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实际存在吗?
2023/4/15 10:00:00 勿食我黍

    

     作者|冈村秀典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学,并多次来华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2000年获第13届滨田青陵奖,2019年获“立命馆白川静纪念东洋文字文化赏”。

     具有中国文明特征的宫廷礼仪的形成

     李济作为第一位中国考古学家对山西省夏县西阴村遗址进行了发掘,70 多年之后,夏王朝终于开始揭开了那层面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的最后一个都城,也判明了在其以东 6公里发现的偃师城遗址是一座攻克了它的商汤王都城。传说中的夏王朝确实是存在的,如今能明确确认这一点正是中国考古学家们不懈努力的结果。

     但是,大禹真的在治水和全境的开拓上有功劳吗?大禹是夏王朝的第一个王吗?世袭王位的王权是从禹、启一直延续到 14 世吗?在不断迁都的王都中,即使二里头遗址是最后的“斟 ”,其他的“阳城”“商丘”“斟灌”“原”“老丘”“西河”又在哪里呢?夏王朝的开始是考古学文化和公历年代的什么时候?从文献史学的角度来看,太康的失政和少康的复兴等夏王朝兴亡记录的真实性有多少呢?确实还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从考古学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二里头遗址是一个被商所灭的王朝都城而已。

    

     《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日] 冈村秀典 著秦小丽 译大象出版社2023年2月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夏王朝,是适合称为中国第一王朝的,也是划时代的 4000 年文明的开始。因为能把中国文明特征化的正是“礼制”。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礼制”,是从夏王朝开始的,在商周时代被进一步规范化,从战国到西汉时代它还被整理编撰成作为儒教经典的礼书。随着儒教的国教化,到最后的皇帝时代为止,历代王朝都将其继承了下来。本书试图通过考古学资料,多方面阐明这种“礼制”形成的二里头文化及其王朝的真实情况。其结果可以总结如下。

     在二里头遗址的中心,有一个在街道上整齐划一的宫殿区。发掘出来的 1 号宫殿,是由回廊围绕的王临朝时的巨大正殿和可容纳许多臣下朝参的中庭构成,这与西周金文、儒教经典记载的宫殿结构,甚至汉代到明清时代的宫殿构造基本相同。那是一个举行“王者祭典”或王召见臣下时以看得见的形式表现君臣关系的宫廷礼仪场所。在 1号宫殿的南部,发现了准备朝廷盛宴的大型厨房。王招待臣下的宴会也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之一。

     在宫廷礼仪中使用的礼器是玉圭,二里头文化中的玉璋、玉斧、玉刀、玉戈等大型有刃玉器相当于玉圭。“玉圭”象征着贵族的权威,以此规定了宫廷中的君臣关系,随着宫廷礼仪的完善,从用于神祭的祭玉中创造出了用于宫廷礼仪的瑞玉。这种“玉圭”后来成为衣冠束带的贵族在朝廷中持有的“笏”,日本的古代王朝也接受了这个制度。

     “礼”字来源于“禮”字,是用“醴(酒)”的仪式。可以说宫廷礼仪中必定会有饮酒礼仪,这也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形成的。此外还出现了盛放热酒的三足盉、鬶、爵,作为酒杯的觚和盛放酒的酒瓮——大口尊,这些宴饮器具被其后的商周时代继承了下来。特别是爵一贯遵守不对称的特殊形式的原则,显示宴饮礼仪中爵的拿法和倒酒方法等都有细致的礼仪礼法。

     大型 1 号宫殿、瑞玉的“玉圭”、以铜爵为主的铜酒器都出现在二里头三期。而这个时期正是宫廷礼仪,甚至是规范了的“礼制”王朝的成立期。二里头三期也出现了随葬铜爵和瑞玉的墓葬,显示了贵族身份秩序的产生。陶质酒器出现在二里头一期,拥有版筑基址的宫殿、祭玉的柄形玉器、作为装饰品的铜牌铜铃出现在二里头二期,这些都是促使二里头文化开始朝着王朝的形成而助跑,具有中国文明特征的宫廷仪式和规范礼仪的王朝则成立于二里头三期。那就是夏王朝。虽然我不知道夏王朝的都城是否从最初到最后一直位于二里头遗址,但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二里头王朝体制完善是在二里头三期,到二里头四期的不到100年间是夏王朝的存续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战争与劳动的组织化

     二里头三期出现了铜武器,远射程用武器——箭头急剧增加,被暴力杀害的人也同时激增。这表明集团之间的战斗变得激烈。在山西省东下冯遗址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说明二里头三期在中原的广大范围内频繁发生大规模的战斗。这并不是因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王朝的体制,而是随着王朝的成立,社会的紧张感加强了。

     虽说没有像传说那样大规模的大禹治水工程,但是在王都和宫殿的建设上还是有很多工人被作为劳役使用。仅仅是建造 1 号宫殿的基础部分,就动用了超过 20 万人的劳动者。除此之外,在土木、建筑工程、各种手工业生产、对外战争等方面,有更多的人员被经常性的劳役所驱使。这么大规模的劳动仅靠王都的居民来维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周边村落的居民应该也被大规模地征用为劳役。

     龙山时代也有过大规模集体劳动的时代。但是,在拥有 270 公顷城郭的山西省陶寺遗址的范围内,城郭也保护着一般的平民,拥有多数殉葬品的大型墓和没有殉葬品的小型墓都在城郭内的同一个公墓里。它的集体劳动应该是超越身份差异的共同性的劳动。但是,二里头遗址则完全是一个为了满足当政者而不断压榨大量庶民的地方。社会分化越来越大是中国最初建立的王朝的另一个真实面貌。

     从公元前 3 千纪开始,气候的寒冷化和干燥化缓慢地进行,但是平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农业方面,以粟、黍为主的杂粮与麦子、稻子、大豆组合起来的轮作是基本的农耕形式。麦子是从西方传来的,稻子是从南方传来的作物,以实现五谷丰登。在农村产生了以猪为主的小型畜牧业,同时也在附近的森林狩猎以鹿类为主的动物,在河川和沼泽进行捕鱼。这种生活方式从龙山时代开始就没有什么变化。

     从河南龙山文化转变为二里头文化,煮饭用的罐形陶器从平底变成了圜底,与此同时,煮饭的炉灶从房址中央的炉灶转变成了墙边的炉灶,烧制陶器的陶窑结构也进化了。但是,日常烹饪和装盘时使用的陶器种类没有变化,陶器的生产也是小规模的个体经营。陶器发生的较大变化就是出现了用于饮酒礼仪的酒器,但是这只是一部分贵族使用的器具,和平民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

     由此看来,二里头文化王朝的成立,其起因并不是通过征服战争建立统治和从属的地位,也不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平民生活的变化,而是因为一部分有权势的人为了维持自己利益而创造了宫廷礼仪。而成为当政者的贵族们却把平民当作各种劳役无限使用,并由此建立了国家的权力基础。

     征服了夏王朝并强化了国家体制的商王朝

     二里头文化的领域,只不过是在以王都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半径 100公里左右的范围内。这并没有超过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的分布圈,由此可见夏王朝对外进行势力扩张并不太积极。相反,高度发达的王朝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龙山时代各地并立的发达文化及其交流网络在公元前 3 千纪末之前土崩瓦解,迅速建立了商王朝的二里冈文化转变为放射性传播文化。

     商王朝继承了夏王朝的宫廷礼仪,进一步确立了国家的法规体系。到了二里冈文化时期,炊食用的陶器从罐转变为鬲,罐更加小型化。刻槽盆消失了,用来装盘的餐具种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吃烤肉的习惯消失了。在商王都开始了陶器的集中生产。商王朝强有力的控制力对平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农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商王朝开始发展畜牧业来人工饲养牛和羊,稍晚又开始了对马的有组织的牧畜,并因其骨头能用于占卜和王室祭祀牺牲而被大量地消费。马成为显示王朝军备和贵族权威不可或缺的东西,郊外大规模的牧场经营和王都以牛为主的大量消费,足以拉开与以饲养猪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平民之间的差距。

     与通过独自调整宫廷礼仪而成立的夏王朝不同,商王朝是通过征服夏王朝而成立的,作为统合贵族的政府机构,除采用夏王朝的宫廷礼仪之外,还强化了统治被征服民众的国家体制。平民日常用的陶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就是因为有组织地生产陶器和饲养家畜的国家生产体制的产生。另外,超越夏王朝的文化领域,商王朝的统治领域飞跃性地扩大这一点,也是从征服夏王朝的国家体制开始的。商王朝不仅在王都建立了巨大的城郭,还在山西和湖北的前线据点也设置了小城郭,将它们作为对地区统治的据点。总之,夏王朝规划了王朝的形态,而商王朝则建立了国家的统治体制。

     —End—

     本文选编自《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注释从略,题目为编者所加。特别推荐购买此书阅读。该文由出版机构提供,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欲转载,务必留言说明。何商业运营公众号如转载此篇,请务必向原出版机构申请许可!

     点击下列标题,延伸阅读

     为何要寻夏?——由“疑古”到探寻“最早中国”

     韩茂莉|何以中国

     ----------------------------------

     混乱时代 阅读常识

     欢迎读者点击关注,出版机构、媒体合作可留言?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书籍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勿食我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