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著作,不要发现了什么毛病,就以为自己高明
2023/1/30 20:17:04 笑谈学术界

     原文链接——

     学术访谈 | 邱捷教授学术访谈

     杜丽红:中山大学历史系的前辈建立了很好的学术传统,历史系的教师都很注重承传。您经常把陈锡祺、陈胜粦两位教授的教诲同自己的学生分享,可否在这里也说出太多笑话。

     邱 捷:两位先师的话,同其他学术前辈关于治学的教诲也大致相通。其中有些是针对我的缺点委婉提醒我的,我的印象就特别深。下面举些例子。先师陈锡祺先生常提醒我学术立论要慎重,一字一句都要斟酌,要对自己发表过的学术观点一辈子负责。他曾就改变学术观点的问题教导我:学者在后来发表的论著改变先前观点是可以的,但必须讲清楚,不要前言不对后语却没有任何说明,更不要跟风。我青少年时期古文读得稍多一些,最初的课程作业就有意无意写了一些半文不白的句子。先师对此不以为然,就要求我所有学术论文都要用白话来写,建议我精读章开沅、金冲及两位先生的著作,他非常赞赏两位先生的学风和文风。先师对我说,他们两位的旧学根底都很深厚,但从来都用白话写学术著作。先师有知人之明,知道以我的学养不可能写出地道的文言文,我也就遵循他的教诲,不敢违反。我尽管在学风、文风方面离先师的要求和期望尚远,但他的教诲至少使我避免出太多笑话。先师陈胜粦对我说过向别人的著作提意见的原则:如果在发表之前,别人问你,你一定要知无不言,尽量提出建议和意见供作者参考;作者是否接受他自有权衡。如果已经发表,那么,评论就要很慎重。人家花了三个月,甚至三年写出来的文章,你不要看三十分钟、三分钟就随便发表意见。看别人的著作,要多看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不要发现了什么毛病就以为自己高明。我后来一直遵循胜粦师的教诲对待学术商榷和学术评价。评审他人的著作稿,我不敢说自己的意见都对,但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我审稿时不会只写评价意见,一定会在文档相应地方插写很多疑问或修改建议。有一次审读一部书稿,我写出的评审意见共有3万多字。

    

     陈胜粦先生(1937-2003)

     来源:节选自《识小必须见大,平实不可平庸——邱捷教授学术访谈》(访谈者杜丽红,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俯拾即是,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在阅读,无论是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然而,读书未必有用,开卷未必有益。读书的数量固然重要,但质量更重要。 叔本华说:“真正独立思考的人,是思想上的君主。”要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地上理解世界,需要长期的训练,或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快节奏急行的现代人来说,其实并不容易。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能够指点迷津,让我们茅塞顿开的前辈老师,和他们作为资深读书人用一生经验所提炼总结出来的读书心法。

     因此,《南方周末》特约一百多位人文学者,包括余英时、杨奎松、张鸣、吴思、刘瑜……请他们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心得。这些学界大咖的读书“谋心”的文章,汇集成一本书——《我书架上的神明》

     他们选书、读书,不是人随书转,而是书随人转,书为己用。就如刘瑜在书中说: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

     书中学者,不仅是学有所成的学者,更是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的读者。138位学者,138个角度,138条选择之路,足可让读者视野大开,少走许多弯路。

     他们如何在懵懂读书中,寻找和确认自己口味,如何通过读书复苏沉睡的思考能力,更值得读者去发现,去思考。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我书架上的神明》(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我们的经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笑谈学术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