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500年巨变,理解从传统到现代的国家之路!
2023/3/7 10:00:00 勿食我黍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的消息甫一发出,便迅速引起大规模关注。

    

     迅速占据热搜前三

     每个人都迫切想要了解事态进展,看清更多事件脉络。安倍的出身、自民党的主导权、日本政治氛围的转向……看待问题的切入口百般不同。

     跳出这个事件本身,你是否想过: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邻国动态?除了战争时期,其他时候,日朝韩发生的事件是否也让我们倍加关注?我们对东亚地区的敏感来源何处?

     这一切,都要从我们身处的“亚洲”说起。

     亚洲对我们而言,熟悉又陌生。我们每日身处其中,但如果真的要阐释这个概念,又似乎无从下手。亚洲是一块大陆吗?这块大陆的形状是什么?它真的是一块相对完整独立的、由海洋包裹的大地吗?

    

     图片来源/Unsplash 亚洲代表了一群人吗?这群人长什么样子?所谓黄皮肤、黑头发,就像1990年北京亚洲运动会的那首《黑头发飘起来》?可从人种意义上说,亚洲人是极为多元的,哪怕在中国,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也绝不是只有黄皮肤、黑头发。亚洲是一些国家吗?我们想想,亚洲大陆最大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印度,而是俄罗斯。可是谁会把俄罗斯当做亚洲国家呢?俄罗斯自己也不这么认为。就算欧美国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俄罗斯是正经的欧洲,但欧美学界讨论亚洲的时候,也很少带上俄罗斯。

    

     图片来源/Unsplash亚洲是某种文化传统吗?这就更复杂了,亚洲哪里有一种统一的、具备某种共性的文化呢?如果有,那也是欧洲人在最近四五百年中提到的所谓“东方”。但这个东方究竟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是文化性的,还是政治性的?它和西方的差异,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如果这个东方只是在和西方的比较中才成立,那它自身有任何主体性的意义吗?当进行这样的追问时,我们当然不仅仅是在强调一些既定概念的无效性,而是在反思这些概念是如何植入到我们的思维框架中的,以及这些概念框架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权力关系。

     图片来源/Unsplash

     “亚洲”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对这个概念如此习以为常,但在实践中却对它如此陌生、熟视无睹。亚洲永远是处于某种参照系统中的,是让别人确信他们自己身份的一面镜子。今年2月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一些媒体和政治人物,以突出“欧洲”身份的方式,来表达对战乱的哀叹:欧洲是文明的、和平的,很难想象在二战结束70多年后,欧洲再度出现自相残杀的野蛮状况。且不论这个说法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否准确,这套话语背后的逻辑似乎是:如果这种场面发生在亚洲或者非洲,才更符合想象,更好理解。亚洲内部,其实找不出欧洲那样的共性,也不像今天的非洲那样,在努力地塑造一个共同体的意识。“亚洲”的身份,好像必须在对面镜子的照射下,才能够成立。最近几年,在右翼政客和媒体的煽动下,美国社会再度出现了对华人的仇视和歧视,反对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只有包装在“反对歧视亚裔”的逻辑下,才能堂堂正正地出现在主流舆论之中。这个状况,凸显了族裔政治的荒谬性。而美国身份政治中的亚洲裔,又是一个问题丛生的概念。一方面,亚裔的人口比例虽少,概念却非常庞大,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都包括在内,有时还要加上太平洋岛屿居民,究竟谁能够代表这个亚裔呢?另一方面,在亚裔人口集中、竞争激烈的地方,又搞起了亚裔细分,为的是不让某一族群在分配“亚裔”这块身份蛋糕的时候,占去太大的比例……亚洲、亚洲人,只有在别人眼中,才成为一个共同体。

     图片来源/Unsplash

     为何亚洲?何为中国?正如美国史学家杜赞奇所言,中国的现代国家进程,只有放在东亚区域中,与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同一进程一起观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各自有着很强的历史延续性,而且都形成了今天全球化时代重要的国家。但通常的历史课程,往往把中、日、朝、韩分开讲述,强化了晚近才形成的民族国家边界,容易过度强调三者之间的差别,而忽视它们内部的多样性,以及东亚社会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密切关联。

    图片来源/Unsplash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了解东亚的历史,来重新反思我们在世界中的身份和位置?东亚应该怎样被描述?近代以来的东亚格局是怎么形成的?音频课《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试图从历史角度梳理出一个不以欧洲殖民现代观为参照的“东亚现代”,探讨“东亚”与“现代世界”的关系。这门课程采用跨国史、区域史和全球史的视角,挑战僵化的国族边界,拒绝把世界看作是一个个孤立单元的拼贴,而是通过关注人口、殖产、制度、思想的跨社会流动,探索东亚社会的有机互动。拨开迷雾,发现东亚,鸟瞰中国。从东亚窥见亚洲,从亚洲看向世界。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刻加入课程

    

    

    容易被误读的领域只交给真正的专家

     在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完成博士学业的宋念申,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的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职)。

    

     主讲人 宋念申

     宋念申教授对东亚史深入研究了十余年,在课堂上积累了丰富了教学经验,擅长将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常识“勾连”起来,并用历史细节来“颠覆”大家不曾反思过的“常识”。他认为:历史教学中,介绍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批判性地理解过去,如何把思考方法应用到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上。

     北大历史系教授罗新曾高度评价他: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抢先开听的同学,已经为宋教授折服了

     在这次的专栏中,他将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积累,为大家呈现认识东亚的全新视角,重塑我们对东亚乃至世界的认知。

    

     重新审视历史大事件

     颠覆你的固有认知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如果真的闭关锁国、不参与全球资本体系,那么鸦片贸易从何而来?·象征日本近代史开端的“佩里来航”,真的是因认同“现代”而发生的吗?·冷战环境下长成的“东亚奇迹”,也有其虚弱的一面?……

     许多我们接受已久的知识,细想来都是片面的。即使是书本上反复学习的要点、试卷反复考过的重点,如今看来也非常值得重新审视。

     历史的真正答案,就在更全面、更宽广的视野中。

    

     多学科交叉讲述

     还原500多年的风云变幻

     从16世纪到当下,宋念申教授将横跨5个世纪,从历史、政治、地理、文学、神话、思想等多维度出发,检视东亚以及东亚中的每个国家和社群如何成为自己,更立体地理解当下。

     在课程中,你将听到丰臣秀吉与努尔哈赤的崛起,早期传教士的欧亚交流,海上贸易的全球展开,儒学内外的思想激荡,从鸦片战争到冷战时代的殖民与反抗……

     对东亚史了解不多的朋友也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懂,讲述时,宋念申教授会以故事带理论知识,生动还原历史节点的细节,让大家带着趣味深度思考。

     课程预告

    

    

     如果你想拥有全球视野,看懂国际局势;如果你想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历史,提升认知维度,《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是你不应该错过的好内容。

     想要和孩子一起了解历史、增强学科知识储备的家长,也应当来听一听这门课,和孩子一起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勾连更立体的历史。

     东亚各国之间的历史记忆矛盾重重,同时展示着殖民、冷战、后冷战三个时代遗留的困境,在二战后又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如何用自己的目光去看待西方划分的“东亚”?学者宋念申为我们梳理了思路。

     丰臣秀吉与努尔哈赤的崛起,早期传教士的欧亚交流,海上贸易的全球展开,儒学内外的思想激荡,从鸦片战争、二战,到冷战时代的殖民与反抗,宋念申从全球史视角,梳理16世纪以来中、日、韩成为东亚的曲折历程,带领我们突破传统认知,重新审视东亚近代历史。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收听课程

    

     不了解东亚,你就无从真正了解中国。在区域关系与国际视野中,看懂东亚,也看到自己。

     本文整理自《宋念申·东亚巨变500年》发刊词编辑:筱诗 晨曦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用全新视角还原东亚发展背后的真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勿食我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