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养生要点(节气前后三天是最佳调养时间)
2023/2/4 23:39:55 ECHO每日一穴


大家好,我是小艾!今天迎来了24节气之首——立春。
今年的立春,刚好在“数九寒冬”里的五九的最后一天,也是一个特殊的气候转换点。伴随着立春到来,气温将逐渐回升,天气也会变得暖和起来,春意盎然的景象,也将很快到来。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人们万般期盼的季节,象征着温暖和希望。经过一个寒冬的潜藏,到了春天,也该恢复生机,为美好的生活忙碌了。
节气前后三天是最佳的调养时间。从三个方面养生调养。
春天来了,按照中医五行理论,春天是生长发育的季节,枯木逢春,是肝胆之气生发的时候,我们应该吃一些具有升发之性、味道偏于辛辣的食物,以鼓舞肝胆之气,化解冬天储藏的能量,发散到体表,为人的体力和脑力活动提供充沛的能量。

调畅情志:养肝疏肝
调畅情志,养肝为先,精神养生要忌“怒”。
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是五行学说,以五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调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微信公众平台:黄帝内经。
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
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
早睡早起,晨起散步,使形体舒缓,精神愉悦,胸怀开畅,孕育生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肝旺脾弱,消化功能易受到影响,如精神抑郁,就可能出现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大便溏泻等症,因此需要静心护肝,以养气健脾。
古谚云春季“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故日常起居应注意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素有肝病、高血压病或脑血管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尤其需重视护肝养肝。

注意保暖,“春捂”有理
俗话说:“春不减衣,秋不戴帽”,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
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
《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这就要求我们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
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春捂”重视下半身,除了要加强下半身的保暖外,还要加强下半身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采取“干洗脚”的方法,方法是双手紧抱一侧大腿根,稍用力从大腿根向下按摩直到足踝,再从足踝往回按摩至大腿根。
用同样的方法再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遍-20遍。
还可采用甩腿、揉腿肚、扭膝、搓脚、暖足、蹬腿等方法来活动下半身。
春季多风,中医认为风性轻扬升散,为百病之长,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
风邪入侵,头部最先受损,可引起头痛、发热、恶风、咳嗽气喘等症。
尤其汗出遇冷风,风邪趁机而入,极易发生感冒。且风邪善行数变,既能上窜达头顶,又能在经脉和肌肉之间游走,来去迅速,变化多端,可致关节游走性疼痛、风疹等病症。
因此“立春”时节千万不要过早减掉冬衣,仍需注意保暖御寒,切勿汗出当风。
“春捂”也不能捂过了头。
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但有时春捂却应该有度。当南方地区进入3月,或北方地区进入4月,天气明显有些热了,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
尤其是长江流域,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

立春进补
少补少盐,少酸多甘 ,平补。
少补少盐
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
但立春之后,进补量就应逐渐减少,以适应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
同时,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因咸味入肾,摄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少酸多甘
《内经》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就是说春季应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温微辛食物。
因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甘味之品可补益脾气,避免肝旺克脾。

中医又认为,五味入五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等。
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
因此,春季饮食调养要注意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就是这个道理。
在立春之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也可达到养生护肝的目的。
宜常吃芽菜芽菜。
在古代被称为“种生”,最常见的芽菜有豆芽、香椿芽、姜芽等。立春吃芽菜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升发。微信公众平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发,是发散的意思;陈,即陈旧。《黄帝内经》把万物发芽的姿态不叫发新而叫发陈,是因为这些植物的嫩芽具有将植物陈积物质发散掉的功效。
因此,如果人体的阳气发散不出来,可借助这些嫩芽的力量来帮助发散。 宜平补
立春饮食宜平补,立春为什么要进补呢?
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升发,活动加快,消耗过大,进补可补充营养,使人体阴阳达到动态平衡。
由于春天万物复苏,植物处于生长发育较快阶段,人体也是如此。再有,春天多风、气候干燥,这是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因此,春季饮食要贯彻以升为主的原则,也就是说,宜适当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但要以平补为主。
这是因为春天阳气升发、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如果补得太过,很容易上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补法,老年人由于腑功能逐步衰退,阳虚明显,春季平补甘温之物为主,如大枣、山药、莲子等。
对于上班族,尤其经常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的人群,在补阳气的同时,也要补阴,多吃山药、春笋、菠菜、韭菜、木耳、锅巴、木瓜、百合、枸杞等。
中医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所以,春季最好不补。
总之,春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以平补为好,适当多吃甘味,少食酸味食品。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缓步慢行,劳而不倦
清晨早起,信步庭院,闲散和缓地缓慢步行,是顺应春季气候变化特点的有效保健方式之一。
散步宜缓不宜急,缓步而行,全身放松,手臂自然摆动,手脚合拍,呼吸和谐,心怡神悦。
散步不必拘于形式,应以个人体力而定速度之快慢,时间之长短,随其自然,不宜强为。
活动应以劳而不倦、略微汗出为度,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阳。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保健功法也是适宜的锻炼选择。

梳头百下,疏通气血
我国古人很注重头部的养生。
《黄帝内经》载:“头者,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面”。
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 “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春天大自然阳气萌生升发,人体的阳气也有顺应自然,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
同时头部穴位丰富,头皮是大脑的保护层,上面分布着许多经络、穴位,手、足三阳经均起经头面部,所以头部又被称为是“诸阳之会”。
头为诸阳之会,每天多梳头有利于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早晨是阳气生发之时,故春日梳头以早晨为最佳。
此时梳头可以通达阳气,帮助气血流通,清利头目,防止春困的发生。
梳头的方法,宜先从前额的发际向后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然后再从左、右耳的上部分别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进行梳理;梳头时用力要均匀,速度宜缓,1 次梳50-100 下,头皮微热即可,梳头时将身体向前屈或向后仰,以促进血液循环,这样效果会更好。
梳子,以牛角梳、木梳等不会产生静电为佳,梳齿疏密适中,齿端不能太尖锐,且要时时保持梳子的清洁。
防止旧病复发,防“传染病”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
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更要防止新冠病毒的再次来袭。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在预防措施中,首先要消灭传染源;二要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三要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总之,立春后要逐渐晚睡早起,调养心情,防肝火上升,饮食要选辛温发散之品。别忘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时还应经常按摩肝脏和脾胃,具体方法是:
双手平举,单脚站立,轻轻踞起脚跟,保持3-5秒后放松脚跟,一只脚做5次,再换另一只脚,如此循环3-5min,感觉头脑清醒即可。
双腿跨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维持身体的重心,让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八段锦:调理脾胃需单举。

点个在看,和小艾一起,推广中医!关注我,关注健康!


点击图片查看《每日八段锦》

△ ECHO语录 : 每日八段锦,越来越健康。
脚踝上有一个“保肝护肾的要穴”,经常按揉可以消腹胀、治腰痛
偏头疼发作时,按摩这些穴位能缓解疼痛,快试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CHO每日一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