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招生中,那种机械的名额限制,实际上是一种破坏人才培养的犯罪行为
2023/2/16 20:57:28 笑谈学术界

     吴宗国:关于培养隋唐史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几点体会

    

    


     第一,导师的水平、研究的重点和趣味之所在,对学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水平。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如果原来规定的招生名额招收不满的话,第二年就会减少招生名额,因此往往会降低水平录取,尤其是在硕士研究生的录取上,这种情况更多。在硕士研究生这一块,降低水平录取固然给导师无可奈何的增加了负担,但是经过师生三年共同努力,毕业论文还是可以达到通过的水平。不过这些学生的基本知识、学术视野、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往往缺乏进一步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而博士生如果降低水平录取,问题就多了。如果不是导师下大力气进行辅导,或者同学竭尽全力的帮助,甚至越俎代庖,他们的毕业论文是根本不可能通过的。而严格按照录取标准招收的博士生,导师指导就省事多了。对于他们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是开题论证,帮他们选好研究方向,平时则只要进行定期检查,解答他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讨论一些相关的学术问题就可以了。从搜集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广泛地阅读文献、搜集资料、考辨相关问题,到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后写出论文,基本上都是他们独立完成的。所幸我指导的博士生都具有很好的学术基础和科学研究能力,不仅带起来比较顺利,而且在他们工作以后,也都成长为各单位的学术骨干,有些早已开始带博士生了。因此,坚持研究生的录取标准,是我们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研究能力的人才的前提条件。那种机械的名额限制实际上是一种破坏人才培养的犯罪行为。始作俑者现在应该都已经退休了,希望后继者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

     第二,导师招收研究生的时候,最好不要一个时期只带一个研究生,最好是同时辅导三到五个研究生。理想的是一次招收两三个,几年连续招他三五个都可以,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学术群体,他们可以经常在一起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开阔思路。这不仅对他们学术上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学术团队精神,培养他们为学术的发展同舟共济,互相帮助的精神,为了同一个课题各自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名利。

     第三,鼓励学生不单单听自己讲的课,还要多听其他老师讲的课,特别是一些学术尖端的和前沿的课程。例如,跟着我学习隋唐史的学生,可以选修魏晋南北朝史、宋史等断代史课程,也可以选修经济史、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西交通史、历史文献、历史地理等专门史课程,甚至可以选修一些世界史的课程。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都是很有好处的。

     第四,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原本学习基础不够好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那些见多识广的学生,则提醒他们不能靠聪明做学问,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引导,有些学生比较注重理论,但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把握不好。又有的学生比较注重历史材料,而在分析研究上功力不够。这些都要下大功夫帮助他们。要让他们明白,理论不是研究的出发点,事实才是研究的出发点,一切要从事实出发;同时,不能停留在史料的搜集,史料的考订,史实的考辨上,还必须对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的、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也要有不同要求,硕士着重在打基础,可以多帮一帮,帮助其搜集资料和修改文章花的功夫较多,而博士生则是要培养其独立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因此要多放一放,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摸索。

     第五,除了广泛的、系统的、扎实的读书以外,讨论也是研究生学习重要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在扎扎实实读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力,经过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因此一次讨论下来,不仅解决了一些预定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一位别的学校来我系进修的老师参加过我们的讨论以后,很有感慨地说,这样,每一次讨论提出来的问题都是一个新的论文题目。

     第六,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定上,一方面是某个阶段课题要相对集中,另一方面就是在不断地讨论中自主选题。有些重大的问题,经过几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持续努力是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例如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体制最后完成了到中书门下体制的过渡,这个关系到唐代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的重大课题,从问题的提出到最后完成,那是经过了好几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训练。问题的提出是一位本科生,他在写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提出,中书门下的设立与使职差遣的设立有什么关系?当时我也刚刚认识到,中书门下的设立是中枢体制的重大变革,至于这个变革的具体路径和意义,我还没有什么认识,无法给他具体的指导。但我还是鼓励他先摸一摸,看看能否做下去。由于当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缺少研究,没有成果可以借鉴,加上他还只是一个本科毕业生,这个问题他摸了一下最后还是放弃了。但是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是始终放在心中,并且对后来的研究生加以介绍。最初几年的研究生,由于当时学术界总体研究水平限制,以及他们自己的研究能力,还不可能从总体上来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围绕三省所作的研究,却为后来硕士生和博士生冲击这个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80年代开始,在我隋唐史研究的课程中,政治制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十几年间,由我指导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都是以唐代政治制度为中心的。而到90年代,我们更把《唐六典》作为读书课学习的重点。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对照其他有关史籍,不断发现一些问题,进而引导同学们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写出了一批颇有见地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提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其中一部分当时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他成果也在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后不断出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有关唐朝前期制度史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由刘后滨、孟宪实、叶炜、雷闻四位博士和我一起撰写了《盛唐政治制度研究》。虽然是由我们几个最后完成的,但是其中也包括了傅连英、陈爽、罗永生、陈志坚、张建利、祁德贵、李蓉等在他们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成果,而某些思路甚至是由本科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毕业论文中提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教学相长的集体创造,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

     在研究过程中,读书讨论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方式。结合对各种文献材料的认真比较和反复钻研,讨论时大家提出自己碰到的和发现的问题,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主动给别人的研究提供材料和观点。通过讨论,大家受到很大启发,积累了不少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而更有意义的是,在这样反复讨论互相切磋的过程中,大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在理论水平上也得到了提高。正如胡戟教授所云,“这种学术上毫不保守,彼此可以无条件运用对方观点材料的朋友圈,是能支持共同成功的一层保障”。

     这里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同学之间这种学术上的毫不保留,在学习和研究上的相互支持,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牵涉学生学术品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由于长期的坚持,我的这些学生慢慢地也就习惯成自然了。这些学生尽管毕业已经十几或二十几年了,他们之间一直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术上也频繁交流,相互帮助。

     本文节选自吴宗国《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来源:《历史教学》2018年第1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笑谈学术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