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疗痛证、风证、神志病的“镇静六穴”
2024/4/1 中医同城

    

     “镇静六穴”临床应用

     作者/高立山、高峰

     高立山,主任医师,1963年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

     学术代表著作有“针灸三部曲”:《针灸心悟》、《针灸心传》《针灸心扉》等。

     “镇静六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高立山老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组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处方。它由足三里、神门、迎香和耳穴的心、肺、神门六个穴位组成,通过和胃、养心、清肺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临床效果。

     这组穴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效用,兹就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一、治疗痛证

     “镇静六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是对头面部的疼痛效果更佳。如西医所谓的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性头痛,用“镇静六穴”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医案

     曾治陶某,男,34岁,患左侧三叉神经痛一个半月,经北京各大医院治疗无效。来诊时因剧烈疼痛已一周不能吃饭、饮水,不敢说话、洗脸,服大量卡马西平亦不能止痛,疼痛部位以左鼻翼处最明显,触痛明显,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数。

     辨证为阳明有热,治以“镇静六穴”,留针30分钟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当时可以大声说话,可以饮水。至第二诊时已能进食,洗脸漱口均不痛,至第四诊疼痛即基本消失,共治疗7次不疼而愈。

     二、治疗风证

     风性主动,这里所指的风证,多是指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或血虚或阳亢或内热而引起的内风。它包括西医的面肌痉挛、锥体外系症状、舞蹈病和小儿多动症。

     医案

     曾用“镇静六穴”治愈一例面肌痉挛17年的病人。患者女性,44岁,17年前因受风寒后出现右面瘫,用针刺治疗2月余,面瘫基本恢复时出现右侧面肌痉挛。因其居住乡村治疗不及时一直延续至今。

     来诊时右侧面肌抽搐明显,尤以下眼睑及右口角最重,精力集中时抽搐加重,伴心烦易怒,脾气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肝阳化风。治以“镇静六穴”加太冲。本例病人共治疗12次(一个疗程),诸症消失。

     三、治疗神志病

     本组穴有镇静安神作用,故可用来治疗神志病。中医神志病的病因有脾胃聚湿成痰,痰阻心窍;情志刺激、肝郁不舒;内伤心脾,心神失养;心火独炽、神志不宁;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这些病因均可导致中医的神志病。

     就其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症状都与心主神明有关。心喜静,静则心神内守而神藏,故可用“镇静六穴”来镇静安神。

     医案

     曾治吕某,一月前因生气后胸闷不舒,寡言少语,有时出现身体不自主运动,夜寐差,恶梦纷纭,纳呆,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头晕,时呕恶。舌淡、苔白微腻,脉滑。

     证属痰浊中阻。针“镇静六穴”加丰隆。经治四次,配服逍遥丸一月而愈。

     四、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心律失常。

     医案

     曾治疗一例,杨某,男,28岁,因劳伤心脾又居住潮湿而出现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经治疗2个月,服西药无效。

     用“镇静六穴”治疗7次,基本控制临床症状。

     I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针灸心扉》丨作者/高立山、高峰版权归权利人所有。仅供学习交流,请勿随意试药 · END ·

     编辑|景天 校队:桔梗 视觉|花椒-商务联系-

     紫苏|18018790602(微信同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同城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