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跌入社会底层,还是名利双收
2024/4/1 不贰青年2
前段时间,有西北大学大学讲师发帖,表示自己博士学历每月到手工资7100,还晒出了工资条。这和人们对高校教师“名利双收”的印象截然不同,和其它行业博士高收入的现状也大相径庭。有网友不禁感叹:这收入水平甚至低于技术工人和农民工,可以说跌入了社会底层。

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基本工资是国家规定的,与职称、学历、年龄等因素相关,一般较低,占总收入的比例不足20%。绩效工资是学校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的,与学校的财政状况、行政权力、学术资源等因素相关,一般较高,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50%。工资外收入是教师通过校外兼职、自办公司、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的,与市场需求、社会关系、个人能力等因素相关,一般较多,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30%。
可以看到,绩效工资占比最高,导致高校教师收入差距巨大。有月入7000的,也有月入几万的,典型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这就引发了一个社会现象:高校教师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据一项名为“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的研究报告显示,高校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高达16倍,甚至24倍。这种收入分化的根源在于高校薪酬制度设计的畸形,主要表现为过度的市场化和行政化。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损害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
市场化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高校教师的工作动力,提高高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创新。市场化的好处是可以使高校教师的收入与其工作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可以使高校教师的收入与社会需求和市场价值相适应。市场化的理想状态是可以实现高校教师的收入公平和效率的双赢。
然而,市场化的现实情况却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市场化的弊端是导致了高校教师的收入分配不公和不合理,加大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市场化导致的高校教师收入两极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来说,应用性学科的教师收入高于基础性学科的教师收入,因为应用性学科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支持,更容易获取横向课题和项目的经费,更容易与企业和社会合作,更容易实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二是职称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来说,高职称的教师收入高于低职称的教师收入,因为高职称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术的认可和尊重,更容易获得科研的资源和机会,更容易获得学术的奖励和荣誉,更容易获得行政的权力和地位。
三是行政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来说,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收入高于不担任或不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收入,因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更容易获得行政的资源和支持,更容易获得行政的权力和地位,更容易获得行政的奖励和福利,更容易获得行政的影响和声望。
职场辣评:
市场化的本意是为了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市场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利润和效益,也不是一味地服从市场的需求和价值。市场化应该是在尊重高校教师的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定位,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平衡高校教师的收入和福利,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高校教师的发展和成长。
-------------END--------------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不贰青年2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