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年轻学人,能耐得很呐,动辄就写书
2023/3/26 17:25:20 笑谈学术界

吴老的门生、红学家张锦池曾在《点滴见师恩》一文中记录过这样一件学林轶事:吴组缃先生治学非常严谨,认为年轻时读书不多,见解不成熟,要求学生40岁以前不要发表文章。1988年,张锦池等人去拜访吴先生,谈及当下学风,先生说他30年代在清华求学时,有一次去朱自清先生家做客,说到如何做学问,朱先生说:“王国维他们那一代是背书,我们这一代是念书,你们这一代呢?是看书。”说到这里,吴先生笑着问:“你们呢?”张锦池脱口而出:“是翻书。”后来,张锦池等人将此事说给吴老听,吴老笑着说:“说的好!说的好!现在有些年轻人呢?能耐得很呐,是写书。”婉而多讽的言语间流露着对当下学术文化生态的深深忧虑! 吴老曾撰文批评学术“量化”误尽苍生,指出“量化”不仅助长了发表文章、申请项目、评定职称等方面“走后门”、“托人情”的不正之风,而且在这样一种考核体系下,人们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纷纷东拼西凑,甚至不顾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抄袭以充门面,只求字数、篇数过关,不问内容有无价值。最终结果,便如舆论所形容的:教授多如牛毛,“博导”一驳就倒;学校年年扩招,废品充斥社会。他把学界的这种状况连同报纸版面无限度地扩充、书籍内容多有雷同甚至互相抄袭、电视剧动辄几十集上百集等等不正常现象,一起斥之为“文化稀释”,指出“文化稀释”是一种虚假繁荣和文化泡沫。他凭着一个文化人的良知和责任感呼吁:学术文化考核要真正做到重质而不重量! 吴老强调,学人要敢于坚持真理,保持应有的风骨和自信,不要随人俯仰、曲学阿世,为了名利出卖操守和学问。他提到,游国恩先生常说:“要搞寿世之作,不要写酬世之文。”50年代林庚先生因提出“盛唐气象”和“布衣感”受到批判,但他不为所动。吴组缃先生以此为例对他说:“治学问首先要讲节操,要有骨气,应当勇于面对现实,坚持真理。我就佩服林先生这种态度。”吴老一生的治学,可谓无愧恩师的耳提面命! ——摘自陈斐《吴小如先生的学术境界和人间情怀》;原刊《传记文学》2014年第2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笑谈学术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