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李克强师兄,古典文学巨匠,多部著作被奉为教科书,这个安徽人,堪称大师!
2024/4/1 哈哈镜V

     出生于安徽桐城名门世家,却不幸幼年丧父,好在有祖父亲自教诲,从而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基础。数学成绩极差,却被被无锡国专学校破格录取。一生醉心教育事业,出版多部著作,却被“文革”打倒,一生的沉沉浮浮,最终成就了一名国学大师,马茂元。

    他是李克强的师兄

     马茂元,1918年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明朝太仆公马孟祯、清汉学家马宗琏、考据学家马瑞辰,都是他的先祖。祖父马其昶,被称为桐城派“殿军”,光绪三十四年任学部主事和京师大学堂教习,民国五年任清史馆总纂。与传统的夫子形象不同,马茂元自幼就不是一个规矩的人。幼年丧父,导致祖父马其昶对他十分怜爱。于是,在马家他调皮捣蛋,远远超过其他孩子,小时候喜欢宠物,就学着养猢狲,养山羊,甚至还养过小老虎。虽然顽皮,好在马茂元自幼聪慧过人,还十分爱读书。常常捧着一本书在手,目不转睛,就如同一个木头一般。马家家教严,在他很小的时候,祖父马其昶就把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自己编写的《抱润轩读诗钞》教授于他。

    祖父马其昶为了教导长孙,马其昶还不惜重金,请来名师。一开始,马家聘请的塾师教的并不理想,就被解聘了,在一番周转之下,马其昶的妻弟姚永朴教授,推荐了学行兼优的李诚。李诚来到马家时,马茂元才6岁。李诚一边跟随马其昶进习古文,一边用四管齐下之法教育马茂元。一是由浅入深指导他用刘大櫆、姚鼐诵读古诗文的声调诵文吟诗,在抑扬抗坠中体现文理辞气与精神;二是对《论语》、《孟子》词语解析全用姚永朴的讲义,对《大学》、《中庸》词语解析全用姚永朴之弟散文家姚永概之书,所选诗文亦皆用名家之善本;三是将乡里前辈的事迹自编历史人物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增长知识,拓宽知识视野,从中得到启迪;四是或两日一课、或一旬数作,教他联字、联句、对对,指导他写日记、即事命题写作文,对日记、作文边改边讲。三年多的精心教习,让马茂元不仅能下笔成文,甚至连老师都挑不出毛病了。1927年李诚辞谢马家,去南京国专系统深造国学。

    老师李诚三年毕业后,又被马家聘为家庭教师,教授马其昶的外孙方管(舒芜)和与马家世交、后成为其外孙婿的吴孟复。注:方管(舒芜)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编审。吴孟复当代古籍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主要著作:《训诂通论》,《古书读校法》,《唐宋八大家概述》,《宋词鉴赏词典》等。在学有所成后,三人始终不忘师恩,吴孟复和舒芜同称“李敬夫是学行兼优,高才饱学的一介贤儒。”马茂元称“敬夫师,是我学业的奠基人,更是我治学的楷模。”文革时,李老先生还慧眼识珠,收下了辍学在家发初中学生李克强,数年如一日教他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李克强就如愿考入北京大学。李老在晚年回忆时经常说到:“吾为一生有马茂元、舒芜、吴孟复、李克强四个得意门生而欣慰。”

    李克强:《追忆李诚先生》谋生计:成教育大家1935年,桐城中学毕业后,马茂元赴无锡报考国学专修学校。尽管他的国文十分出色,但是数学成绩极差。好在当时的校长是唐文治先生,老先生是古文名家,看到马茂元的试卷后,赞叹不已,最终破格录取。刚来报到的时候,马茂元携带了“《诗》则钱澄之《田间诗学》,《左传》秦氏《九经》白文,《易》则抱润之《易费氏学》、《骚》亦抱润之《屈赋微》”。当校长唐文治得知这个消息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是盖有自焉”,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必有高人指点。在询问马茂元师从何人之后,校长唐文治及陈衍先生感叹到:“后继桐城文派者,必在斯人!”在无锡国专学习的那几年,马茂元融合桐城派风格,学习《楚辞》、《左传》、《易》。在文史哲三方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然后拓展门路,向唐文治学古文,向陈衍学诗歌创作,当然,也向各位名师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在学校,马茂元可谓是过的如鱼得水。由于天资聪颖,又经受严格训练,于是他出口成章,课堂作业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少年顽皮,就时常给班里写不出来,或写得差的同学当“枪手”,还时常被机智的老师当场“活捉”。

    无锡国专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江、浙相继沦陷。爱国的马茂元和同学们纷纷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却遭到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军警毒打。此情此景,让他十分悲愤,于是撰写长联:“万里龙城,挡不住猖狂海寇,古北、喜峰、垅口,烽火连天,铁马金戈,同泽同袍争赴难;五十貂锦,问谁非慷慨儿郎,秦云、燕村、吴江,乡关何处,银台白塔,秋风秋雨为招魂”。无锡沦陷后,马茂元回到家乡桐城,开始了教书生涯。抗日时期,他还被调任安徽省教育厅当秘书。等到1948年1月桐城解放后,马茂元受到新兴的桐城红色政权的欢迎,被安排在桐城中学当老师。解放后,马家家境不再殷实,加上一大家子人的生计问题全落在马茂元的肩上,为了谋生计,马茂元去了上海,到同济中学教语文。后来,又到华东师资速成学校执教,两年后,该校发展成为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的前身)。

    不仅在多所学校兼课,他还在同一所学校担任多门课的讲师。大量的授课,让马家摆脱了窘境,也锻炼了马茂元的口才,开阔了他的思路。在上海学校,马茂元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知识,在不断学习探索中,《古诗十九首探索》应运而生。《古诗十九首探索》不仅融合了旧学和新潮,还弥补了朱自清先生只写了其中九篇的遗憾。整本书在内容先以诗的内容为先列,再加上注释,最后是说明。注释和说明部分博采众长,加入了马茂元自己的观点。通篇文藻并不繁琐,没有无病呻吟的感慨,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让读者一看就懂。该著作继承了桐城派“雅洁”的风格,结合新学体系,将对古诗的鉴赏和思想阐发结合在一起,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该书一出,就被各个版本的教材收录,《古诗十九首探索》成了马茂元第一部学术专著,是他学术生涯的良好开端,堪称开山力作!尽管《古诗十九首探索》在国内大红大紫,可马茂元并没有停下脚步,1958年4月,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马茂元的第二部专著《楚辞选》。这部融合桐城风格,国专传统以及教学实践的著作,在刚一出来风靡一时,至今不衰。2000年10月26日,为配合中文系7门专业主干课的教学和学习,《楚辞选》成为全国高校中文系本科生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

    历经文革:饱受摧残

     大好的前景,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文革粉碎!马家一直是名门望族,马茂元名下就有500多亩良田。尽管土改后,家里失去了田租收入,可马茂元依旧被打成地主。再加上,抗战之时,回到桐城教书的马茂元还念念不忘抗日救国、马上杀敌。此事,桐城开来了一支驻军,师长是马其昶的学生。这件事,立刻马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活泼好奇之心,他找到师长,要求投笔从戎。师长还客气的给了他一个中校副官的虚衔,让他到部队操练一番,去“体验生活”。后来部队开拔,马先生还身着军装,戴着中校的肩章帽徽拍了一张照留作纪念。却不料,这在文革中成了大罪,被扣上了反动军官的帽子。1966年6月6日,上海师院决定将马茂元作为全校第一个“黑帮”,抛出档案中的若干材料,组织师生中党员、干部和群众,一夜间贴出四千多张揭发和斥责性大字报。不久,马茂元又被“升格”为“反动学术权威”和“现行反革命”。批斗、游街、戴高帽、挂牌子、剃阴阳头、强迫劳动、无休止地写“认罪书”,破四旧、抄家、扫地出门、扣发工资……文革中无数流行的批斗形式,他无一幸免。

    直至1978年,马茂元才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恢复住房、补发工资。同时发还给他的“文书档案”,也就是大量的检讨书、认罪书,居然厚厚一叠,足足有1米高,也就是说,10年来,烧了他300多万字的文章、资料,又强迫他写了至少600万字的认罪书!这场灭绝文化的浩劫,彻底摧毁了马先生的身体,久治不愈的肺气肿,让他经常咳嗽不止,继而哮喘,凡是药物用多了就会产生免疫,加上他的烟瘾比较大,病情持续恶化。可晚年的马茂元,没有因此颓废,还先后出版了《晚照楼论文集》(收集了马茂元盛年时期的18篇论文)、修订《唐诗选》、主编《楚辞研究集成》、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史卷》“隋唐五代文学”支编的副主编(1986年11月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到了晚年,成了强弩之末的马茂元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了,如果一定要找出马茂元的另一个嗜好,那就是爱好美食。他还会做一道菜:将肉放在小锅里,放葱姜、料酒、酱油,及少量的糖,完全不放水,用小火熬。熬完后冷却切片,将剩下的汤汁浇上即可,滋味鲜美。做菜时,还,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煞似讲学,胜似上课,一丝不苟,美不胜收。事情虽小,却能体现马老在生活上,是个很有情趣的人。可惜,1989年12月12日,老人最终在上海与世长辞!他是文人,却自有一份风骨,保受风霜,终成一代大家!在那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他用自己独树一帜的著作,打开了新潮与旧学融合的先河。

     ——鲍鹏山全签名版作品集(全签名)——

    

     有人说,“大多人用批判传统的方式启蒙,而鮑先生是用点赞传统的方式启蒙”。这大概是对鲍鹏山老师最恰当的评价。经典具有历史穿透力,不断地为不同时代的人提供新的价值,养成人类的理智。但这也需要挖掘经典新意义的人,而鲍老师就是当下时代里这样的人。◎100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犯了一个特大错误

     鲍鹏山老师认为从鸦片战争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我们认为我们在文化上完全失败了,这样的反思让我们开始全盘接受西方教育模式。但是,在教育西化的过程里我们干了一件坏事——就是把读经典废除了,然后有了特别古怪的一门课,就是“语文”。全世界都没有这门课,只有中国有。比如加拿大,他们就是让孩子一本一本地去读完整的书,而不是读《语文》这本“杂志”,他们的教学方式跟中国古代私塾教育很像,《论语》《孟子》《孟子》《大学》《中庸》……一本一本读下去。

     而我们现代,中小学12年,学生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花了那么多课时,但是没读书,这是大问题。◎拿知识点考孩子,就是耍流氓

     鲍鹏山老师认为,用知识来对别人进行考试,某种程度上就是耍流氓。西方的教育,很少会拿知识点来考孩子。

     为什么今天的教育教出了那么多“巨婴”?就是因为教育严重地阻碍了他的心智发育。

     应对之策,家长就该让孩子在课外读一些经典,给他一辈子打下基础。作为学生,要自己拿出时间来读一些有难度的书,去慢慢理解经典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鲍鹏山老师说:“教育不是工具,教育不是仅仅教给你一些专业技能,然后让你找份工作;人类最初的教育,不是把人教育成一个专业的工具,而是把人教育成人。”

     ◎读经典看似无用,实际有大用鲍鹏山老师说,读经典根本没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直接的目的,而是我们心灵的需求。它看似无用,其实大有用处。“读传统经典,读文化经典,不光是中国的经典,也可以读西方的经典,提升你的认知能力,发育你的心智,这是最大的功能。”经典讨论的都是关乎人一生的根本性问题,用哲学的话来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果年轻时读这样的书,一开始就能知道理想的人生是什么,让格局大起来,这是最根本的教育。“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者文明的民族,不与经典结缘,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鲍鹏山老师认为,我们亟需用能够打精神底色的、有高贵血统的书来熏陶气质、指引心灵。我们必须懂得,这关乎一个人的格调、品位,也关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位。可惜,这些正是当下我们心灵中所真正匮乏的。为此,诚挚推荐“鲍鹏山作品集”全签名版:包括一部文学史,一部思想史,四部经典解读。鲍老师用自己的如椽大笔谈圣贤,谈老子的通透、孔子的执着、孟子的热切,庄子的飘逸……谈有物、有事、有情、有味的“水浒”,谈中国人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思想与心灵......先知书店有幸邀请到鲍鹏山老师为书友亲笔签名,更增添一份纪念意义。全签名版仅有100多套现货,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哈哈镜V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