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
2024/4/1 哈哈镜V

     陈平原:文学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作者:陈平原

     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

     ▌学习母语,应是美妙的享受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最后一点是我的即兴发挥,起源于一件小事。

     多年前,某教授很悲伤地告诉我,日本的中学国文课本将删去鲁迅的《故乡》,理由是国文不该收外国人的作品。后来证明是误传。据东京大学藤井省三教授告知:“日本有五所出版社刊行初中国语课本,这五种课本从1972年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有鲁迅《故乡》。”

     国语课本收不收鲁迅作品,对于普通日本人之了解现代中国,关系重大。表面上争的是“译作”算不算“国文”,背后则是国民心态。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是收译作的,除了承认现代汉语受外来词汇及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还显示了国人的开放心态及国际视野。

    

     ▌语文教学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

     我从16岁开始教书,最初教小学及初中的语文课,后来在大学主讲文学史。记得“文革”时知青下乡,若被请去教书,十有八九是从语文教起——我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

     因为校长们觉得,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只要满腔热情且肯用心,都能教好语文课。换句话说,语文很重要,但教语文课的门槛很低,完全可以“无师自通”。

     4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管教的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不太容易了。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

     ▌学好语文,有什么捷径?

     现代社会“知识大爆炸”,学生需要修习的科目很多,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但贪多求快,道听途说,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对于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损害尤其明显。因此,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

     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据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称,叶老从不给他们讲授写作方法,只要求多读书;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自然冷暖自知,写作能力逐渐提升。叶老这思路,跟欧阳修的说法很接近。

     ▌只读书是不够的,思考与表达更重要

     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

     我博士刚毕业那阵子,曾被老先生夸奖“会写文章”。当初还觉得挺委屈的,因为,比起“思想深刻”或“功底扎实”来,这“会写文章”不算专业评价,更像是雕虫小技。教了30年书,逐渐体会此中甘苦。

     我终于明白,作为学者,会不会写文章,确实是个“事”——而且是不小的事。最近10年,我撰写了若干关于“现代中国述学文体”的论文,一半是学术史研究,一半则为了教学需要。不说成为大学者,即便只是完成博士或硕士论文,也都不是“动手动脚找东西”,或引进最新潮的理论,就能手到擒来的。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

     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五四”时期,那时候最热门的专业是哲学、文学等,因为大家在思考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导向、人类的未来等大问题。后来,人文学科萎缩,社会陷入了巨大的倒退......

     曾经,文学就是教育。但是在当下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人文教育却备受质疑。然而,如果没有人文教育,就会缺乏对人性和美的感知。文学,绝不是舞文弄墨、咬文嚼字,而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培养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精确表达的关键一环。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平原《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理解人文学的重要,看清文学教育的误区:

     ◎北大中文系教授30年集大成之作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包含了他近三十年来对人文学与社会等问题的丰富思考。这些观察和思考,对人们在今天如何理解人文学,以及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纠偏救弊,大有裨益。

     ◎在浮躁的时代,还文学一片天地

     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知识积累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走入了哪些误区?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就文学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书完整表达了作者的见解,为“文学教育”确立了宗旨、功能及发展方向。

     ◎作者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

     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先知书店特别收集到陈平原老师的签名版《文学如何教育》,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哈哈镜V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