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温解表第一药
2024/4/1 中医同城


中医习惯把中药按药理作用分为十八类,解表药列为众药之首,麻黄便是辛温解表的第一药。

麻黄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李时珍说其“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又说“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他还特别提到“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的经验。《伤寒论》记载“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其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及辽宁、四川等地。该植物为多分枝的灌木、亚灌木或呈草本状,植株通常矮小,叶退化成膜质,看不到叶子,因此又称“无叶草”。麻黄作为辛温解表药之首,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
而麻黄根的效用却与此相反。它的作用是收敛止汗。李时珍曾有论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痉诸证,皆可随证加而用之。”麻黄是常用中药,特别是在中医院的内科、儿科等部门的临床配方中被广泛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宜用于风寒外郁,腠理闭密无汗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因麻黄兼有平喘之功,故对风寒表实而有喘逆咳嗽者,尤为适宜。
2、用于咳嗽气喘:麻黄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主入肺经,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司肃降之常,故善平喘,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常以杏仁等止咳平喘药为辅助。
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如《和剂局方》的“三拗汤”。治疗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如《伤寒论》的“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
3、用于风水水肿:麻黄上宣肺气、发汗解表,可使肌肤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下助利尿之力,故宜于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者,每与甘草同用,如《金匮要略》的“甘草麻黄汤”。
若再配伍生姜、石膏、炙甘草、大枣则疗效更佳,可用于风水证的发热,或无大热,汗出或无汗,恶风,口渴,一身悉肿和脉浮等。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之功,也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和痰核等证。
一般麻黄方剂中的用量为2~9克,最多不能超过10克,散剂在3克以内。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麻黄如果用量过大或配伍不当,可出现头痛呕吐、耳鸣失眠、休克昏迷惊厥,甚至死亡。所以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当慎用。
以麻黄根为主,配伍当归、黄芪,煎汤内服,可治自汗不止;若以其配伍牡蛎,研细末外扑身上,可治产后虚汗不止;与生地黄、熟地黄、山萸肉、龙骨、牡蛎等滋阴收敛药同用,可治阴虚盗汗。
提到麻黄的用法还有一段故事。
有个挖药的老先生,收了一个徒弟。老人本想自己没有子女,年纪越来越大,要把本事都教给徒弟。不曾想,这个徒弟才学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于是,师傅让徒弟另立门户。
临分手时老人不放心地嘱咐徒弟:“有一种药,你千万不能随便给人吃。”“是什么药?”“无叶草,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师傅又让徒弟背了一遍。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
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他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他就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人。死者家属抓住他去见官,县官看他年轻,便问:“你这个后生,是跟谁学卖药治病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把师傅也叫来当堂审问。老人说他特意嘱咐过徒儿,无叶草不能随便使用。县官听罢,便问徒弟:“你还记得你师傅告诉你的话吗?”谁知徒弟把师傅教的口诀背得很顺溜,只是他并未用心。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茎,岂能不死人呢?结果徒弟入狱三年,这才肯塌下心来老实学艺。
徒弟出狱后,找到师傅认了错,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确实有了转变,就又把他留下,向他传授医道。因为无叶草让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所以他把这个草叫做“麻烦草”。师傅说:“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我们就叫它为麻黄吧!”从此麻黄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I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1年第7期",作者/荣蔚,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 · END ·
编辑|景天 校队:桔梗 视觉|花椒-商务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