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社会上混得好的人,都有点崇洋媚外
2022/6/26 21:09:53 头脑大国
其实我本来想起的标题是——“脑子好使、心态积极的人肯定都崇洋媚外”,但是又怕一些脑子不好使、心态消极的人想不开。
我还真不是瞎说,因为我觉得所谓的崇洋媚外,其实是一种很正常、很健康的人性使然,如果一点崇洋媚外的想法都没有的人,估计是有点变态了,因为不合乎人性啊。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说说“崇洋”的“洋”,应该是指外国,尤其是西方——外国,就是除了自己祖国之外的所有其他国家,在地球上有两百多个呢,都算是“洋”。
所谓崇洋,就是崇尚、偏爱“外国文化”的意思,这就很正常了,因为任何一个有好奇心、又有好学精神、有强烈求知欲的人,肯定都会偏爱去了解和接触自己不熟悉的文化。
只有对世界完全失去兴趣、没有好学精神的人,才会天天24小时只盯着自家的传统文化看个不停,绝不看外国文化一眼。
文化是什么?大体是和人们不同的历史和生活方式有关,由各地不同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引发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成果,都可以算是文化。
那么,任何一个积极上进,想学习更多知识的正常人,肯定都是会对自己不熟悉、没接触过、没有充分吸收和掌握过的外来文化兴趣更大一些,也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吸收它们,并且尝试着能不能变成可以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新的文化内容。
举个例子,其实古时候我们这片土地是没有小麦,也没有西红柿,连辣椒、胡椒、土豆都没有,这些食物品种都是历史上某个时期的外来文化,但是因为这些新食物和饮食方式实在是让人感觉很爽,而且营养价值也高,慢慢地就被当时一些“崇洋”的人变成自己平时餐饮文化的一种新形态了。
不知道当时有人第一次引进这些外国的饮食文化方式时,有没有人大声疾呼要警惕外来文化“入侵”呢?
总之,不仅是饮食的农作物品种,还包括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都是在历史不同时期不断地吸收和兼容了外国文化的产物,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么丰富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娱乐、社交的内容。
我们现在每一天的生活里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元素,如果要较真地拆解开来的话,那估计99%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接受了外国文化的结果。
所以,世界各地的文化,我们能接受的越多其实才越好,只有傻子才觉得自己能使用的文化越少越好。
“媚外”是怎么回事呢?无非就是对外国人更客气、更多夸赞和更讲礼节一些,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平常的一家人,肯定是对外边来的客人啊、陌生人更客气、态度更和气一些,谁没事天天对自家人毕恭毕敬的?然后摆个臭脸对着客人和社会上的朋友?
还有就是,无论是工作上对待客户,还是生意上对待合作伙伴、潜在的合作者,肯定也都是表现得更“媚”一些,不是有句话叫“客户是上帝”吗?如果对外边的客户和合作者不表现得更热情更慷慨一些,谁愿意搭理你啊?谁愿意和你一起做买卖啊?
随便从社会上挑一个成功人士来看,肯定都是浑身上下弥漫着一股“崇洋媚外”的气质的,因为这种气质恰恰体现了一个人的好奇心更强、探索创新能力更强、和陌生人交流沟通能力也很强,所以这样的人容易成功。
比如马云,老早就是在杭州西湖边专门找外国人聊天,为了练英语口语。后来又是因为偶然去了趟美国,“崇尚”人家的互联网商业文化,才有了后边的阿里巴巴大事业啊。
马斯克也是啊,多亏年轻时他们全家都崇洋媚外,才辗转从南非绕道加拿大然后又去到美国,才有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
只有胸怀世界、对一切外来文化和知识,还有对全世界的人都抱有强烈的兴趣和友好的心态,才能有大出息,这是常识,更是人性。
我最近开通了我的知识星球,专门讲解一些我的原创思维体系,欢迎新老朋友加入:
?
?
?
请点击关注我的公众号:
作者微信:xssss07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头脑大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