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能多讲的书,直面数千万青年的惨淡命运
2024/4/1 哈哈镜V

    

    一本不能多讲的书,只看书名,便能包揽一切信息:《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1968-1980》,作者法国著名汉学家潘鸣啸,豆瓣评分9.1。书中作者利用详实的资料,对大量亲历者的采访,还原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

     ◎因为他们,我改变了我的论文课题潘鸣啸第一次认识到上山下乡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遇到了一批“偷渡”的老知青。他们的讲述深深吸引住了潘鸣啸,那些在中国农村的种种遭遇,是任何一个国外人都无法体验的,那份疯狂与热血,既让他们震惊,又让他们感动。

    潘鸣啸当时正在做关于中国当代儒学的研究,这次相遇直接让他放弃了原本的课题,从而一生都与“知青学”纠缠在了一起。他也因此被誉为国外“知青研究第一人”。◎作为同样激进的一代,我太理解他们的情感了潘鸣啸研究知青,不只是作为一个外部观察者的冷峻思考,而是能够代入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的理解那场运动。与知青中的“老三届”相比,潘鸣啸常常自嘲自己是“老外老三届”,他在青年时也曾是激进的左派学生,在巴黎街头参加了1968年狂热的“五月风暴”。

    相似的经历让他与中国知青的交谈变得更为顺畅,他们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遭遇,也更能理解到那场运动的本质。在交谈过程中,中国知青们对1968年那一代法国青年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经历,也很感兴趣。◎用一个切片,还原一个时代特殊年代的中国,塑造了两个特殊的群体:一个是红卫兵,一个是知青,二者既有重叠,又有区分。与红卫兵群体相比,知青群体更能完整地述说那个时代。如果说前者仅仅代表着狂热与人性之恶,知青群体则既有不理智的狂热,又有充满热忱的社会理想。更为重要的是,80年代后,知青群体更是成为了社会各界的中流砥柱,直至今日,他们仍活跃并影响着中国的思想与话语。他们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还真实地存在于当下,影响着当下。

    然而,知青的历史却一再难以被提及。对于当事人来说,那是他们不愿讲的回忆,对于时代来说,那是一段不愿被揭开的隐秘伤疤。在国内,很多话题不能被直接提起,在国外,很少有人真正接触过这场运动。潘鸣啸则以局外人的冷峻思考,以及与局内人相似的情感经历和亲身访谈,填补了这种缺失。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的内容不能多讲,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哈镜V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