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顿悟:我们命运的剧本,都写在了小时候的课文里
2023/4/5 12:11:10 桌子的生活观

    

    

     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温暖的桌子文丨洞见·许朝暮来源丨洞见

     最近,一则“没有一篇课文是滥竽充数”的视频火了。

    

     儿时,我们不理解《氓》中的悲叹,嘲笑过《孔乙己》的滑稽,读不懂《骆驼祥子》的无奈……

     直到跨过人生不同阶段的一道道坎,我们才逐渐在一篇篇课文中找到了共鸣。

     初读不知读书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年纪没到,坑没踩上,无法理解字句间的深意。

     攒够阅历才懂得,原来我们命运的剧本,早已写在了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里。

    

     谈恋爱时读懂了《氓》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爱情是山盟海誓的热烈,是奋不顾身的勇敢。

     但爱过才懂得,爱情其实是一场博弈,若一方姿态卑微,另一方便得寸进尺。

     《氓》中的女子,于情窦初开之时,爱上了一个贫穷的男人。

     男人出不起聘礼,请不来媒人,她不顾礼法,与之私定终身。

     男人性情暴戾,时常动手打她,她默默容忍,没想过离开对方。

     然而,她的付出和妥协,换来的却是变本加厉的家暴和背叛。

     彻底失望的她,怨叹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或许,我们在最好的年纪,都曾陷入过感情的泥沼。

     爱上一个人便掏心掏肺,甘愿为对方赴汤蹈火。

     然而,爱情最是势利,一旦你失去了自我,低进了尘埃里,对方便会恃强凌弱。

     作家苏芩说,两个人在一起的意义是共同成长、共同升值,而不是让你慢慢长成一张被生活欺负的脸。

     感情一开始,你只需考虑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人。

     相处久了,你就要考虑喜不喜欢当下的自己。

     不讨好,不强求,爱人先爱己,方能收获真正的爱与尊重。

    

    

     考研考公时

     理解了《范进中举》

     一穷二白的范进,屡次在科考中落榜。

     岳父母瞧不起他,乡亲邻里嘲笑他,就连小孩子也常捉弄他。

     但他受住了白眼,扛下了压力,日复一日地埋头读书。

     苦熬30多年,他终于考中了举人。

     喜讯传来时,他心中压抑多年的委屈和苦闷,终于找到了出口。

     他仰天大笑,高喊“我中了”,一时间竟发起疯来。

     小时候读到此处,只觉得太过荒唐可笑。

     有了一定的阅历,却品出了无尽心酸。

     范进为求得功名而隐忍多年,我们也为博取前途而用尽全力。

     就像那个看到429分的考研成绩后,激动到突发昏厥的女孩。

     她关掉手机,放弃社交,日夜在学海中奋力挣扎,只为换来一张上岸的船票。

     还有那个通过公务员笔试和面试后,兴奋到找错家门的男生。

     他辞去工作,连考几年,耐着性子坐在冷板凳上,只为争取一份稳定的工作。

     普通人的一生,选择是有限的。

     没有天赋,没有背景,也没有财富,努力便是唯一的捷径。

     趁年轻的时候,将自己扎根泥土,拼命生长,你终会收获枝头的繁花似锦。

    

    

     找工作时

     悟透了《孔乙己》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落魄的读书人。

     因为没有考取功名,他只能靠抄书谋生,与干粗活的短衣帮为伍。

     可由于读过几年书,他又自视甚高,坚持穿着一身破烂的长衫。

     既放不下面子,又挣不来里子,他沦为了世人眼中的笑话。

     但进入职场后,我们才发现,自己竟然也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样。

     找不到光鲜的工作,又舍不下脸面去做跟文凭不匹配的体力活。

     孔乙己脱不下身上的长衫,我们也下不了学历的高台,在所谓的体面与生活之间反复挣扎。

     然而,这个世界最没用的就是面子。

     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端着脸面,容易遭受现实的耳光。

     放下身段并不是认怂,而是因通透和智慧而做出的取舍。

     顶着名校光环的硕士,为了争取更高的薪水,毅然转行当了修脚师;

     211院校毕业的高材生,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脆应聘了火锅店店员;

     曾经的私募公司老总,失业后为养家糊口,也坦然地开起了网约车。

     很多时候,命运的好坏由不得你我,面子和里子终究难以两全。

     但面子是假,里子才是真。

     低下头顾好自己,弯下腰护住家人,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谈婚论嫁时

     领会了《孔雀东南飞》

     常听人说,爱情只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

     恋爱时,可以风花雪月,一双人有情饮水饱。

     婚姻中,却是柴米油盐,一家人在琐碎中相互碰撞。

     看错了人,选错了家庭,往往就是悲剧的开始。

     《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一对恩爱夫妻。

     夫妻俩相敬如宾,焦母却蛮横无理,总是故意刁难兰芝。

     焦母将家中的脏活累活都丢给她,稍不顺心就打骂她。

     仲卿虽心疼妻子,却不敢忤逆母亲,只能让她一忍再忍。

     久而久之,焦母愈发肆无忌惮,竟要求儿子休妻,另娶他人。

     面对焦母的强势,仲卿无可奈何,不得不将兰芝送回娘家。

     最终,兰芝伤心地投河自尽,仲卿也选择了殉情。

     多年来,我曾数次为他们的结局叹息,直到谈婚论嫁时,才恍然领悟其中的婚姻真谛。

     原来,婚姻承载的不只是两个人的酸甜苦辣,还有两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我们在婚姻中的一言一行,都带着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子;

     生活方式、育儿问题,也免不了会有双方父母的插手。

     所以,结婚一定“门当户对”,家中的教育、三观和生活方式不能有太大的差异。

     两个家庭和谐美满,两个人的爱情方能顺利着陆到婚姻上。

    

    

     为生计奔波时

     看透了《骆驼祥子》

     一提起祥子,有人同情他出身底层,苦难缠身;有人批判他目光短浅,认知有限。

     但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能看得穿世事变幻,斗得过命运无常?

     祥子没有家世背景,更不图大富大贵,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即使车被抢了,钱被骗了,他也只能擦擦眼泪,继续在大街小巷里奔走。

     因为在他的身后,没有可以依靠的人,只有追赶自己的千难万难。

     而我们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曾在风浪中蹒跚前行,于泥潭里摸爬滚打。

     尤其是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挑起沉甸甸的担子,一刻也不敢停歇。

     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有哪些人到中年才明白的道理?

     有个回答是:生活中的苦,大多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衣食住行、孩子上学、父母看病……样样都离不开钱。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生活寸步难行。

     所以,那个顶着暴雨出门的外卖员,摔倒了也顾不上休息,一心想着送餐不能迟到;

     那个身体不适的二胎妈妈,强忍病痛也要去上班,不敢请假,更不敢倒下。

     他们或许也曾意气风发,以为前方是坦途,相信身后有退路。

     但时过境迁,现实的锤,生活的坎,早已将他们打磨成负重前行的赶路人。

     行至人生半坡,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在尘世间奔走,为五斗米折腰。

     少抱怨,莫矫情,你拼命攒下的钱,就是抵御苦难最好的武器。

    

    

     历经无常

     想起了《爸爸的花儿落了》

     有人说,随着年纪增长,最怕的就是深夜接到老家的电话。

     祖辈、父母辈已是风烛残年,挡在我们与死神之间的那一堵墙,随时都有可能轰然倒塌。

     意外、变故也不知何时降临,有时只是轻描淡写地道了句“再见”,谁曾想一别就成了永诀。

     《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林海音小学毕业前,父亲病重住院。

     父亲常嘱托她,作为家中长女,要管好自己,照顾弟弟妹妹。

     父亲还总是安排她独自出门办事,比如去银行给远在日本的叔叔寄钱。

     当时,她并不理解父亲的严厉,也不明白母亲为何偷偷落泪。

     后来到了毕业典礼那天,父亲突然病情加重,撒手人寰。

     她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心中翻涌起无限悲凉,“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有句话说,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人生,就是一场接着一场的告别。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没有谁可以陪你到最后。

     不管有多不舍,多难过,他们也会一一到站下车。

     唯有珍惜每一次相见,不负每一段缘分,生命中才会多几分宽慰,少一些遗憾。

     杨绛曾说: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不到一定的年纪,我们永远也悟不透一些道理。

     只有走过书里的坎坷,尝过文中的辛酸,方能在某一时刻顿悟成年人生活的本质。

     以书中人为镜,使自己活得清醒而透彻、热烈而丰盈。

     PS.碎片化时代,更文不易,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们点一个【赞】+【在看】,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请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 关注桌子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小字即可):

     《景甜这辈子被毁了?去你的吧!》

     《重庆00后小伙“求包养”被富婆老公反杀:真有人相信“捷径”好走?》

     作者:洞见·许朝暮,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5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我是桌子,谢谢你的阅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桌子的生活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