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里是现代世界的起点?
2023/3/26 10:00:00 勿食我黍

    

     作者|林楚方爱读书、爱旅行、爱码字。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担任《南方周末》高级编辑、《Vista看天下》杂志执行主编、壹读传媒创始人、字节跳动副总裁等职务;2017年开始独自旅行,喜欢边走、边读、边讲,担任《文明地标30讲》课程主理人。

     维滕堡是德国中东部的一座小城,距离柏林不远。德国维滕堡的城堡教堂,可以作为现代世界诞生的“原点”,而更狭义的原点在教堂的大门上。

     史上最牛的公开信

     欧洲旅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火车。从维滕堡火车站出来,一眼就能看到一个写满观光路标的指示牌,上面一半的地标和马丁·路德有关。马丁·路德是我们熟悉的名字,他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和“宗教改革”连在一起。在本次旅行中,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更具体的存在是小城中心的城堡教堂,也有人称它为“诸圣堂”。这座建筑经历过数次重建,和500年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一扇侧门从木质变成青铜质,并被一道黑色铁栅栏围起来,门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1517年10月31日,这段文字从马丁·路德的大脑中跳出来。

     点击封面查看?

    

     《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

     林楚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

     时光倒回那一天,马丁·路德在羊皮纸上写下这段文字,然后用锤子钉在木门上,后世称其为《九十五条论纲》。它更像一封公开信,引发了基督教世界大分裂,是拉开现代世界帷幕的宣言。当然,路德可能预想不到后面的结局,毕竟,他只是贴了一张纸。

     信的原名叫《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赎罪券”基于基督教核心教义,即人从降生时就带有原罪,需要用一生去赎罪,赎罪决定了死后的归宿,谜底会在世界末日来临时揭开,上帝根据人们的生前表现,做出“最后的审判”,审判结果决定一个人下地狱还是上天堂。当年欧洲的基督徒终其一生都在这个想象中奔波或躺平。

    

     《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木门上》1872 年,[ 比利时 ] 费迪南德·保韦尔斯(Ferdinand Pauwels) 绘

     1872 年,[ 比利时 ] 费迪南德·保韦尔斯(Ferdinand Pauwels) 绘

     但上帝在哪里?按照基督教“三位一体”的说法,圣父、圣子、圣灵各自代表了上帝的某个面向,合在一起是上帝。三个面向中,基督徒最熟悉的是“圣子”耶稣,他用肉身的死去为人类赎罪。耶稣死后,门徒继续传播教义,耶稣的“大徒弟”彼得创立了罗马教会,顺理成章的是,基督徒的生前表现就由教会代表上帝做评判了。11世纪时,判断的标准跟苦行有关,赎罪券诞生了,如果一个人达到教会的苦行标准,就可以获得赎罪券。

     先例一旦开启就会进化。到了13世纪,罗马教廷做出理论创新,他们宣称,耶稣为世人赎罪已经拥有无限多的功德,圣母和圣徒长期传播上帝的恩泽,也积累了足够多的功德,这些功德早已超出他们个人的需要,多余的功德就放在天国的宝库里,由教会负责看管,教会有权按照自己的标准发给信徒。

     从教皇本笃十二世开始,赎罪券制度不断迭代,发展到给人间的罪行明码标价,不同罪行对应不同的价格,不小心掉进炼狱也没关系,可以通过购买赎罪券解决问题,如果再花点钱还能直升天堂。简单说,就是“花钱赎罪买功德”。赎罪券制度后来还发展到,既可以通过花钱让自己上天堂,还可以给死去的家人、朋友花钱赎罪,金币“当”的一声落到教会的钱箱里,人的灵魂“嗖”的一下从地狱上到天堂。

     这个制度创新让教会异化。罗马教会是个金字塔形组织,教皇居于塔的顶层,欧洲各国都有地方教会。结合赎罪券制度,教会更像一个巨型跨国公司,地方教会类似分公司,遍布欧洲大街小巷的神父、修士成为推销员。于是信仰演变成金融工具,赎罪券发展成简单的交易。终于,教会内有人无法忍受。

     比如马丁·路德。

     路德不只是一个神父,还是神学博士兼大学教授。于是他在城堡教堂的门上贴出了这封“公开信”,反对过分夸大赎罪券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他只是反对过分夸大,所以《九十五条论纲》并不是制造分裂的战斗檄文。今天阅读原文我们会发现,路德的措辞既学术又温和,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类似“反贪官,不反皇帝”,他只是希望教会能取消赎罪券,并没有公开反对教皇的言论。

     此外,作为大学教授,路德严格遵守当时的学术规范——用拉丁文写作。拉丁文是当时学术界、神学界的通用语言,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因此我认为这封信类似基层员工给总部谏言。但《九十五条论纲》贴出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它引发了巨大变革,马丁·路德后来创立了基督教的路德宗。

     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

     追根到底,路德只是压断骆驼脊梁骨的最后一根稻草,欧洲社会苦教会久矣,是一堆只欠一个火星就可以燃烧的干柴。

     在教会的统治下,受苦最深重的是普通老百姓。中世纪初期生产落后,普通人生老病死都离不开教会,结婚得请神父主持,神父喜欢“红包”,生孩子要洗礼也得意思意思;教会修教堂,人民免费提供劳力,每年还要拿出收入的1/10来赡养教会,赡养逐渐变成了义务。经过1000年的“赡养”,教会积累了大量财富,变得越来越腐败。古老的油画里,主教们戴着大红宝石戒指,穿着丝绒长袍,死后还有顶级的墓地。人们的不满在逐渐累积,再加上赎罪券的负担,怒火可谓“一点就着”。

     知识分子也非常苦。因为教会拥有《圣经》的独家解释权,一个人的主张如果与教义不同就可能被视为异端。13世纪的“反对异端运动”,带来极大的社会恐怖,宗教裁判所烧死布鲁诺这种事,曾经大规模地发生。被迫害的人里有女巫、犹太人和魔法师,更多的是独立思考的人。

     如果说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苦”,尚不构成决定性的力量,国王们的不满就是大麻烦了。中世纪的欧洲国王绝对会羡慕东方的皇帝,后者既垄断世俗上的权力,又垄断精神上的权力,而欧洲国王完全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统治的合法性来自教会加冕,这样的王位就不正当。

     如果国王反抗教会,结局将会非常悲惨。我们在博洛尼亚大学已经了解到,教会有个撒手锏,叫“决罚”,意思是开除一个人的教籍,一旦国王被教会“决罚”,就意味着他不再是基督徒;如果不是基督徒,王位合法性就会消失,这意味着,国王身边的人都会跟国王划清界限,百姓也会拒绝交税,国王就是光杆司令。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这样的国王将死无葬身之地。

     虽然不满情绪不断积累,但大家敢怒不敢言。突然,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尽管是一篇充满学术味道的辩论帖,意义却是巨大的,相当于说出了“皇帝不穿衣服”,立即受到各个阶层的赞同。

     幸运的是,路德赶上一个好时代——印刷机发明了。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是在1517年,距离古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机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德意志地区的印刷业尤其发达。“公开信”贴出不到两个星期便传遍整个德意志,又过了不到两个星期,散布到整个西欧,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于是,星火燎原般的场面出现了。由于《九十五条论纲》在西欧的疯狂传播,赎罪券销量骤减,从罗马教廷到各地主教的财路被掐断。他们把路德告到罗马教廷,导致路德被迫“参战”,在公开审判的辩论中,路德雄辩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教会的不满,顺便形成了新教里的路德宗。路德宗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强调《圣经》是最高权威,是信仰的唯一源泉和准则。此外,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基督徒都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路德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站着一群国王。当时的德意志地区还没有统一,表面上有神圣罗马帝国,但实际上由众多小诸侯国组成。诸侯国境内的财富是有限的,如果教会拿走的多,国王拿到的就少。为了拉拢国王,路德顺势提出王权高于教权的理念,路德和诸侯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联盟。

     路德还做了一件更刺激的事。在他之前,欧洲人读的《圣经》都是拉丁语版本,普通老百姓看不懂。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借助印刷机的力量,普通老百姓也有机会看到原版《圣经》,这对教会来说是真正致命的。教会能合法地存在和敛财,是因为充当上帝和信徒的中介,垄断《圣经》的解释权是成为中介的前提。如果人们每天晚上睡觉前,能拿《圣经》念一段,闭上眼睛就能跟上帝说说心里话,教皇、主教、神父就会失去作用。欧洲由此走向分裂——要教会和不要教会,成为必然的矛盾。

     受到路德的激发,新教教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路德在维滕堡创立了路德宗,主要活跃在德意志地区;受路德的影响,加尔文在瑞士开创了加尔文宗,在瑞士、荷兰、英国影响最大。英国又比较特殊,当时的英王想要离婚,遭到教皇的坚决反对,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英王被迫推行新教改革,成立了“国教会”。“国教会”属于新教中的一支,清教徒是英国新教徒中最虔诚的那批人。因为被其他教徒排斥,一批清教徒跑到美洲,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为什么这里是现代世界的起点

     充满书生气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的波澜,不仅仅让教会分裂。麻省理工的媒体实验室主任伊藤穰一有本书叫《爆裂》,书中提出一个观点,“涌现大于权威”。用这个分析方法看宗教改革,会梳理出另一条线索。宗教改革之前,欧洲社会以教会为中心,建构了自上而下的权威体系。宗教改革之后,教会的权威不再,新教地区每个人都有权自下而上地和上帝建立联系。这意味着“涌现”开始了。

     一方面,十一税和赎罪券被取消,教会垄断的大量财富回到世俗社会,为资本主义大发展提供了可能,而新教教义则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打开了阀门。

     原始教义歧视富人,认为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加尔文宗为代表的新教则认为,人间的财富都是上帝的,所以,人们赚到的钱并不属于自己,只是在帮上帝保管财富。当然,上帝选定的人会保管更多的财富。这不就意味着赚钱越多,越能证明自己是上帝选定的吗?

     这个解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对财富的渴望是人的天性,而新教又赋予了信仰的力量,人自然会拼命赚钱。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强调只赚钱不享受,比如葛朗台这样的人,有很多钱但舍不得花,是新教意义上的新兴资产阶级。

     人们自然可以讨厌葛朗台,而资本主义大发展恰恰需要努力赚钱的人,财富和资本的快速积累反过来又形成巨大的力量,帮助人们摆脱教义的控制,世俗化的生活与消费时代的来临成为可能。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集中阐释了这个道理。

     除了经济和商业变革,宗教改革还带来另一个更深刻的变化。改革前,只有神职人员的工作是神圣的,因为他们离上帝最近。新教改革之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人、每种工作都和上帝有同样的距离,都可以荣耀上帝。这让各行业的人都冲破枷锁,文化、艺术、科学、音乐,各个领域的精神垄断都被打破,思想自然得到解放。

     而如果放在更长的时空尺度里,宗教改革为信仰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欧洲人既可以选择信仰天主教,也可以选择信仰新教,还可以选择都不信。这意味着宗教间实现了平等,想要获得生存,必须建立有竞争的论述,吸引追随者,信仰成为有限的信仰。启蒙运动后,政府逐渐演变为有 限政府,并和宗教剥离,单一宗教更无法通过控制政府来打压竞争者。正是这种彼此制衡给思想自由提供了可能。之前,欧洲历史上对人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单一而绝对的信仰。

     所以,现代世界的起点,我没有放在佛罗伦萨,从文艺复兴开始。这不代表文艺复兴不重要,只是它依然是旧世界的延续,因为文艺复兴也是由教会推动的。宗教改革则不同,具有开创世纪的价值,人文主义、现代科学、个人自由,只能在新世纪长成参天大树。

     天主教和新教都强调信仰的纯粹,导致法国1562—1598年间发生八次宗教战争。天主教教徒以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为信号,开始屠杀身边的新教徒。卢浮宫的墙根层堆满尸体。1618—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德意志地区25%~40%的人战死,平民死亡数百万人,部分地区失去50%的男人,改革发源地维滕堡失去了75%的人。

     —End—

     本文编选自《世界这么大,带你去看看:人类文明地标45讲》,题目为编者所加,特别推荐购买此书阅读。该文由出版机构提供,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任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道德与自由主义的理想|迈克尔·桑德尔

     达尔文和野蛮人:进化逻辑下的人类道德观何以产生|罗伯特·赖特

     点击封面查看?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欢迎读者点击关注,出版机构、媒体合作可留言?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好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勿食我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