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老师们放下斯文互撕的,也只有职称了!
2024/4/1 不贰青年2

     教师评职称互告造假,校长会上大骂“评不上会死吗”?

     你怎么看?

    

     观点1:职称在现在职场上可以说是一个升职加和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一个标准,很多人为了一个职称斗的头破血流,甚至是朋友反目,亲人成仇人的情况,那么就有人问了,职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答案当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们并不看重职称,他们自己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财富,那些职称有时候会被他们用来招聘下属或者做其他的用处,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一个职称而被限定死。

     小编看到两位身为人民教师的人,因为一个职称而反目成仇,昔日的同事,为了评上职称,相互揭短,最后导致两人都受到了处罚。当然教师这个行业的特殊些,可能是需要职称的评介来评估这位老师他是否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职称也和他们的加薪升职相挂钩,也难怪这两位老师会做出如此难堪的动作。

     教师评职称本应当是非常严肃庄重的事,被这两位老师这么一闹,反而让普通大众对教师起了轻视之心,职称可以造假说明职称在评审过程中肯定出现了纰漏,其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的评职称制度存在问题,还是有待完善和修改。

     我相信评价一个人他是否有所贡献和价值,不是仅仅一个职称可以界定的,特别是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岗位,好的老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尊重,名声自然就会传开,到时候还怕评不上职称吗?所以说,应当把重点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有付出总会得到回报,与其花心思弄虚作假,不如用心将自己的学生教好,才是正道。

     观点2:

     还能怎么看?

     能让老师放下斯文互撕的,也只有职称了!

     千万不要把教师评职称,看成只是为了钱!

     记得当初我也曾不想评高级教师,心里认为:我不评高级教师,不代表我没水平!结果,我的一位老大哥和我说了一句话:你不评高级教师,别人说起你来,话可能很难听!“吊什么呀?一辈子高级教师都不是!”

     就为这句话,我决定参评高级教师!有时候,树活一面皮,人活一张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两位老师,作为同事,也许平时相处的很好,甚至可能还是朋友。可是,为何会互撕呢?

     都是职称惹的祸!职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怪胎了!你说你划下道道来,大家都去努力,达到条件就晋级。这样多好?可是,偏偏要搞个限额!想评职称?对不起!没名额!这就是现状,这不是要害死人嘛?全校争这一个名额,不撕才怪呢!

     忽然,我对这两位老师深深地同情起来了!

     上升的口子就那么小,大家都挤着要从这爬上去,能不挤踏吗?这不是教师这样,任何行业都是如此!只不过,别的行业都有完善的上升通道,不会踩踏而已!

     悲哉!老师!

     观点3:

     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我太了解晋升职称的“辛、酸、苦、辣“啦!职称评定季,教师“互告“,校长“大骂”,并非奇葩,说一千道一万,都是“职称”惹的祸。

     如今,每到教师晋升职称时,你就会看到奇怪的一幕,大家都在“忙忙碌碌”之中……老师忙着准备晋升职称材料,还得看着竞争对手。领导忙着接待“四方来客”,有“说客”,讲人情,拉关系,打招呼……有“谈客”,找谈话,倒苦水,提要求……有“看客”,挑是非,看笑话,制矛盾……就目前而言,职称评定引起教师“内讧”,那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这位校长还真是“神算子”,前一阶段,网络媒体曝光,因没评上职称,一位老教师毅然决然的“跳楼”,真的“走了”。

     难怪许多人强烈呼吁取消教师职称,你如果是教师,会有什么看法呢?

    

     时下,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已经实施了32年,作为老师深知这一制度早已背离了初衷。实事求是讲,教师职称制度不但没有激励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反而成为制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瓶颈说在。教师职称名额指标有限,评定标准不一,评定过程不公……这一切让教师“寒心”。同时,职称仅有的名额直接到学校,老师内部竞争根本无法回避,没有矛盾,那是不可能的事儿。

    

     去年,我们学校够条件晋升高级职称的老师有38名,按照指标1:40的比例,学校勉强能有1个名额。其中,一位班主任老师和一位老教师成为“焦点”和“热门”人选。平时两人“搭班”,班科任配合非常默契,关系也相当不错的。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两人之间因职称评定互不相让,“大打出手”。班主任说老教师出的书字数不够,不是编委成员,为啥加10分。老教师告班主任论文和荣誉证书有水分,不能参加考量。最后,两败俱伤,学校名额被取消,校长背个处分,闹剧才草草收场。职称不能再伤老师的心了好吗?

     当下,有人建议教师职称不能取消前提下,能否像公务员职级和职务并行机制一样,让“教龄”成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我想即使不能完全化解矛盾,但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让教师安心从教,静心教书。

    

     为什么评职称成为教师心中的痛?究其原因,应该有下面几种:

     1.职称评审中设定的很多条件,很多普通教师无缘取得。

     例如,要发表论文。在一些地方,发表论文需要花钱来“买”。要想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刊物上发论文,得托关系找人才行,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刊发文章的。要想在更高一级的刊物上发论文,需要数量不菲的版面费,同时对论文的质量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在教学之余还要写论文,大部分老师提起写论文就头痛。写论文难,发论文更难。

     再比如,要有优秀称号。这一点,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也很难。每年评优评先的指标少之又少,能分到普通教师身上吗?

     还要上一定级别的公开课、评优课。一些年龄偏大一点的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去上公开课和评优课。即使有机会去上了,也拼不过年轻教师,只能拿个较低级别的奖项。

    

     2.职称评审让很多教师“为评职称而工作”,不能安心教学。

     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每个等级跟相应的待遇挂钩。因此,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很多精力,那么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

     比如,为了评职称,想方设法发表论文、搞课题研究,争破了头去抢一个优秀,为了在考核中得到更多人的投票而老关系等等。

     同时,评上了职称的老师又是另一番表现。原来抢着要参加课题研究、拼命要上研讨课,现在学校有什么任务都躲在后面了。这些老师认为,反正职称评过了,什么都可以不做了。

    

     结语:希望教师职称评审早日改革优化

     教师的职称评审,初衷是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向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有许多教师承受职称评定之苦,有人为职称失眠,有人为职称流泪,甚至最近还有教师因为多年无法评职称而丢了性命!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教师职称评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很多一线教师都希望,有一天能取消教师职称评定。

     当然,这一点在目前的情况下估计不太可能。我们唯有寄希望于职称评审能进一步改革,使其能完善、优化、公平、公正,让教师不再为之心忧,让教师能安安心心地教书。

     来源:网络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全签名)——

    

     有人说,“大多人用批判传统的方式启蒙,而鮑先生是用点赞传统的方式启蒙”。这大概是对鲍鹏山老师最恰当的评价。经典具有历史穿透力,不断地为不同时代的人提供新的价值,养成人类的理智。但这也需要挖掘经典新意义的人,而鲍老师就是当下时代里这样的人。◎10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犯了一个特大错误

     鲍鹏山老师认为从鸦片战争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我们认为我们在文化上完全失败了,这样的反思让我们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西化的过程里我们干了一件坏事——就是把读经典废除了,然后有了特别古怪的一门课,就是“语文”。全世界都没有这门课,只有中国有。比如加拿大,他们就是让孩子一本一本地去读完整的书,而不是读《语文》这本“杂志”,他们的教学方式跟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很像,《论语》《孟子》《孟子》《大学》《中庸》……一本一本读下去。

     而我们现代,中小学12年,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花了那么多课时,但是没读书,这是大问题。◎拿知识点考孩子,就是耍流氓

     鲍鹏山老师认为,用知识来对别人进行考试,某种程度上就是耍流氓。西方的教育,很少会拿知识点来考孩子。

     为什么今天的教育教出了那么多“巨婴”?就是因为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心智发育。

     应对之策,家长就该让孩子在课外读一些经典,给他一辈子打下基础。作为学生,要自己拿出时间来读一些有难度的书,去慢慢理解经典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鲍鹏山老师说:“教育不是工具,教育不是仅仅教给你一些专业技能,然后让你找份工作;人类最初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一个专业的工具,而是把人教育成人。”

     ◎读经典看似无用,实际有大用鲍鹏山老师说,读经典根本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直接的目的,而是我们心灵的需求。它看似无用,其实大有用处。“读传统经典,读文化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可以读西方的经典,提升你的认知能力,发育你的心智,这是最大的功能。”经典讨论的都是关乎人一生的根本性问题,用哲学的话来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年轻时读这样的书,一开始就能知道理想的人生是什么,让格局大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教育。“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鲍鹏山老师认为,我们亟需用能够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贵血统的书来熏陶气质、指引心灵。我们必须懂得,这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位。可惜,这些正是当下我们心灵中所真正匮乏的。为此,诚挚推荐“鲍鹏山作品集”全签名版:包括一部文学史,一部思想史,四部经典解读。鲍老师用自己的如椽大笔谈圣贤,谈老子的通透、孔子的执着、孟子的热切,庄子的飘逸……谈有物、有事、有情、有味的“水浒”,谈中国人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思想与心灵......先知书店有幸邀请到鲍鹏山老师为书友亲笔签名,更增添一份纪念意义。全签名版仅有100多套现货,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不贰青年2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