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为他提供充足的精神支援
2023/3/30 12:33:00 桌子的生活观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文丨刘小念
来源丨写故事的刘小念
大家好,我是小严的妈妈,今天我来讲讲对孩子的教育。
很惭愧,小严也只是一个普娃,我们哪有资格做什么宣讲。
为人父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从来没有哪个角色,让我们这样如履薄冰。
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如此令人悲喜交加,如此难以一劳永逸。
天下所有父母,都是个故事会。
所以,就给大家讲讲我们家成长的故事吧,没什么系统,挺琐碎的,大家见谅。
先是说阅读这件事。
是从小严出生不久,就开始了。
一开始是绘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绘本都好贵啊。
每天睡前十分钟,我都会拿讲绘本当催眠曲。
但慢慢发现,绘本虽然贵,但孩子复读率很高。
慢慢地,会爬会坐时,他自己会从一堆绘本里,挑出最喜欢的那几本,反反复复地让你讲给他听,百听不厌。
而等到他会说话时,惊喜的是,那些绘本他都能奶声奶气地讲下来。
从此,每天睡前从十分钟,到二十分钟,再到半个小时,都是在读书中度过的。
阅读的习惯,在于养成。
后来呢,就一直在给他读那些带图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中外童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等。
可是,我记得很清楚,幼儿园大班阶段,他已经不满足看这些简短的故事书了。
有一次,他从我的书架上把那本有他半人高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给拿走了。
我当时就觉得他是闹着玩的。
毕竟,他连拼音都没学过,这种连张图都没有,全是大块文字的书,他哪里读得进去。
可是,他就那么看进去了,还头头是道地给我们讲谁是谁,做了啥,跟某某某是什么关系……
我和他爸都惊呆了。
翻开那本书,让他念,他念得八九不离十。
要知道,他可是连拼音都没学过,我们更是没教他识字的。
我们试了,单独拿出一个字来让他认,他根本不认得。
可是,这个字如果在连贯的句子里,他就可以通过连猜带蒙的方式认出来。
这个发现,令我们开心极了。
打那儿之后,他再没要过带图带拼音的读物,全是看一片文字的大块头。
阅读,是最好的识字方式,没有之一。
而阅读也是培养专注力最好的途径。
小严也喜欢各种奥特曼及其衍生产品,喜欢看动漫,喜欢玩乐高。
那时候,经常听他一个人在房间里自言自语。
从门缝里听过去,就听他在拿着他那些玩具当道具,自编自演,剧情丰富,玩得极嗨。
过不一会儿,就听房间里突然安静了。
这个时候,他基本上是玩具玩够了,拿本书默默地看了起来。
小学毕业之前,我们经常假期带他出去玩,每次收拾行李,都会假装无心地问他:“带什么书?带几本?”
于是,他自己就在书架前各种筛选,把书当成旅行时必备的行李。
这样,长途旅行或是各种景点排队时,只要有一本书,他就不会做那个又吵又闹、百无聊赖的熊孩子。
上小学时,学校已经开始留网上作业,后来还赶上多次网课。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吸引力,家长跟孩子抢手机这事,此处省略1万字。
我们家的应对办法就是“知识付费”,外加运动疗法。
小学和初中必考的世界名著阅读,我和小严爸爸从网上搜来,认真研究了一下,我俩没看过几本。
而且,也试着陪孩子一起看,但,根本看不进去。
于是,我俩想到一个办法。
让小严读,然后讲给我们听,一本书200元。
可想而知,当小严知识变现,拿到“人生第一桶金”时,多兴奋,多有成就感。
而且,我们对知识付费这件事很严肃认真。
如果他除了讲故事情节,还会加上一些经典词句,或者发表一些个人见解,我们会额外给予奖励。
就这样,我和小严爸爸的阅读课,是小严给补上的。
他通过这种方式,在小学阶段基本上把中小学必读的世界名著都啃完了,而且,都给我们讲了一遍。
小孩子的阅读速度和记忆力是惊人的。
我一本书常常要看一个月,可是,他平均三天晚上就可以看完一本书,并且对人物、情节记得清清楚楚。
我和小严爸爸无比享受那样的时光,一家三口,灯下听儿子讲书。
讲到《简爱》时,小严会脸红;
讲到《悲惨世界》的结尾时,他突然停下来,深深地吸气,努力控制自己的眼泪;
讲到《三体》时,他感慨:“爸妈,《三体》在拍第一季了,我好喜欢第二季里的罗辑,一个拯救了人类,却不被人类感激的真英雄……”
在我们家,无论是饭桌上,还是外出游玩间隙,小严经常两根手指一搓:“最近手头有点紧,来,爸妈,给你们讲十块钱的。”
我和他爸非常愿意配合,为知识付费,这钱掏得特别爽快。
而书读进去,再讲出来,真的很锻炼一个孩子的总结与表达能力。
让孩子做自己的老师,这是增进亲子关系最有效的一环。
我们和孩子之间,永远有话说,书,是最好的媒介,是弥合代沟的桥梁。
而且,小孩子的奇思妙想,视角之独特,真的会给你无限惊喜。
当一个孩子可以在书中获取知识、眼界、成就感的时候,电子产品给他带来的快乐并不唯一。
心理学家有句话,我很认同:一切上瘾行为背后,都是因为孤独。
太多网瘾少年其实认真追究起来,在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父母常常是缺失的,或者即便人在身边,也不能够真正高质量地与孩子互动。
阅读,是高质量陪伴最有效、收益最大、一举N得的途径,没有之一。
除了阅读,还有两件事,我和小严爸爸很坚持。
一个是运动,一个是声乐。
说实话,现在孩子真的太缺乏运动了。
我们小时候,谁能够在运动会上有项目,那是非常光荣且拉风的一件事。
可是,现在的班级运动会,让孩子参加项目,需要老师和家长各种动员。
这越发坚定了我和小严爸爸让他保持运动的念头。
小严最开始学的是足球,每天放学在学校操场训练一个半小时。
他的协调能力不好。
就连教练都说:“这孩子没什么运动天赋。”
但越是没有运动天赋,越应该多多锻炼不是吗?
同样一个动作,别的孩子一节课下来就会了,可是,小严两节课还做得磕磕绊绊,孩子自信心非常受打击。
我和爸爸就陪他加练,勤能补拙这样的道理,需要用行动践行。
刚开始,他很挫败,觉得别的小朋友都回家了,自己还在这儿加班加点很丢人。
可是,我和他爸就那样陪着他练,为他每一点进步鼓掌。
一个学期下来,他身体的协调性已经与其他孩子没有分别。
那种喜悦,我想,他应该终生难忘。
小严是一个好胜心极强的孩子。
刚开始,在足球队,不管是队内的比赛,还是对外比赛,只要输了,他就会气急败坏。
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只有在具体的环境里才能暴露。
当时觉得,一个男孩子,输了球,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哭,真的很丢脸。
甚至也为此呵斥过他。
但冷静下来想想,觉得一个孩子有好胜心、自尊心,是好事。
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所以,每次比赛下来,我们都会跟他做沟通,先是肯定他的努力,然后再指出不足,让他下次试着用微笑的方式,对待比赛。
渐渐地,他做到了。
体育赛场,是“胜不骄,败不馁”这种珍贵品质最好的发源地。
运动带给孩子的抗压力,我想,他会终生受益。小学四年级,因为很多家长觉得踢足球耽误学习,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少。足球队被迫解散。
于是,小严“转行”学了羽毛球。
每项运动的技术不同,但技艺是相通的,他上手很快。
羽毛球运动有一个好处就是各种赛事很多。
只要有比赛,我们就会带他去参加。
不为拿什么名次,就是为了增加他心灵的韧度。
人生实苦,有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希望他会用运动带来的这份抗压力,从容以对。
都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
保持运动这么多年,用小严的话说:“每周不出一场透汗,浑身不得劲。”
听了这话,我这个老母亲心里非常受用。
我能想象未来的未来,当他遇到各种压力时,打一场球,出一身透汗,便可自愈。
包括声乐学习,这些年,也一直在坚持。
不是为了让他走什么艺术之路,也不是他有什么天赋。
只是觉得,借助声乐的学习,他有一双可以聆听美的耳朵。
而且,他选的声乐合唱团每年都会参加市内的各种大型活动,有登台机会。
至今记得建党一百周年,小严第一次在文化俱乐部演出,上台时,整个人表情紧张到僵硬。
但后来,他告诉我们:“自从那次上过台后,我再也不怯场了。”
同运动一样,我们希望他的人生有站过舞台,被大庭广众过,历练出一份“不怯场”的素质,活得从容自洽。
小严目前为止,没有去过任何课后班。
从他上学的第一天起,我就跟他讲过:“学校里学一遍,课后再补一遍,这绝对是劳民伤财浪费生命的无用工。有这个钱,咱吃喝玩乐见世面,它不香吗?”
这是我和严爸的坚持,我们愿意在他读书、运动、声乐、个人爱好上一掷千金。
但我们不愿在校园内有限的知识上,再投资,那是资源和精力的双重浪费。
小严很认同这句话。
所以,尽管他不是学霸,但他上课的听讲力,可以说是全班最好的。
小严的成绩,从小学到初三上学期,一直是中游,偶尔还要垫个底。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因为成绩的问题跟他翻脸过。
相反,从他入学第一天,我们就做好了两种思想准备:一是他不必成为学霸。我们自己当年都不是学霸,所以,这种事情别异想天开。
二是不让成绩伤害到孩子的上进心。
在我们家,每次小严考砸的时候,我们会认真地跟他分析原因,会的没做对,那下次做对就是了。不会的没做出来,那很正常啊,什么都会了,还上学干啥。
记得有一次,小严五年级,期末复习时,数学小考考了有史以来最低:52分,不及格带拐弯。
那天回到家,孩子自己就哭了。
我和小严爸根本没当回事,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兴高采烈地安慰:“哭啥,考了52分说明你还有48分的上升空间,下次考53分都是进步。慢慢来,人生长着咧。”
在我们家就是如此,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相对平淡。
但当他遭遇挫折时,我们一定会及时心理救援,保护他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
因为我们是成年人,我们很清楚成绩是一时的,但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他要用一辈子。
教育,需要一点长期主义,立足孩子的一生,看淡眼前的得失。
人活着的驱动力不能来自于恐惧,而是爱和勇气。
学业上,我和小严爸早已帮不上任何的忙。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充足的精神支援。
小严马上要中考了。
初三的节奏,甚至是我们成年人都觉得难以承受的。
早晨五点半起床,七点到校,晚上七点半才下晚自习,一天有至少13个小时在学习。
这样的强度,让我们真的敬佩每一个坐在教室里的孩子。
他们都是好样的。
开学没几天,小严曾提出他想停止每周六的羽毛球训练,专心学习。
思来想去,被我们拒绝了。
每周六那三小时的训练,是他唯一放松的时间,我们不忍心让他放弃。
青春不应该只有做不完的卷子。
也应该有球场上的呐喊,春天里与好朋友的一日偷闲,星期天早晨的自然醒……
如果他因此没能上很好的高中,我们认。
他还有机会与精力,去拼很好的大学。
如果他没能拼到很好的大学,还可以通过考研进很好的学校。
如果考研也没有成功,还可以在工作中,继续深造,向生活学习,终生学习。
只要他身心健康,内驱强大,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比起成绩,我们最害怕的,其实是十二年的寒窗,透支了他所有的学习热情,从此对万事万物失去好奇。
所以,不是我们凡尔赛,也不是故作轻松,而是我们早早就因为自己的普通,而接受孩子很可能就是普娃这个概率。
这样,我们是放松的,孩子也不会从小就被焦虑包围。
有时想想,他比我们读了更多的书,比我们儿时去过更多地方,比我们拥有更强劲的心理,这就足够了。
至少为人父母一场,我们尽力,让这一代,比我们这一代强。
至于他还能更上一层楼到什么程度,我们不苛求。
每个父母都有各自对孩子的期望。
比如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医生、军人、外交官……
在我们家,小严提问过我们:“爸妈,你们希望我将来做什么?”
我们只说,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选择,跟我们的希望无关。
后来,他执着追问,说无关他的选择,他就想知道我们的理想是啥。
这个问题,我们认真想过了,然后对他说:“爸妈目光比较短浅,我们就希望你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好的人夫、人父。”
真的。
我们都是过来人,是在柴米油盐里浸透的成年人。
我们深知,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二次投胎。
作为父母,我们最害怕的,是将来有一天,有一个被他丧偶式婚姻、诈尸式育儿伤透心的女人,质问我们:“这就是你们教育出来的儿子,出来霍霍别人家的女儿?”
小严特别吃惊:“你们可真奇葩,这要求也太低了。”
可是,纵观人生,这要求低吗?
孩子,能够胜任,护佑出一方屋檐下的和平幸福,你就已经很成功了。
至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你有幸做到,我们为你骄傲。
如果不能,也没什么。
一不小心说了这许多。
乾坤未定,孩子的人生都在路上。
所以,没有什么黑马,只希望做一个付出并欣赏的父母,力所能及地予他爱和自由,让他将来回望在我们身边的这段时光,不压抑,不怨怼,不讨伐,不阴郁。
希望他在未来人生中,遇到困难时,还能从父母这里,获得力量。
都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即是他们的命运。
我的一点奢望,希望我的孩子,好命。
所以,为人父母,继续修行,继续向优秀的人、优秀的书、优秀的一切学习。
PS.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文:刘小念,一个写故事的手艺人,也是一个二胎妈妈,专写婚姻内外那些事儿,著有作品《二胎时代》《煮妇炼爱记》《创业情侣》等,开设公众号:写故事的刘小念,回复“目录”,可阅读所有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桌子的生活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