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了” 如果改成 “抄袭了” ,就准确了
2023/2/11 15:47:28 笑谈学术界
据中古史等多家自媒体报道,知名历史学家胡宝国先生去世。哀悼!
胡宝国先生其父是著名史学家胡如雷先生(1926~1998)。其哥哥胡宝华先生任教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胡宝国,1957年生,社会史研究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秦汉魏晋南北朝史,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院历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田余庆)。1984年12月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代表作有《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论文《经史之学与文史之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2年)。
主要著作:
《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虚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20年3月。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魏晋南北朝卷》,朱大渭、胡宝国、刘驰合著,齐鲁书社,1997年12月。

某校教授请我帮忙看两篇文章,鉴定一下文章作者的研究能力。这个作者想调单位。作者是某名校毕业的博士,现在某高校当教师。看了第一篇文章,感觉平平,作者只是对某个问题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归纳。通篇文章就没有表现出什么研究能力。而且也看不到今后可能会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迹象。虽然文章平淡,但感觉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这样的文章非常多。到看第二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就有点怪异了。作者讨论的是个老问题,我记得至少有两位名家曾经讨论过,而作者在文章中竟然只字未提,仿佛那两位名家的文章根本不存在。再往后看,更觉得奇怪了,文字竟然是那样熟悉,好像是旅行之后回到了家。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大段大段地抄袭了我的文章。当然,作者还不是那么没良心,文章最后有一个“注”提到了我,说是某些部分“参考了”我的书。这个说法太不准确了,“参考了”如果改成“抄袭了”就准确了。
我不会公布这个青年教师的名字,甚至也不想去批评他。人家抄袭我的文章,从积极的方面看,最起码也是看得起我。否则,那么多文章,为何单单抄我的呢?时下评价论文、专著的水准,常常会提到一个“引用率”的指标。我觉得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仅仅关注“引用率”是不够的,还应该关注“抄袭率”。学术界应该建立起这样的共识:如果一篇文章多次被人抄袭,那这篇文章就应该算是好文章,评奖、提职称都应该考虑到这个因素。
我不想批评这位作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此类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我想,个别人发生的错误可能责任更多的是在个别人自身,但如果某种错误是大面积地、长久地发生着,那责任恐怕主要不是在个人,而是在社会、在体制方面了。
众所周知,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评价量化的趋势,以及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等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都是造成现在学术腐败的原因。这些制度性的规定必然是要逼良为娼。这些现象固然让人忧虑,不过真正让人最忧虑的还不在这些,而是在于不管学者们多年来怎样呼吁改变这些不合理的制度,但制度的制定者就是坚决不改。
去年不知道为什么,很有一批人非常正经地开始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了。我也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个年代。当时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中唱道:“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这几年,每到春天有沙尘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首歌。
八十年代就是这样。那个时候,不管有多少问题存在,我们仍相信未来“春光更明媚”。
八十年代真是学术的春天。那个时候旧的折腾人的办法已经停用了,而新的折腾人的办法还没有被发明出来。
本文来源于雅理读书(ID:yalipub),节选自胡宝国著:《虚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笑谈学术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