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色变,有无必要?
2024/4/1 不贰青年2
评《原子与灰烬》:谈“核”色变,有无必要?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李雯露 王梓诚 译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文︱郭晔旻提到美国学者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人们大多会想起他的大作《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这当然与他担任哈佛大学乌克兰史教授及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所主任的学术背景有着很大关系。但浦洛基的学术视野并未局限在俄罗斯/乌克兰史领域。继《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之后,他又写就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Atoms and Ashes: A Global History of Nuclear Disasters)一书,并获得了“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的称号。这本书实际上是对迄今以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重大核事故(“核灾难”)的一个总结。其中的第一次,是美国于1954年3月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进行的“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核试验。“由于对氢弹威力和风向的预估有误,最终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这次事故,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1957年9月底,苏联乌拉尔山脉克什特姆(Kyshtym)制钚厂核废料罐发生爆炸。下个月,英国温茨凯尔(Windscale)生产钚和氚的反应堆起火,而这也是世界历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却不是最后一次。接下来,《原子与灰烬》还讲述了美国的三里岛核事故(1979年3月)、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1986年4月)以及日本的福岛核事故(2011年3月)。“在核工业历史上发生的数百起事故中,本书记述的六起事故尤其具有代表性。”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两起核事故属于最严重的“特大事故”级别。克什特姆核事故定级为“重大事故”,温茨凯尔和三里岛核事故则属于“具有严重后果的事故”。“布拉沃城堡”没有定级。但这并不是说其后果不重要——当时在附近海域作业的上百艘渔船及两万余居民遭受严重的辐射中毒——只是因为定级指标仅适用于民用核设施或核电站发生的事故,而不适用于核试验。浦洛基也在书中也驳斥了将“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分离的说法,因为两者本质贯通,“前者继承了后者的反应堆设计、技术骨干和产业文化,当然还有财力资助”。既然讲述的是核事故,《原子与灰烬》不可避免地涉及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令人略感困惑的是,相关知识竟被分散在书中各处。比如,在提到温茨凯尔反应堆时,书中描述它“以石墨作为慢化剂,为天然铀裂变产生的中子减速,使链式反应得以持续。它在使用空气作为冷却剂,防止铀燃料元件融化”。而在三里岛的核事故的相关段落里,书中也提到“反应堆有两套冷却系统”,“一回路将水注入反应堆堆芯处加热”,“在蒸汽发生器内,一回路中高温、高压的水遇到二回路中低温、未加压的冷却水,冷却水变为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蒸汽的温度下降后在冷凝器中冷凝成水。随后水再度回到蒸汽发生器,被一回路中的水加热蒸发。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的确,核电站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内进行核裂变并释放出大量热能;高压下的循环冷却剂把热能带出,在蒸汽产生器内生成蒸汽;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进而推动发电机旋转。从热力学的角度讲,反应堆就是个“热源”,跟锅炉没什么两样。但明白这一点毕竟需要热力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实事求是地说,书中在这方面做得似乎不够理想,读者很难直接通过书中的描述搞清楚核反应堆究竟是如何正常工作的。若是能够在书中补充相关图示说明的话,或许对读者会更加友好一些。
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核子反应炉破裂事故。抛开这些略显“硬核”的物理学背景知识不论,《原子与灰烬》的叙事本身是相当成功的,宛如一部资料翔实的历史惊悚片。就以距今最近的福岛核事故为例,书中提到了一个细节。福岛核电站距离“东日本大地震”震中大约一百八十公里,第一波海啸到来时,核电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但在地震发生四十分钟后(2011年3月11日下午3点27分),第二波海啸汹涌而至,好在五点七米高的防波堤挡住了三点九米的海浪。但只过了不到十分钟,第三波海啸的巨浪超出所有人的想象,超过十三米的浪高越过防波堤,淹没了沿途的一切。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因此失去了全部电力,一场迄今仍未了结的核灾难就此爆发……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核事故的后果。温茨凯尔核事故释放的辐射远少于“布拉沃城堡”核试验与克什特姆核事故,可也造成了三十二人死亡,超过两百六十人患上癌症。且核辐射的危害是长期性的。在这次核事故里受影响的工人和工程师接受了长达半个世纪(1957-2007)的医学观察,结果,对比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普通民众,这批观察对象中死于循环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的病例比例更高。“事故地区患白血病和淋巴癌的病例数是全国平均值的14倍,邻近地区的2倍。”与此同时,书中“以下各章所讨论的核事故均与反应堆有关,令温茨凯尔核事故都相形见绌”。如此惨烈的核事故究竟因何发生?从书中的描述看,首先,对科学的“无知”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核技术早期的探索阶段,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就像书中所说,二战中的德国人走错了研发路线,使得希特勒未能造出原子弹。这对人类当然是件好事,但另一些错误就不那么“美妙”了。“布拉沃城堡”核试验本身其实没有问题,核弹顺利起爆。问题在于,科学家们算错了它的当量——这颗氢弹的实际爆炸当量达到了一千一百万吨TNT炸药,几乎是设计者最初预测的三倍。那艘倒霉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丸”本来处在美国划定的危险水域以外,但由于美方的估算错误,船员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一直暴露在放射性降尘(“死灰”)的照射中。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偏差,是因为科学家们起初未能准确理解“锂-7”这种同位素的性质。在剧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的轰击下,“锂-7”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保持惰性,而是衰变成了氚与氦加入“链式反应”,从而大大增加了爆炸当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灾难相当于人类为更深入地理解核反应而交出的一笔昂贵学费。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科学的理解之外。譬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炉(RBMK)。这种反应堆采用石墨作为慢化剂,并用冷却水吸收中子。“如果出于某种原因,流入反应堆的水流中断,中子无法被吸收,反应强度就会增加,使反应堆达到超临界状态。”因此“RBMK的安全性不太好,容易发生两类事故——石墨起火、蒸汽爆炸”,“正如一名美国核工业人士调侃的那样,RBMK可以拿一个‘核裂变发电最危险方式奖’”。作为替代方案,水-水反应堆更加安全,甚至苏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制定核电站规划时也倾向水-水反应堆(VVR)。问题在于,当时苏联只有一家工厂有能力生产这种反应堆的容器,这样一来,大规模扩建核电设施的计划将会被迫推迟至八十年代末,“苏联政府等不了这么久”。正是由于时间紧迫,苏联才选择了基础设计过时、运行危险性高的反应堆堆型——“RBMK诞生于贫瘠与雄心、创新与宿命、秘密与宣传的交织”,也因此埋下了灾难的伏笔。人为错误则是更加显而易见的直接原因。譬如,1975年,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核电站发生过一次事故,暴露了RBMK的设计问题,但相关信息并未告知其他RBMK——包括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操作人员。三里岛事故的直接原因也是操作人员处置不当,“他们在应对所谓的小事故方面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一旦小事故处理不当,就会引发重大事故”。这个“小事故”始于冷却剂停止循环,陆续造成各种机制出现故障,作业人员却根本没有得到相关信息的反馈。操作人员错误地关闭了应急冷却系统,这就人为地制造了一次失水事故。堆芯暴露于蒸汽中,燃料元件停堆后的剩余发热得不到冷却,造成部分燃料元件包壳温度过高而烧穿。至于福岛,地震引发的超大海啸固然是“非战之罪”,但早在2006年,就有人已经警告负责运营福岛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海啸有可能切断核电站的外部供电。只不过,(东电)“公司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可能发生重大海啸”。在“311”地震时担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坦承,“由于日本拥有绝佳的核技术、卓越的专家和工程师,我曾经相信,切尔诺贝利这类的核事故不会在日本核电站发生”。可惜这只是日本“原子力村”(指相关利益共同体)“虚构的安全神话”。
三里岛核电厂,右方是两个反应堆的圆柱体保护壳,四座高耸的建筑物为冷却塔。所有这些错误能不能避免呢?的确,浦洛基承认,“本书讨论的每起核事故发生后,政府都建立了委员会,用以调查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核技术因此得到改进,而且每次事故后,安全程序和行业文化也进一步完善”,然而,核事故依旧反复上演,“屡次发生的核灾难,不断加深了人们内心的这样一种印象:核能在本质上就算极度危险的”。当然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就像比尔·盖茨反驳的那样,“死于核事故的人远比在车祸中丧生的人少得多”,因此放弃核能如同放弃小轿车一样荒谬。此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全世界愈发关注“碳排放”问题。而核电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在过去五十年里避免了约七百四十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近两年全球能源相关排放的总和。对此,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格洛西(Rafael Grossi)就曾公开表示,“核电是一种绿色能源,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核电的地位。至于浦洛基,他在《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里并没有对此给出定论。一方面,他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忽略了导致核事故发生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今天仍然伴随着我们”。另一方面,他也明智地指出,“在核工业走向成年的过程中,全世界已经遭受了太多的事故,而我们现在应该有能力避免再次发生重大的核灾难”。无论如何,“各国对核能及其衍生能源依然有着强烈的渴求”。来源:上海书评
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自从人类开发核能技术以来,大大小小的核事故、核灾难时有出现,其中不乏后果严重、影响重大的,比如曾被无数影视、文学和历史作品解读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以及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也有很多并不为人所熟知的,比如让美国民用核电技术停滞数十年之久的三里岛核事故;在乌拉尔山脉留下一片废土的克什特姆核事故;还有遭大神奥本海默极力反对,差点灭了整个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氢弹试验……
畅销历史著作《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作者,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再度涉猎核灾难主题,深入研究史上六场标志性的核灾难,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核事故一字排开,横向对比,尽管事故具体原因和处理过程有所差别,但其中也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共性。或许这些共性正是核灾难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防止灾难再度发生的最好办法。


原子海啸:福岛
1961年3月,在东京以北约120公里处,日本最大的岛屿本州岛东海岸的东海村附近,建造了一座装机容量为166兆瓦的反应堆。反应堆于1965年11月达到临界状态,于次年7月并网。广岛和长崎核爆发生的近20年后,日本拥有了自己的核工业。日本首座商用反应堆使用了英国的石墨反应堆技术,但此次合作十分短暂。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起了销售攻势,将英国挤出了日本市场——美国反应堆的造价更便宜,发电能力更强。东海村的第二座反应堆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供货,于1978年11月并网。
通用电气公司卖给日本的反应堆是最早由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沸水反应堆。对比三里岛核电站运行的里科弗式压水反应堆,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沸水反应堆的构造更简洁。三里岛的压水反应堆有两套冷却系统,或称冷却回路,一回路使用的是加压的水,二回路使用的则是普通的水。加压水在反应堆堆芯内加热,将热量传递给二回路中的水,产生蒸汽以驱动涡轮机。沸水反应堆则只有一个冷却回路——反应堆将通过堆芯的水变为蒸汽,驱动涡轮机运转。
三里岛核电站的混凝土安全壳曾避免事故升级为更严重的核灾难,设计简洁的沸水反应堆则无须建造这一类型的安全壳,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建造费用。事实上,为沸水反应堆建造三里岛式的混凝土安全壳也不现实:为了简化建造程序、去除大量不必要的管道,设计师在反应堆容器上部安装了汽水分离器和蒸汽干燥器,这使得反应堆的高度达到了18米。切尔诺贝利和苏联其他核电站的RBMK之所以无法建造安全壳,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不过,为了确保沸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设计者将反应堆放置在2.5厘米厚的“马克I型”钢制安全壳中。这种安全壳在性能上曾存在重大缺陷,他们改进了设计,认为问题得到了解决。
相较于西屋电气公司在日本市场主打的压水反应堆,通用电气公司的沸水反应堆建造更简易,造价更低廉。两家公司在日本展开了销售竞争,通用电气公司的优势在于起步早、价格低。1963年11月,在东京以西约322公里的日本海海岸,敦贺核电站开始建造第一座由通用电气公司研发的商用沸水反应堆;1970年3月,该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1967年2月,相隔不远的美滨核电站开始建造另一座沸水反应堆;1970年11月,该反应堆并网。当时日本的电力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如果有人想要选择核电,那么通用电气公司的沸水反应堆是不二之选。1970—2009年,日本共建造了30座沸水反应堆和24座压水反应堆。
福岛第一核电站就是日本首批建造并运行通用电气公司沸水反应堆的核电站之一。1967年7月,该核电站6座反应堆中的第一座于本州岛太平洋海岸、东京东北方向约225公里的大熊町和双叶町之间的位置开始建造。1971年3月,第一座反应堆实现并网,这对福岛县政府来说无疑是喜事一桩。自1958年起,福岛县政府就开始游说,力争在该地区建造核电站,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日本最大的民营电力企业东京电力公司同样十分欣喜,因为福岛沸水反应堆是它冒险进入核工业领域的初步尝试。
福岛第一座沸水反应堆的总装机容量仅为460兆瓦,但这只是一个开始。到1979年10月,福岛第一核电站又建造了5座反应堆,其中功率最大的反应堆总容量达到了1000兆瓦。核电站总功率达到了4700兆瓦电力,发电能力在世界范围内可以排到第15位。1981—1986年,东电在附近的福岛第二核电站建造了4座沸水反应堆;在接下来的10年间,又在全球最大的核电站——柏崎刈羽核电站建造了6座沸水反应堆。日本需要更多的电力,东电能够承担供电的重任。
将通用电气公司的核技术带到福岛,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名嘉幸照便是其中之一。他是通用电气公司的核工程师,后来又出任一家公司的社长——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东京电力公司的承包商。同他的祖国日本一样,对于美国的核技术,名嘉幸照也经历了一个从最初抗拒到最终接纳的转变,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曲折。名嘉幸照生在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在冲绳岛长大,其间参与过学生运动,反对美国在岛上驻军并部署核武器。有了这些经历之后,他决心离开冲绳。后来,他成为一名海军工程师,在世界各地漂泊。一位前美军核潜艇艇员劝说他到通用电气公司工作。名嘉幸照决定试一试,便接受了通用电气公司的培训,成为一名沸水反应堆操作员。
1973年,名嘉幸照来到了东电管理的福岛第二核电站。“我把一本通用电气公司的培训手册译成了日文,这也是东电沸水反应堆培训中心的第一本培训手册。”名嘉幸照回忆道。“见识过世界各地的情况后,”他继续说,“我相信,对于资源贫瘠的日本来说,核能会是唯一的能源。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但他在东电工作期间,注意到公司的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回忆说:“在20世纪70年代,有很多东电的工程师都在核电站厂区工作。”他很喜欢和管理层一起开会或讨论,一名公司副社长还经常来厂区视察。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名嘉幸照回忆道,“东电就将核电站的运营交给了承包商和制造商。显然,他们认为只有管理效率才是需要优先考虑的。”
不过,最大的变化是对待反应堆安全的态度。就像当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氛围一样,对他们来说,完成生产目标要优先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名嘉幸照记得,1988年底,一个水泵的叶轮叶片发生了破裂,使得一片金属落入了反应堆堆芯,水泵的振动也更加剧烈。于是,名嘉幸照建议管理层降低输出功率。“有人告诉我,现在正值年底,降低输出功率是不可能的。”他回忆道。管理层关心的是完成年度生产目标。名嘉幸照十分担心会发生事故,甚至一度失眠,直到1989年1月反应堆停堆他才如释重负。这座反应堆经过大半年的维修,在反核活动家和当地反核支持者的抗议声浪中重新启动。在与抗议者的见面会上,负责该反应堆的主管竟然中途退出了会议。“我们……被宠坏了,因为我们掩盖了事故信息,逃避了来自公众的压力。”名嘉幸照回忆道。
2002年,一则重磅丑闻曝光,称东电员工早在1977年就开始伪造安全报告,没有进行安全检测就提供虚假信息,还在报告中掩盖存在的问题,虚假报告的次数不下200次。东电的会长、社长和一名副社长被迫辞职。对此事的内部调查由62岁的公司高级主管胜俣恒久负责。调查结束后,他升任东电的社长。以思维敏锐著称的胜俣稳步升至公司领导层,于2008年从社长升任会长。
胜俣和新任社长清水正孝一道竭尽全力整顿公司,完善安全标准和企业文化。东电旗下的反应堆经历了更多次的停堆检查,这明确地表明公司渴望洗心革面、重新开始。2007年,东电管理的柏崎刈羽核电站因地震而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之后国际原子能机构还发出警告,声称福岛第一核电站不符合新的抗震安全标准。作为回应,2010年,胜俣和清水建立了一个应急控制中心,可在重大地震灾害中充当应急指挥部。
但达到新的安全标准之后,东电就止步于此。根据设计,核电站能承受矩震级7.0级以下的地震,而东电并未采取任何措施来提升核电站的整体抗震性能。另一个从未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大海啸。同日本其他核电站一样,福岛第一核电站也建在了海边,这样就不必建造成本高昂的冷却塔,能节省一部分费用。作为替代措施,他们将混凝土管道引入大海,用海水冷却反应堆产生的蒸汽,待其冷凝为水,再次供反应堆加热。但问题就在于有发生大海啸的可能性。
如同日本其他核电站一样,福岛第一核电站设有消波块和很高的防波堤,以防海水侵入,防波堤的高度接近5.7米。不过,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认为这还不够,并于2006年向东电发出警告,认为海啸有可能切断核电站的外部供电。2008年,东电的内部专家得出结论,浪高超过15.7米的海啸就可以越过防波堤,淹没核电站。胜俣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是决定再研究一下。“公司大部分人都认为不可能发生重大海啸。”胜俣后来说道。
本文节选自《原子与灰烬》

新书速递

《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
作者:[美]沙希利·浦洛基
ISBN:978-7-218-16722-0
定价:88.00元
精装·376页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内容简介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作者简介
[美]沙希利·浦洛基
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米哈伊洛·赫鲁舍夫斯基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专攻东欧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史,著有《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的台前幕后》《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等十余部专著,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译者简介
李雯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实践、科技翻译史、对外传播研究。
王梓诚自由译者,曾任英汉大词典编纂处编辑。
编辑推荐
★数十位国内文化名家、历史学者深度推荐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哈佛大学历史系乌克兰史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叩问核安全问题,并试图回答:切尔诺贝利这样的事故,是否只会出现在苏联?浦洛基教授从历史中寻找核事故发生的深刻原因,并迫使我们正视核能可能存在的危险,积极思考核安全的可行方案。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核能的开发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既有国际的合作互利、相互影响,也存在以核能为工具的激烈竞争。在论述福岛事件时,作者由切尔诺贝利事件对国际核工业的影响切入,追溯冷战背景下日本核工业的起步,通过对比苏、美、法等国的技术水平,以及日本合作对象的转变,勾勒出日本核工业发展中潜藏的隐患。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记录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涉及三处军事核设施和三座民用核电站。作者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以一贯流畅优美的叙事手法,将六起事故的成因、过程及其影响娓娓道来;以清晰简洁的语言,解读复杂深奥的技术细节;以史学家的敏锐与深刻,探寻事故本身之外,真正值得注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希望借此找出核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人类安全使用核能寻求最优解。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回到历史现场,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事件当事人行为背后的动机:领导层为何要求项目仓促上马?操作人员为何失误?事故处理过程中决策者为何一再延误?媒体的行为如何扩大了事故的危害?从历史的教训中,寻找共性,寻找核灾难发生的真正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六起类型不同、成因各异的事故背后,我们能看到几乎雷同的事故缘由:为了维系发展的神话,无视技术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为了赶进度忽视安全与质量,将效率置于最高优先级,将安全系于“这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中;同样混乱的监管体系、延宕的决策过程,以及事后对事故严重程度的掩饰和美化。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从日本倾倒核污染水事件,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核事故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永远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当下研读历史,从这六次残酷的教训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高效使用核能的良策。
专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媒体推荐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柯克斯》星级书评
图书目录
辐射影响和测量的注解
前 言:盗火
第一章 白色尘埃:比基尼环礁
第二章 北极奇光:克什特姆
第三章 英伦烈火:温茨凯尔
第四章 和平之核:三里岛
第五章 末日灾星:切尔诺贝利
第六章 核子海啸:福岛
后 记:未来会怎样?
致 谢
注 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不贰青年2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