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回归:培训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
2016/8/3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来源:HRoot(ID:HRootChina)

    

    

    


     Don Kirkpatrick博士早在1959年就在ASTD杂志《培训与发展》上发表了系列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培训评估四要素。50年后,他的儿子Jim子承父业,以一篇《柯氏评估四层次模型: 五十年后新发现1959-2009》,重新解读了柯氏四级评估模型,深刻反省了过去50年企业培训的不佳表现,从柯氏本人50余年推广培训评估方法的经历中,总结出了培训评估的现状:“善意的反馈 (层次一),事前和事后的测试 (层次二), 和做最好的希望 (层次三和层次四)。” 为此,Jim忧心忡忡地多次以“培训的终结”说明提升培训效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文中提到了Sandy Almeida的研究结论,层次一和层次二之间是正向相关,意即积极的学员会学得更积极。相似的是,层次三和层次四之间紧密相关。然而,层次二和层次三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简单地说,Sandy指出即使有了优秀的培训也未必导向现实的学以致用。

     和Sandy类似,还有Brent Peterson博士20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研究。他比较了企业花在培训上的时间和花在与培训相关的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到底是什么产生了培训的有效性。他发现组织一般会在培训项目本身投入85%的资源,但是这些只产生24%的有效性。

     基于两位博士的研究成果,Jim给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训要从结果或业务需求出发(图1)。即通过分析业务发展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关键行为标准,来确定学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升方面的需求,从而设计针对性的学习项目。由此,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才能保障培训项目的效果。

    

     自从柯氏四级评估模型问世后,国内企业就培训如何提升员工能力和改善业务绩效,持续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和探讨。《凯洛格年企业大学白皮书调研报告》显示:随着企业最高层对培训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和培训预算的居高不下,CEO们对培训改善业务绩效的期望已经处于历史最高位,虽然实际结果显示,他们并不满意。

     柯氏提到为了提升培训效果,需要从结果或业务需求出发。那么,如何开展“结果导向的设计”呢?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理清两个基本概念:“培训从业务结果出发”和“培训改善业务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创新领导中心(CCL)的Morgan McCall和同事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调查了那些成功且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之后,他们发现,这些管理者普遍认为自己大部分的成长来自于工作经历本身,以及从其他人身上学到的东西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最大。据此,CCL明确提出了目前广为接受的“7-2-1”学习原则:70%的学习来自于工作历练,20%的学习来自于人际互动,只有10%的学习来自正式的课堂培训。

     即使培训和业务绩效之间是弱连接,至少还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主流方式。如果企业人才培养的贡献占有率,培训仅仅占到10%,那么培训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这个研究结论将培训逼到了绝路,但对于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的学习而言,则是又一重天。学习极大地拓展了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时空限制,它既可以包括传统的面授培训,也包括以轮岗为主流方式的学习以及教练导师制所代表的人际互动学习方式。

     如果将培训换成学习,试问,学习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似乎我们更要弄明白,学习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质量管理大师爱德华?戴明的观点,85%以上的问题是系统导致的,只有不到10%的问题出在“员工”身上。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培训还是学习,其本身并不能直接解决业务问题,学习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其最直接和合理的影响应该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改变。

     正如Jim所强调的,通过持续的巩固和辅导,能够产生从学习到行为的转变。但是按照文章开始Peterson博士的研究,85%的培训项目投入产生24%的产出,似乎在柯氏的一二层,即培训和学习之间也是弱连接关系。而Almeida总结得出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两个研究似乎有一些矛盾。

     仔细阅读后者的研究发现,事实上Almeida的研究结论存在一个重要前提,即好的培训项目和积极的学员。我们有理由相信,Peterson博士所谓的85%的培训项目,是设计“不好”的项目,更准确地说,因为大多数项目的设计不够好,因而学员相对不积极,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这就激发我们寻找“好的培训项目”的定义,并探寻设计这些“好项目”的关键方法。我们把寻找从培训反应到学习正相关关系的方法称为第一个“密联”桥。

     同样地,Jim认为通过持续的巩固和辅导可以产生行为的转变,持续的巩固和辅导容易理解,无非就是练习和强化,但Jim没有告诉我们,学习和行为之间如何通过练习和强化建立联系。更准确地说,知识、技能或态度和什么行为相连接,以及如何进行连接?这就提出了本文第二个需要深入探讨的“密联”桥。

    

     Peterson认为,设计良好的学习项目可以产生好的学习效果,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的项目呢?CCL建议我们根据成人学习的环境和规律设计项目,例如他们提到的7-2-1原则,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则,但还不足够。

     基于凯洛格大量的项目观察、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学习项目应该至少满足三个条件:真实性、平衡性、激励性。设计一个学习项目,要从资源支持、效用评估和实践挑战三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模拟并契合学习者的工作和语言环境。如下图:

    

     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时间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这要结合该员工的所担任的角色。通常来说,我们从工作价值观、时间应用和工作技能三个视角探讨不同岗位和层级的员工,探讨他们面临的关键挑战,据此针对性地设计学习项目。举例来说,对于新任经理,从工作价值观来说,最核心的变化是从个人成功转变为帮助他人成功。

     在操作上,就要放手下属去做,即使承担因此带来的失败风险。这种角色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难。很多新经理不能大胆放手让下属去做,就是担心他们做不好,或者即使做好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指导。与其花费这么多时间,不如自己亲自做,则可以事半功倍。为此我们需要讨论另外两个重要面向:时间应用和管理技能。首先,我们要让新经理理解,在时间方面,作为经理,就必须将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下属,同时还要从能力方面,提升他们工作委派和辅导下属的技巧。因此,成长为管理者,实际上就要在时间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寻求一个新的平衡。

    

     再来讨论第三个条件:激励性。现在的企业界,不论是培训公司还是学员,都热衷各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和技术,最常见的是所谓的混合式学习。一个培训项目最少的有两三种学习方式,多的甚至达到十几种,什么测评技术、导师制、OJT、Workshop、深度汇谈等等。

     小结一下,在这一节我们提到好的学习项目的三个必要条件,真实性、平衡性、激励性。并分别用了一些实例和模型进行了剖析。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所有单个项目都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光研究和设计就要耗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有没有一种高效全面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规划若干项目,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在这里,我们要推荐一种学习地图绘制方法,它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借助若干方法理论,在较短时间(3-6个月)内规划一系列学习项目。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展开讨论学习地图绘制的具体方法和设计理念,仅举出一个示例,国内关于管理培训生(MT)学习发展的最佳规划和项目实践(图5)。

    

     2010年,由威廉姆斯 (Rosenbaum) 、罗森伯姆 (William)及朱春雷合著的《学习路径图》在国内出版,全书用相当大的篇幅剖析了如何将知识、技能固化为人的行为。其主要观点有两个:

     ①从新员工到能够独当一面,基于岗位任务的学习路径图可以有效地缩短员工培养周期

     ②用精益的思想去把培养过程中的无价值动作去掉,缩短时间

     重磅推荐:《培训管理的六项修炼》公开课手把手教您搭体系、挖需求、定计划、做项目、评效果、建队伍!GHR经典公开课,数次迭代,已开展20多期,受训企业超500家,包括飞利浦、苏宁、中国电信、伊利、京东、中国能源、申通快递等,往期学员满意率超96%。市价7200元,现在报名仅需3980元。名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直接致电4006962298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