冬、生地黄、白芍药、贝母、牡丹皮、薄荷、甘草。

     临床所见,本病以寒痰较多,热痰见于继发感染者。由肺而脾至肾,表示病情渐次加重,因此,病已累及肾脏的肾虚病人,治疗较病在肺脾者困难。

     我在临床上,对肾阳虚者,重用附子等温阳药,自拟扶肾蠲饮汤:制附片30克,干姜12克,桂枝12克,半夏12克,细辛6克,炙甘草9克。用于畏寒怯冷、咳喘动则尤剧,咯白泡痰,量多易出、舌淡苔白滑、脉弦尺弱者有效。

     病案一 01

     曾治老年男性于某某,患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在天气骤然变化时最易犯病,近几年来病情加重,严冬寒冷季节尤剧。

     泡沫痰多,咳喘动则更甚,不能平卧,畏寒怯冷,自汗恶风,腰膝痠软,食少便溏,目下微肿,面浮少华,脉弦数而无力,尺候不足,舌质淡嫩,苔淡黄滑润多津。

     此次发病半月余,体温低热,持续不退。辨为肾阳虚衰,饮邪内伏,予扶阳蠲饮汤一剂,初服未见口渴心烦等热象反应,乃将附子加为60克,以增强温肾扶阳之力。

     药后痰量减少,胃纳渐增。服至7剂,体温正常,咳喘大为减轻,精神转佳。继以小剂右归饮调理。

     老年性寒饮多因肾阳不足,治宜温肾扶阳,服此方见效者不少。但需特别注意的是,附子有大毒,要先煎透熟,服之不麻口为度。

     肾阴亏损,水泛为痰,咳喘气促,痰多味咸,舌红或紫,舌上少苔者,则非扶阳蠲饮汤所宜,当用金水六君煎:熟地黄、当归、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此证肾阴不足是本,痰为标,故熟地要重用至30克左右,余药为其四五分之一即可。否则,本末倒置,效必不著。

     肺合皮毛。本病患者肺气受损,卫外功能减弱,故极易感冒。感冒又常导致急性发作,促使病情加重。在治疗上,要遵循“急则治标(肺)”的原则。

     由于病人多阳虚之体,饮邪内伏,一旦受邪所侵,内外相引,每从寒化,发为表寒里饮之证。这是感冒的一个特殊类型,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相当常见。

     我常用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白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方中麻、桂、芍、草解散风寒,调和营卫,姜、辛、味、夏温肺蠲饮;止咳平喘,有郁热者,加石膏。审证得当,疗效颇佳。

     病案二 02

     如一老年男性病员,患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受凉辄发。症见恶寒、身痛、无汗,清涕鼻阻,咳喘泡沫痰多,体温39℃,但自觉不发热,也无口渴、苔黄舌红、溲黄便结等“热”象,予小青龙汤,一剂热退,二剂感冒即愈,咳喘亦减。

     若病人以喘为主,喉间痰鸣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大枣、五味子、半夏、紫菀、款冬花。

     表寒肺热,痰黄白夹杂者,用定喘汤:麻黄、杏仁、白果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黄芩、桑白皮、甘草。

     肺热甚者,用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

     经以上治疗,病情缓解后,要注意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做一些力能胜任的保健操,如太极拳、呼吸操之类。要严防感冒。

     药物治疗重在扶正培本,视何脏虚损而予以相应调补。设肺虚卫气不固易感冒者,用玉屏风散。脾虚消化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汤。肾虚动则气喘者,酌情选用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之类加减,剂量宜小,贵在坚持,不可操之过急。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作者简介

     龚志贤,1907-1984,四川巴县人。早年随师学中医。曾在重庆开办三友医社、针灸传习所。后又创办国学医院,并任院长。建国后,历任卫生部中医司科长,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四川分会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擅长诊治内科杂病。写出了《四诊概要》,《临床经验集》、《肝炎、肝硬化的初歩治疔经验》等论著。有《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I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龚志贤论杂病》",作者/龚志贤 ,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END ·

     编辑|桔梗 视觉|花椒-商务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