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中国,但不保狗日的大清
2024/4/1 不贰青年2
梁启超逝世95周年 | 保中国不保大清
今天,是梁启超逝世95周年。
▲梁启超
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七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梁启超的政治生涯曾一度追随着康有为的脚步,前有公车上书,后有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日本流亡,二人始终风雨同舟。虽后有分歧,但康梁二人携手共进的革命岁月,足以彪炳史册。
1897年,康有为派门下弟子梁启超等人来到湖南,进行变法活动。梁启超是入湘康门弟子的领袖,是康门在湖南政治活动的主要实践者,也是“湖南腹地自立”概念的实际提出者。在这段时期,“保中国不保大清”成为“湖南腹地自立”的真实指导理念。
那么,为什么选择湖南?“腹地自立”又是何意?
谌旭彬新书《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在第三十七章中进行了详尽解读——
来源:浙江人民出版社
大变局
康党入湘“保中国不保大清”
文 / 谌旭彬
所谓“湖南腹地自立”,扼要来说,指的是康有为在1897年派门下弟子梁启超、韩文举、叶觉迈等集体入湘,与湘省人士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等合作,试图以湖南为基地,通过创办学堂、印刷报纸等方式,来谋求“保种保教”。
为什么选择湖南?“腹地自立”又是何意?康有为在1901年给革命党人赵曰生的书信中,留下过一段文字,可以权充解释。康说:
当戊戌以前,激于国势之陵夷。当时那拉(指慈禧)揽政,圣人(指光绪皇帝)无权,故人人不知圣上之英明。望在上者而一无可望,度大势必骎骎割鬻至尽而后止,故当时鄙见专以救中国四万万人为主……因陈右铭(指湖南巡抚陈宝箴)之有志,故令卓如(梁启超字卓如)入湘。当时复生(谭嗣同字复生)见我于上海,相与议大局,而令复生弃官返湘。以湘人材武尚气,为中国第一,图此机会,若各国割地相迫,湘中可图自主。以地在中腹,无外人之干涉,而南连百粤,即有海疆,此固因胶、旅大变而生者。诚虑中国割尽,尚留湘南一片,以为黄种之苗,此固当时惕心痛极,斟酌此仁至义尽之法也。卓如与复生入湘,大倡民权,陈、黄、徐诸公听之,故南学会、《湘报》大行。湘中志士,于是靡然发奋,人人种此根于心中……
康的这段自述,包含以下四点信息:
一、梁启超等康门弟子云集湖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目的、有组织的一场计划。
二、诱发这场计划的导火索,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的“各国割地相迫”(也就是各国在中国建立军事据点),让康门弟子和湖南士大夫们都有了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感。
三、选择湖南的原因,是该省既有谭嗣同这般对康有为执弟子礼的人物,该省官场的活跃人物陈宝箴、黄遵宪等,也均对时局持改革立场;且湖南的地理位置居中,既非首当瓜分之冲的沿海,也非封闭愚昧的内地。
四、康门弟子集体入湘的目的,是传播民权思想,造就一种“若各国割地相迫,湘中可图自主”的可能性,若清廷被列强瓜分,尚可留下湖南一隅作为保国保种的基地。所谓的“湘中可图自主”,即“湖南腹地自立”。
严格说起来,“湖南腹地自立”这个概念实出自梁启超之笔。
因康有为留在上海,故梁启超乃是入湘康门弟子的领袖,是康门在湖南政治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入湘后仅一个月,梁便上书湖南巡抚陈宝箴,向其含蓄提出“湖南腹地自立”这一计划。梁对陈说:当前的局势“非变法万无可以图存之理”,但已不能将变法寄托在“政府诸贤”身上。若继续依靠朝廷中枢,那真是“东海可涸南山可移”,改革也断无成功之日。要想挽救危亡,只剩一种办法,那就是:
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
梁随后向陈宝箴做了一番解释,强调“腹地自立”不是背叛与脱离清廷,而是一种特殊局势下的“独立自任”。他希望陈宝箴能效仿新莽末年的窦融,经营河西而佐复汉室;效仿清朝初年的郑成功,经营台湾抵御洋人的入侵。梁用窦融和郑成功为例来游说陈宝箴,可谓极具深意——窦融的河西政权相对于刘秀的东汉,郑成功的台湾政权相对于爱新觉罗的清廷,均拥有高度独立性,但二者皆非中央政权的叛逆。窦融后来归汉,将河西完整交到东汉政府手中;郑氏后人也归顺爱新觉罗,将台湾完整交到了清廷手中。
当然,梁的这番解释只是一种巧妙的掩饰。因为真正的“湖南腹地自立”计划,并不在意清廷的存亡。戊戌政变后,在康有为的家中抄获了一份梁启超1897年写给康有为的书信。梁在书信中说:
谭服(复)生才识明达,破例绝伦,所见未有其比,惜佞西学太甚,伯里玺之选也。
“谭服生”即谭嗣同,“伯里玺”即President(总统)之音译(晚清常译为“伯里玺天德”)。显见康党有意在大局崩解之际,在湖南另立以谭嗣同为首脑的新政权,而非与清廷所任命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合作去效仿窦融经营河西。梁启超在其《戊戌政变记》中还曾承认,康党在湖南期间先后成立了南学会、新政局等若干机构,这些以维新面目出现的机构俱有深意:南学会实隐寓众议院之规模,课吏堂实隐寓贵族院之规模;新政局实隐寓中央政府之规模。
以南学会为众议院的雏形,以课吏堂为贵族院的雏形,以新政局为新中央政府的雏形。显见康门子弟与谭嗣同、唐才常等湘省士大夫所谋求的绝非清廷的存续。相反,“保中国不保大清”才是“湖南腹地自立”的真实指导理念。所以,梁启超等人主持湖南时务学堂期间,曾在学生当中大力鼓吹革命:
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师生)日夕以此相鼓吹。
每日在讲堂四小时,夜则批答诸生札记,每条或至千言,往往彻夜不寐。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其论学术,则自荀卿以下汉唐宋明清学者,抨击无完肤。时学生皆住舍,不与外通,堂内空气日日激变,外间莫或知之。及年假,诸生归省,出札记示亲友,全湘大哗。
以民权革命为时务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来湖南之前,谭嗣同与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商量好了的决定。梁的教学批语,与谭嗣同《仁学》中关于“君民关系”的理念高度一致:
臣也者,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如开一铺子,君则其铺之总管,臣则其铺之掌柜等也。有何不可以去国之义。
除了在课堂上宣扬民权,谭嗣同、梁启超与唐才常等人,还曾私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添加批点按语,广为散播,并利用《湘报》为《明夷待访录》等书做广告。
至于“保中国不保大清”之说,则见于康门弟子何树龄与康有为的通信。内中有“注意大同国,勿注意大浊国……大浊国必将大乱,为人瓜分,独夫之家产何足惜!” 等语。所谓“大浊国”,显然是“大清国”的隐笔。及至戊戌年,监察御史文悌弹劾康有为等人,又特别点出其将忠君与爱国割裂为两事,完全不在乎大清国的存亡。戊戌政变后,清廷宣布康党及谭嗣同等“六君子”罪状,其中一条赫然正是:
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
为什么大清的改革50年,每一步都走在灭亡的路上?
很多年来,研究者基于时人的批评,大致都强调晚清的政治变革宛如儿戏。但这样的分析并不准确,只会忽略历史转型中的关键细节,也就无从谈“历史的教训”。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只要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一一捋顺,许多历史问题的答案就会清晰呈现——晚清并非一无是处,50年改革其实也为中国积攒了一些家底,留下了一些制度性思考。
马勇所写的的《叠变》和谌旭彬所写的《大变局》这两本书,就是于细微处透视清王朝灭亡真相,自切片中剖析大清改革历程的好书。透过这两本书,看清50年的晚清改革史,就能理解大清走向灭亡的每一步。
◎马勇《叠变》签名版——从文明史、社会史视角,揭示近代中国变革的内驱力与政治逻辑
本书把1840-1915这75年里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历史的细节一一呈现给读者,捋顺75年的关键事件: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之难、皇族内阁、辛亥革命.....清晰呈现晚清的历史脉络及其内在因缘逻辑,时至今日仍有借鉴意义。马勇教授的这部史论结合之佳作,非常值得一读。
◎谌旭彬《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签名+钤印版——将晚清历史逐年切片,呈现大清走向灭亡的每一步本书是《秦制两千年》作者谌旭彬的重磅新作。从1861慈禧和奕?开启改革之路,到1911清帝国土崩瓦解,书中按年份一一叙述,娓娓道来,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它比以往同类图书更清晰地呈现了这段历史,并让我们思考,在中国3000年历史长河看,这段历史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实实在在的遗产,留下了什么值得汲取的教训。
先知书店有幸获得马勇老师和谌旭彬老师的亲笔签名,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不贰青年2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