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任公先生诞生150周年纪念|“唯一无愧于中国文明伟大传统的人”
2023/2/23 20:50:21 笑谈学术界
陈来:《梁启超在清华》之大师地位

在历史上,梁启超先生和胡适先生关于国学入门的书目曾经有过争论。大概1923年初的时候,清华的学生就给他们写信,应该是给胡适和梁启超同时发的信,我们要出国,还要掌握一些国学,能不能请先生给我们开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后来胡适有文章,就叫《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但是他开了很多,大概有一两百种,是两个系列,一个是思想史的系列,一个是文学史的系列。然后学生就又给他写信说,胡先生,我们是要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你给我们开这么多,我们在清华这几年也念不完,我们带到美国也没法念。后来他就说,那我就在这上画圈,他就画了三十五个圈,但是这三十五个圈儿,应该说条理不是很清楚。梁先生当时没在北京,他接到信后,就凭记忆也写了一个书目,这个书目也不少,而且每本书他都说有什么版本,这本书大概意思是什么,大概也有一两百种。但是,他的好处是什么呢?他当时就在下面指出说,这个书目太多了,还有一个真正是最低限度的,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是很有条理的,就是按照我们四部的分类,第一部就是经部的“四书五经”;第二部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然后子部,《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这是子部里最重要的;最后集部,《楚辞》《文选》,李白的集子、杜甫的集子、白居易的集子。他就按经史子集分类里面找最重要的这二十五部书,非常清楚。所以他就有点讥笑胡适,说你这个国学书目里面,《史记》都没有,《资治通鉴》都没有,有那个《九命奇冤》,那是最低书目吗?他说,不瞒你说,我梁某人就没看过《九命奇冤》,你能说我连最低的国学知识都没有吗?
今天我们回顾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日子,能够给今天做学问的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呢?
今天讲的这个主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些年,因为国学热,讲了很多的国学,国学也确实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但是国学内在包含的德性的学问应该说强调得不太够。特别是因为胡适在近代学术的影响比较大,他提出整理国故,造成国学就是一个整理国故的学问。因为在胡适的定义里,国学就是整理国故的学问,而整理国故的学问对于胡适来讲,不涉及哲学的人生观的发扬继承,而是文献和历史的了解和整理。所以我觉得梁先生不愧是一个大思想家、一个哲学家,他对整个国学的把握,对我们今天来讲,应该有指导意义。今天的清华国学院,重印了梁先生的《德育鉴》,很多20世纪的文化名人都受这本书影响,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注解,让出版社来发行,就是想至少在清华的校园文化里面,我们把梁先生原来的东西拿给大家,让学生看看我们的先贤,用什么办法来修养自己,我们用这个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素质。这是我们做的一件事,是我们觉得还蛮欣慰的一件事。
有人问梁启超是不是国学大师,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吧。1912年的时候,马相伯先生,就是复旦的创始人,很有名的教育家,他当时就建议创立“函夏考文苑”,仿照法兰西学术院,那当然就要有院士,提名一共有二十多位,首席是四位,其中就有梁启超,其余是严复、章太炎和马相伯。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就中国的国学来讲,整理国故的时代(二十年代),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说章太炎先生是南方学术的泰山,梁任公先生是北方学术的北斗,也是承认他们两个是当时一南一北国学的最高的代表。另外就是清华国学院成立前,1924年,清华的曹云祥校长跟胡适请教办国学院的办法的时候,他本来是想请胡适来主持,因为胡适是清华史前期的校友,他是头两批庚子赔款生。胡适说你要请一流的学者,要请三位大师,他的排名就是梁任公、王静安、章太炎。
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讲,梁先生作为国学大师的地位,应该说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是公认的了。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具有博通的成就,而且开风气,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像在先秦诸子方面(《墨子学案》《老子哲学》《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清代学术方面(《清代学术概论》《近三百年学术史》),在佛教史方面(《中国佛教史》),在新史学的研究方法方面(《中国历史研究法》),贡献都非常大。郑振铎说他是大思想家,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有通盘的打算,上下古今大规模的研究,有力吞全牛的气魄,确实是这样。
梁启超曾给学生题联“万事祸为福所倚,百年力与命相持”,前一句表示乐观主义,祸事不可怕,祸的后面是福,这就是乐观;后一句表示奋斗精神,这是发扬墨子尚力的思想,敢于和命运斗争。他一生最推崇的是曾国藩的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充分体现了他的儒家人生观。所以徐世昌评价他是“以德性言之,当推海内第一人”;徐志摩称他是“完美学者的形象”“唯一无愧于中国文明伟大传统的人”。他的确是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圣贤人物。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山高水长集》,
是作者2012年在央视“文明之旅”节目“梁启超在清华”的讲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笑谈学术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