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BP的缺陷与价值提升!(内附案例分析)
2016/9/20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作者:翟继满

     来源:大翟门(ID:jiman_zhai)

    

    


    

    


     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之一

    

     从一次经历说起:在去年有一次参加一家公司的年会,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在做年终报告,谈到这一年人力资源的工作指标:人均成本较往年下降,招聘及时率提高超过往年,跟同行先比也非常的出色......就在这时,研发部门的同事就打断了发言,站起来来说:你们的指标玩得很漂亮,但是人员留不住。招聘到位率再高有什么用?我们的人员走马灯似的换,留不住人,甚至有的试用期就离职了。还有就是人均成本,员工福利都砍掉,人工成本当然下降了,但员工怨声载道。

     当时人力资源的发言人一脸尴尬,求救的眼光看向总裁,但总裁什么也没说。

    

     很多公司的HR觉得很忙,却得不到业务部门的理解。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很多公司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究其原因,是人力资源从业者进入了专业主义的陷阱。我总结了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困扰:

    

     1.认识不到位:一提人力资源管理就强调人力资源的模块,如,招聘、绩效、薪酬,而且沉溺在人力资源的专业工具上,如KPI,还有一些新的概念,如HRBP...总之,非人力资源的部门听着是一头雾水。

     2.制度不适应: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对劳动法不了解,当遇到劳动争议,罢工、集体怠工,不知如何处理。

     3.现状不平衡:职场人士工作与生活失衡导致的心理压力巨大,人力资源工作者缺乏心理学的认识,没有从专业视角去理解员工的感受,很多员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时候不应过度使用管理考核的工具,而是应该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去了解员工行为的动机,通过表象观察人性的规律。要让员工尽可能的照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一定的工作压力下员工的工作绩效会有提升,但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生活崩溃。

     4.技术不过关: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越来越技术化,其实越高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越是应该在组织、振奋、激励、凝聚方面下功夫,只有中低层的操作层面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才聚焦于、招聘怎么做?绩效怎么打分?这些,在西方大部分是中专生、技校生做的,而在现在中国,这些反而成了人力资源从业者体现专业性的标签。在面对知识型员工,比如技术、研发、科学家等,再比如90后员工,表现出管理不适应。

     5.观念跟不上:现在企业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产生的冲突,现在企业制度要求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职业化,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实时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顺从、以罚代管;人力资源元管理应该更多的站在公司经营者的战略层面出发,考虑如何吸引人、凝聚人、振奋人。

     6.感召不得力:员工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要么爱恨交加,要么熟视无睹,好的管理应该让员工发自内心的自愿、接纳,而不是被动的不得不去做、顺从,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跟员工脱节了。员工自发的、无意识的把人力资源的人孤立了,而不是把人力资源的人当成朋友、当成伙伴。

     所以,人力资源现在面临的困扰,归根结底,我认为是:人力资源管理教条化、模块化,从而导致的碎片化,与经营脱节了。

     也是基于这样的困境,被称为“当代德鲁克”的管理专家拉姆·查兰提出的热门话题《拆分人力资源部》同时另一位管理大师,戴维·尤里奇提出,《拆分人力资源部是不现实的》,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已经提出了解决方案,即三支柱模型。

     三支柱模型的案例分析

    

     平常大家常说的HRBP即是三支柱模型理念下的一个代表性的构成,那HRBP到底能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一起来看一看HRBP在一些企业内的实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其实严格来说他并不是HRBP,但是他的思路和HRBP的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下沉”,人力资源部不要孤立的在总部与经营脱节,就像当初我们的共产党把党支部设置到一线,设置到连队去一样。在这一点上道理是相通的,就要要跟经营去紧密的配合。

    

    

    

     从阿里的政委一职来看,他与HRBP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与业务、经营紧密结合。

     然而事实上,人力资源的角色想去贴近业务、了解业务,缺很容易变成干涉业务;另一方面,想去推动文化、想去提高效能,缺很容易变成了监督者;在业务团队的员工之间,还是受到了很大的排斥、满意度并不高。

     而职位本身要求也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揪头发”,即要知道上级在想什么、上级的上级在想什么,揪住自己的头发向上思考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全局的思考问题;

     二是“照镜子”,一方面要认识真实的自己,找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同时也要给别人照,发现他人的长处与短板;

     三是“摸温度”,要经常给所在的部门把把脉,摸一摸现在的团队振奋不振奋;

     四是“闻味道”,每一组织都应该有自己的氛围,要在自己所在的团队里闻一闻,团队氛围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从设计上是很科学的,但在现实工作中是否能有效推动呢?

     再来看看华为:华为的HRBP的六大角色与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不谋而合的。

    

    

    

     再来看看腾讯:

     腾讯的三支柱模型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强调HR产品化,内部员工成为客户,围绕用户体验来做文章;还有是HR要做精品化,要把每个产品做到极致,做到精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传统方式的HR模式,是否可以做到产品化?精品化?或者说原来做不到的,如果把HR换成HRBP就能做到吗?

    

    

    

     HR如何提升自我价值

    

     人力资源的运作模式分析:从选用育留视角

     问题:人力资源部门,能不能离开经营部门来独立完成“选用育留”的工作?

     事实上,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是单靠人力资源部无法完成的。从这一视角可将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分为三类:

     一是要靠企业高管来完成;

     二是要靠用人部门、直线经理来完成;

     三是单靠人力资源部来完成的。

     换言之,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专利,也不是人力资源部的功能,人力资源部门的功能只是人力资源工作的其中一部分。

     那既然是这样,别的部门也应当承担一部分人力资源的工作,比如业务部门、绩效工作。业务部门的绩效管理压根就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每一个人的绩效标准如何设计、绩效完成如何评价,人力资源部基本上没有能力来完成。最多可以提供一些考核、思考方面的工具。

     基于这一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是一种通用技能,而非专业技能。这种通用技能指的是像沟通、像时间管理这样。所以,相交人力资源部去了解业务而言,不如让业务部门了解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更为重要。

     公司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应是体现在重视人力资源部上,应是公司的高管、直线经理都能身体力行的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选用育留,而非单纯的划分给人力资源部来完成;如果相反,哪怕是公司把人力资源部的分管上升到副总裁的高度,也难以衡量其真实的效果。

     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获得企业内伙伴的认同,根本是在于确实与经营脱节了,而与经营脱节,就是体现在两点,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错位,这是应该重新定义的地方:人力资源工作,哪些是人力资源部应该承担的,哪些是非人力资源部承担的。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碎片化导致的脱节,应该系统化的思考人力资源工作。应是贴近经营、体会经营。

     所以能解决问题的不应是HRBP,而是一套系统的贴近经营的管理思路。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我总结提炼出来一套人力价值管理(HVM)的模型:

    

     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按照碎片化的六大模块来划分,应是着眼于企业的经营,打造高绩效的视角,怎样提升经营的效率,怎么样能够把企业战略配合落地,怎么样通过人力资源的各项活动(不管是招聘、培训或是薪酬)能够与运营更紧密的配合,应该进行系统化的重建,系统化的全面思考:

     1.如何吸引人才;’

     2.如何凝聚人才;

     3.如何振奋人。

     既可以让个人努力工作实现价值提升,又能实现公司的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是帮助公司实现吸引人、凝聚人、振奋人,实现公司和个人的发展。

    

    

     系统重建,即意味着我们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工作,通过全局的、长远的、变化的视角看待,我们在做的工作是不是有效果,我们检验有没有让合适的人才进入公司,人才进入公司以后能否实现保值、实现增值、实现发挥,在这一前提下,我提出HVM的管理模型:要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功能重新整合、重新应用,系统化的思考、重新定义人力资源管理,从如何与经营系统的结合来思考。

     重磅推荐:HR如何应对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业务部门完美结合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2016GHR重磅推出HR升级转型必修的三门课《用数据驱动人力效能提升》、《让HR推动经营》、《HRBP的关键方法与华为实践》,历时三年锤炼迭代,已有超1000家企业HR和高管参加学习。报名请点击“阅读原文”,或致电4006962298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