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十九首古诗,却道出了东汉文人的忧伤、思念、期望、愤懑、坚持……
2024/4/1 哈哈镜V
新书 |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
深刻剖析十九首古诗,描绘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人生经历,生动再现东汉文人的生活与情感。大学问出品
著者:胡大雷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定价:78元
品牌:大学问
作 者:
胡大雷,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被聘为桂学研究岗广西特聘专家,2013年被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著有《文选诗研究》《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玄言诗研究》《宫体诗研究》《谢灵运 鲍照诗选》《金戈铁马 诗里乾坤》等专著十余种。
内容简介
本书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带领读者品味诗中“一字千金”魅力的同时,挖掘背后有趣的东汉文人故事,生动再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
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还阐发了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反思。
本书写作时兼顾史学与文学,既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又挖掘、钩索东汉文人的生活细节,描绘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东汉社会史,揭示了东汉时期复杂的世态与人情。
编辑推荐
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一众匿名者为我们留下了有着“五言冠冕”之称的十九首古诗。而今,胡大雷教授带领我们重新品味十九首古诗“一字千金”的魅力,挖掘古诗中隐藏着的东汉文人的生活,品味世情与历史。东汉的文人,他们忍受别离,遭受苦难、挫折、陷入困境,而又努力挣脱,寻求减轻痛苦的办法,他们憧憬、渴望、期望,却迎来了一个又一个失望与挫折……他们发出“岁月忽已晚”的感慨时,却仍在追求不止!
短短的十九首古诗,简单平实、字字能读、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东汉文人的忧伤、思念、期望、愤懑、坚持……描绘了复杂多变的东汉世情;道出了我们与东汉文人那样,都有相似的离别家乡、朋友背叛、中年劳苦失意、彷徨,却仍努力追求的经历。诗中满是我们现实的影子!《岁月忽已晚》用隽永而生动的文字道出了我们平常的生活中的郁闷、困惑、挣扎、期待、憧憬、坚持……
愿每一位困惑中的、失意的、努力拼搏中的,以及那些志得意满的朋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都能停下脚步,在品读古诗中观照自己。

本书亮点
1.深刻透彻的解读,阐释古诗十九首字字能读却意味深长的魅力。
没有比“思君令人老”更刻骨铭心的思念,没有比“涉江采芙蓉”更浪漫的姿态,也没有比“努力加餐饭”更鼓舞人心的激励。作者对十九首古诗进行深刻剖析,解读古诗中每一字、词、句之深意。
2.挖掘古诗背后有趣的东汉文人故事,生动再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
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呈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爱人背叛的愤懑……东汉文人的故事,生动而富有趣味。
3.文学与史学的结合,描绘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东汉社会史。
作者在解读古诗的同时,剖析背后隐藏的东汉社会的诸多面向,道出东汉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觉醒,揭示东汉时期的复杂多变世态与人情。
4.品读古诗,寻找熟悉的人生经历,观照现实中的自己。
本书的主题呈现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少小离家求学、因为远游而思念家人、与知音好友相知相交、因生活中的种种不顺而思考人生的来路与归途……在品读古诗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在古诗中观照现实。
5.书中附有多幅与汉代社会、本书内容相关的彩插并随机赠送精美书签。

精彩书摘
后 记
我们以“岁月忽已晚”作为《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抒发核心,进一步说,“岁月忽已晚”成为东汉文人追求,挫折,再追求,再挫折,而希望仍在、追求不止的一种象征!
《古诗十九首》所描摹的文人,他们是遭受苦难、遇到挫折、陷入人生困境的一方,他们努力挣脱,期望解脱,或者寻求减轻痛苦、增加人生希望的办法,却迎来一个又一个失望、一个又一个挫折,他们不是与社会苦难、人生困境斗争的胜利者。
他们忍受出门离别,游学游宦,走进城市,参加宴会,但他们成功了吗?诗中没有说。
他们依恋亲人,思念家乡,采花送花,鸿雁传书,但也只有与亲人梦中相会而已,诗中始终没有说他们返归家乡、夫妇团聚。
他们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吟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饮美酒、服药、向往神仙,还是坚持努力,他们茫然。
他们“出门靠朋友”,寻找知音,但结果是“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
可以说,在诗中,他们只能把社会的黑暗、人生的艰难剖析给人们看,他们只好把人生的美好、前程的希望作为一种追求表现在诗中,这或许就是读者最为欣赏的地方,人就需要这样追求人生美好的精神,虽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或预设,但毕竟是耀眼的光明。
《古诗十九首》显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是苦难的承受者,而不是胜利者,但他们在精神上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叙写克服苦难的勇气与办法,叙写的是心中的渴望与憧憬,并为之努力,他们让未来存在于幸福感之中。
因此我以“岁月忽已晚”来概括《古诗十九首》的情感核心。
“岁月忽已晚”是实指,指时光飞逝,指人生短促,还有很多很多的愿望没有实现,还有很多很多的目标需要努力,自己的追求还差最后几步,可是当前已经“岁月忽已晚”了,一切都只是憧憬、渴望而已。
不管是否“岁月忽已晚”,都仍有希望,仍在追求,仍在努力,这不就是人生的真谛吗?
《论语·宪问》载孔子称“诗可以观”,这是讲诗歌的认识作用,即通过诗歌可以看到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唐代诗人白居易对文学的认识作用有更具体的说明,其《策林六十九·采诗以补察时政》云: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禾黍》之咏,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言,则知威虐及人也;闻《硕鼠》之刺,则知重敛于下也。闻“广袖高髻”之谣,则知风俗之奢荡也。闻“谁其获者妇与姑”之言,则知征役之废业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他所举的《蓼萧》之诗、《禾黍》之咏、《北风》之言、《硕鼠》之刺,都是《诗经》的篇目,“广袖高髻”之谣、“谁其获者妇与姑”之言,则是汉代民谣。
白居易的这段话阐明了文学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道理。
既然社会生活是诗歌的源泉,那么人们也就可以沿流溯源,通过诗歌去认识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生活。
那么,我们通过《古诗十九首》,可以看到汉代的哪些社会现实呢?
其一,由《古诗十九首》而知东汉社会的现实。
从《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到文人对游宦,对出门远行的发怵、无奈、悲哀,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就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反映。
东汉章帝、和帝以后,社会生活渐趋混乱,至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治理不善,政治黑暗,压榨人民,人民生活往往陷于绝境,据《后汉书·灵帝纪》载,竟然发生“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的惨象。
汉代官吏刘陶曾经指出:“当今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群小竞起,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厌。诚恐卒有役夫穷匠,起于版筑之间,投斤攘臂,登高远呼,使愁怨之民,响应云合,八方分崩,中夏鱼溃。”(《后汉书·刘陶传》)
果然,不久黄巾起义就爆发了。整个社会,兵役加上灾荒,农民失去土地,出外谋生,无数征夫被迫离乡,死于战场。
不但流民征夫常常死无葬身之地,就连许多游宦的士子和支差的中下层官吏也往往死于行旅之中,而永无回乡之日。
葛晓音《八代诗史》说,安帝元初二年(115)曾遣中谒者收葬京师客死无家属及棺椁朽败者,死者主要就是这些游宦或支差的士子。
《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大多是指这一类人物。不过他们是为名利趋走风尘,与被迫流浪在外的农民征夫毕竟有所不同,所以在文人诗中大都发为闺妇空床难守的怨叹之词,或抒写游子对乡土的怀恋之情。
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古诗十九首》中“不是游子之歌,就是思妇之词”,诗歌的吟咏,就是在这样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发出的。
其二,由《古诗十九首》而知东汉文人的生活态度。
《古诗十九首》显示出充分的文人特色,显示出知识分子特色,即反思,追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这种反思突出在对自己官宦生涯方面,进而突出在对人生的反思,突出在对自己所在的文人群体的反思。
他们渴望着安谧温暖的家庭生活、亲人怀抱,又自愿担当起出门远行的官宦责任。
他们既自嘲其汲汲乎名利之路、奔走于权贵之门,又为怀才不遇、要津未据而焦虑。
他们既认识到人生如寄、名利双无,但又为知音难遇、前路坎坷而愤慨。
他们既识神仙之为虚妄,感食药之易误,但也感死亡之可惧,为乐应须及时。
总之,一切皆为茫然,只有“岁月忽已晚”则是确切不误。
现实生活的茫然,却令他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切的认识,所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就是“人的觉醒”,所谓对人生的执着,而不是执着于朝廷、执着于儒学、执着于礼教等外在之物。
每一个诗人心中都装着一个理想的虚构世界,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诗作里,诗人往往通过想象、预测、期许,表达出自己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个希望应该与人类的共同愿景相契合,《古诗十九首》表达出来的希望,就是抓紧生活,毕竟“岁月忽已晚”啊!
其三,由《古诗十九首》而知五言诗的创作高潮即将兴起。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中的《召南·行露》前四句“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已是五言,但这不过是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一些五言诗句。
到了西汉,五言的歌谣谚语越来越多,如《汉书·五行志》载成帝时童谣:“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已全是五言。
乐府民歌更多五言,而且东汉文人也作乐府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
钟嵘在《诗品序》里说过,四言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因为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这是说五言体的发展,合乎诗歌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
那么,至《古诗十九首》,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已全然成熟,这当然是和传统的五言诗句的影响与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
于是,后世文人的诗歌,以五言为其主要形式之一,钟嵘《诗品序》所谓“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说的就是南朝时五言诗创作的盛况,此以《古诗十九首》为开创。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先是有班固《咏史》,史家以诗歌形式写史,还有托名“苏李诗”的作品,还有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学习乐府民歌,还有蔡琰《悲愤诗》,写自己流落匈奴的悲惨生活。还有许多类似《古诗十九首》的“古诗”。
《古诗十九首》与这些作品集合起来,才是诗歌中表现的东汉文人的生活世界,只是《古诗十九首》表现得最为集中、最有代表性。
本书分《古诗十九首》为官宦生涯、爱情相思、生命意识、友情知音四大类,对东汉文人的生活世界展开叙写。
诗人是以游子、思妇的身份来吟咏的,但所吟咏的则不见得全是“游子”“思妇”二者之间的离别相思,其笔力触撞到东汉文人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此处叙写的愿望是让读者朋友得到对史的理解。
本书对东汉文人的生活世界的叙写,又保留了以各首诗为单位的叙写模式,既突出每首诗中东汉文人的生活世界,又要展现《古诗十九首》各首诗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朋友得到文学的享受。
如此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书写,不知能否获得读者朋友的青睐?我在这里敬候读者朋友的批评,并谢谢读者朋友的批评。

目录
前言 《古诗十九首》之谜
第一编 负书行四方:文人的官宦生涯
第一章 出行远行与游学游宦
第二章 游戏宛与洛
第三章 良宴捷足据要津
第二编 思君令人老:文人的爱情生活
第一章 悠悠新婚事
第二章 银河迢迢隔有情
第三章 采花与送花
第四章 楼上盈盈倡家女
第五章 梦中见游子
第六章 仰观众星书札来
第七章 礼物有深意
第八章 月光皎皎人徘徊
第三编 立身须趁早:文人的生命意识
第一章 人生奄忽涉长道
第二章 直视丘与坟
第三章 千岁忧与及时乐
第四章 服药与修仙
第四编 天涯觅知音:文人的友情交游
第一章 高楼曲传情
第二章 何故虚作友情名
第三章 知己燕双飞
后 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哈镜V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