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责任、相互扯皮,怎么破?
2016/1/30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第75期:有态度、有观点的文章才能上头条。原创HR文章最佳首发阵地!

     导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部门壁垒逾越在团队中,明里说它分清职责、减少纠纷,但暗里看则划分势力、耗散时间、耽搁项目,最终导致公司运行缓慢、收益打折,但谁都不去负责。而作为管理者,面对部门壁垒,不妨抓抓下面的三个关卡。

     作者/原创首发:喻德武,微信号yudewu

     会议室里,为一个合同评审流程的事,几个部门的人争的面红耳赤。

     销售人员抱怨说:“我们好不容易拿到合同,结果拖了这么久,还没有审好,这种做事效率实在太低,如果丢单了,责任应该谁负?”

     商务人员很无辜:“我都是按照OA流程来审核的,并且当天就写上了意见,走到了下一个流程,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如果觉得慢了,那就规定一个时间好了。”

     财务主管也发了牢骚:“这个合同的付款方式有问题,6个月的账期,而且还是承兑汇票,占用我们资金太大,能签这样的合同吗?”

     ……

     谁都认为道理站在他那一边,谁也说服不了谁。这让武哥想起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在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的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问题是:不拿订单,公司面临关门,怎么办?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很多流程都是跨部门的,一旦跨部门,问题就来了:沟通不畅、合作不顺、相互扯皮、推卸责任……等种种现象就会出现。流程再短,你不去处理,就会“肠梗塞”;流程再完善,你不去推动,它也不会自动自发执行。很多公司流程运行速度慢,就是因为一个个流程节点,变成了难以攻克的据点,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壕沟,部门壁垒的存在,是组织内部占山为王、派系林立、主义横行的根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组织方式上来看,可能有人要归因于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即所谓科层制。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条条框框明确,强调的是部门与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考虑的是“人”的落位;流程是链条式的,强调贯穿整个过程,输出的是结果,围绕的是“事”;当“人”“事”交叉,出现不匹配的情形时,就产生了矛盾,在管理上难以调和,往往就把这归因于人的问题,“不积极主动、不负责任”是很多管理者下的判断,却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考虑组织方式和人性的问题。

     针对多级别的科层制,有人称之为“大公司病”,但在武哥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病,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无可厚非,问题只不过在于层级的多寡,而不是层级本身,那种鼓吹一切组织“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言论完全是不负责任、违背规律的痴人说梦,你以为互联网化就是去中心化了?那不是去中心化,而是中心的转移。在一个组织当中,哪怕是一个自发的组织,必然有“中心”,也必然“有上有下”,影响力必然有源头,这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人性使然,不是你想消除就能够消除的。

     那么,回过头来,在科层式的组织架构模式下,进行部门划分,其实就是划分“势力范围”。屁股决定脑袋,人在什么位置上,往往决定了有什么思考,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它就好比地盘意识,这个地盘在哪里?地盘就在部门里面,有了部门,才能够行驶职责和权限,才好维护自身权益。那这个地盘到底有多大?这就相当于“部门职责”所规定的范围。一个公司倘若没有部门职责方面的明文界定,就很容易造成工作扯皮和职责不清,所谓“人人有责”的结果就是:人人都没有责任。但分清职责也会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范围以内的我负责,范围以外的我不负责”,这就会出现本文开始所说的情形:看上去都没有说错,但就是无法达成任何结果。很多时候,不是员工不想负责,而是他们搞不清楚:做职责以外的事情,到底是积极主动行为还是越界行为?

     那到底有什么办法打破壁垒,消除部门墙,将一个组织捏合成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呢?

     01

     第一招——领导善于决策

     有人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对于这个观点,有领导理解为:“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倾听他们的想法,我做好支持就行”;有员工理解为:“我做什么事,领导们最好不要干涉”。这种理解,可能与这句话的本意大相径。

     在武哥看来,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不妄为,事先做好一切筹划与安排,包括制度安排和人事安排,这些安排必须是“有为”的,有为才能“有位”,一旦领导真的无为,这家公司就会处于混乱不堪和无序的状态。换句话说,领导既然处于决策的中心位置,他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无视问题、逃避决策,他必须勇敢面对眼前的一切,他的决断力体现了一个公司的眼光与远见。

     很多事情,并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就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来回答。就拿本文开头的合同评审这件事来说,如果是站在销售的立场,他比谁都更渴望尽快签署合同,因为这与他能否拿到销售提成息息相关,这样他就很难把握合同的风险;如果是站在经营者的立场,我们就要判断这里面的风险,包括对方的资信、付款方式、付款条件等等。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要签署,对我们有价值的、风险小的、有战略意义的合同才可以签署。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需要领导拍板,并且建立起真正的规则:那些是常规合同,哪些是特殊合同,哪些需要评审,哪些需要领导同意……领导是公司的主心骨,他是部门的协调者和调停者,也是事情的决策者和终结者;只有领导,才能对一个公司最终的决策和后果负责。不管组织怎么扁平化,不管阿米巴式的经营核算单位怎么划分,不管如何宣称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背后的那个人——领导必不可少,他是灵魂人物;做决策,不能依靠各部门,而是领导本人,他是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人。(小编提示:更多绩效管理学习,推荐关注超100HR订阅的”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微信搜索GHR即可)

     02

     第二招——清晰沟通流程

     沟通能够发现问题,消除误会,推动工作进展。正因为沟通有这么多好处,又如此重要,所以关于沟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很少有人提到沟通流程方面有什么问题。

     上下级的沟通流程,重点是上级对下级的沟通。有的领导听汇报,就是听直接下属的汇报,不听间接下属汇报,就一句:“这事别跟我说,找你的直接上司就行了。”这无疑断绝了言路,很多事情暴露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变的非常严重甚至无可挽回了;另一种领导则刚好相反,他谁的汇报都听,然后直接下指令,这就造成指挥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中层管理失去威信,开展工作十分困难。合适的做法就是领导不仅听直接下属的汇报,也要听间接下属的汇报,但是在听取间接下属汇报工作时,不直接下指令。这样既做到了防止闭目塞听,又不会横加干涉。

     部门间的沟通流程。有的公司部门之间有一种U型沟通模式,这就导致部门壁垒更加严重。所谓U型沟通模式,即员工与另一个部门员工协调工作时出现问题无法解决,他就反馈给主管领导,主管领导交待他应该怎样与对方沟通,于是他便继续与相关部门员工沟通,可还是协调不成;另一个部门的员工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向上级反馈。这就形成了U型沟通模式。这样一来二往,不仅耽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事情会发生变异,让问题变的更加复杂。各部门之间的主管领导应该就很多难题直接沟通,并且交换意见,而不是通过下面的员工来协调解决,这样问题就会变的简单许多。

     流程节点间的沟通。流程节点之间想实现无缝对接,就必须往前多走一步,才能够覆盖住节点之间的接口;同时,上一个流程节点中的人要把下一个流程节点中的人当作客户对待,为客户着想,把重要的问题拎出来,提高识别问题的精准度,提升问题处理的效率与速度;比如合同评审的发起人,不是简单的把合同往下一个流程一扔完事,而是把合同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罗列出来,提请下一流程的人关注并作重点评审,这样不仅能提高处理速度,也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流程也就能很顺畅的走下去。

     03

     第三招——重划管辖地盘

     互联网时代,市场的个性化定制需求越来越多,作为一家公司,必须能够快速准确响应,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方案或小批量产品。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倒逼企业必须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上作出改变,否则将会被淘汰出局。

     而在组织方式上,部门制存在天然的壁垒,不仅给相互协作制造出了很多障碍,也阻塞了部门内部员工的上升发展通道。在内外部夹击之下,必须革除掉单一的部门制组织模式,才能有生存的机会。比如,通过项目制的方式,重新定义“管理人员”并且划分其管辖地盘;管理人员不再局限于行政职务头衔,他更是某条产品线、某个项目、某个业务单元的负责人。重新划分的管辖地盘也不再是条块状的,而是链条式、网络状的,项目负责人在一个链条的各个节点上,把跨部门的人放在一起,从头到尾设计好节点,做好相互的衔接,确保系统正常运转,实现最终商业价值。

     项目负责人打破部门主管领导的概念,他的工作是跨部门的,在具体的工作安排上他有直接的话语权、人权和财权,他不需要对各部门主管领导负责,只需要对产出负责;他得做好项目规划、人员分工、资源调配以及项目奖励方案的设计。项目组成员在行政上可以隶属于某个部门,但在项目工作当中,他必须听从项目负责人的安排,参与到整个业务链条中去。同时,要扩大项目制的适用范围,不能局限于产品设计研发或者合同销售,很多事情都可以应用项目制的管理思路,遇到需要协调处理的具体难题时,分清谁是主办、谁是协办、谁是支持方、谁是决策方,搞清主次关系。比如进行合同评审,厘清谁是组织者,谁是牵头者,谁是评审者,谁担负主要责任……都要一一确定清楚。

     项目制的管理模式,对业务流程、财务核算体系、组织模式都提出了挑战,必须通过这一套管理组合拳,才能真正打破部门壁垒。

     通过武哥分享的三招,作为公司的总裁或者HRD,不妨试试,或许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

     预告:HR实战系列特训营再升级,2016年《可复制的绩效模式方案班》《股权激励设计方案班》开启预订,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同开。特色:顾问团队手把手辅导与演练、现场产出方案成果、获得专家点评、CEO高管财务HR一起参训的企业还可作为重点案例点评。预报名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推荐:一书一世界,一号一乾坤。“每天学点HR”,专注于HR实务与基础素养分享,适合8年以下HR关注。

    

    

    ..HR升职加薪 长按二维码..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