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已经过去的2018,有哪些值得我们警醒和学习?
2019/1/3 21:37:11 正略管理评论

     作者:张良计

     来源: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

     大家新年好!2019年第一篇文章,照例是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 为此我整理了一些在2018年看到的现象,以及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对各位的职业成长有所帮助。

     下面进入正文。

     1. 回归本质

     2018年发生了太多的大起大落。当然,我是指商业上的。

     从比特币到区块链,从共享单车到共享经济,许多在2018年初风头无两的明星企业,到了年末纷纷进入裁员缩编的资本寒冬。

     过去的泡沫太大,牛逼吹得太响,现在都是该交学费的时候。只有撤掉了华丽的外衣,露出脆弱不堪的本来面目,才能沉下心来去寻找问题的症结。

     Winter is coming. 这是好事。

     一方面,许多商业模式站不住脚的企业倒闭了;另一方面,许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依然屹立不倒。这给到我们的启示,是回归商业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基础和源头,它一定是简单纯粹的。商业的本质就是做生意。既然是做生意,那你只要回答好三个问题就够了:

     1. 你靠什么赚钱?

     2. 你的利润从哪里来?

     3. 谁能抢走你的利润?

     如果按这三个问题去审视那些倒闭的企业,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

     它们要么是商业模式站不住脚,要么是被竞争对手无情打垮,要么是连赚钱都谈不上,从创立一直亏到倒闭。

     说到这里,互联网大概是这世上唯一允许一直亏钱的企业存在的行业。虽然我也身处这一行,但非常不理解这一点。

     特别是有些投资人,即使企业一直亏损,他们依然挥舞着钞票本追逐着ABCD轮,信誓旦旦地说前途是光明的,但你看最后跑路的全是这些人。

     也许他们在买企业的未来,相信它终有一天会实现盈利;但也许他们是在等下家,等到玩大了再找老实人接盘。

     另外,今年玩商业情怀的方法也不灵了。无论是手机还是自行车,牛奶还是跑鞋,全都失利。

     情怀这个东西,这几年越来越被滥用。以至于很多人连产品都不过关,以为光卖情怀就能成功。可消费者不是傻子,为你感动跟为你掏钱是两回事。如果违背了经济和市场规律一意孤行,再感人的故事最后都是尴尬收尾。

     以上这些现象,在2018年特别显眼。但如果回归本质去想一想,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甚至许多东西你在大学课本里都能学到。

     这两年我思维上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你追究下去道理都特别简单。

     罗振宇在今年的跨年演讲上说,“还原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其实就是回归本质的能力。用抽象总结的方法,简化和还原真相。学会了这一点,想问题就会特别容易。

     你看即使复杂如相对论,最后写出来也是E=mc2 这个简单的公式。古人说大道至简,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向前看不清的时候,不妨向后看。与其费力寻找新知,不如重新温习常识。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不断地往复循环,我们的祖先早已洞悉一切。

     2. 向中心靠拢

     虽然现在经济下行,裁员风潮不断,但我依然看到有人逆流而上,节节高升。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的共性:

     第一个,是这些人都在企业的核心部门。

     所谓核心部门,就是给公司赚钱的部门,它和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息息相关。

     比如你在一个卖服务的乙方公司,客户都是各种甲方公司,那么核心部门的工作就是去拉客户,只有客户才能带来生意流水,除此之外的工作都叫支持部门。

     当然,拉客户有许多种方法,这里暂且不表,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无论你这个公司是卖方案,卖创意,卖软件还是卖工具,都离不开这个道理。谁能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卖出去了,谁就一定不会被裁。

     再比如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大多数这种公司的商业模式是用内容赚流量,用流量变现成广告费。

     所以你要么文字功底厉害,会写爆款给公司带流量;要么你商业手段高明,懂得如何拉各种各样的广告客户进来。

     这都是根据公司的商业模式,去定位核心部门。

     那么如何去辨别自己公司的核心部门?很容易。平时打听一下你公司的业务类型和利润来源,哪个占比最高,增长最快,哪个就是核心部门。上市公司就更简单了,每年的财务报表就是最好的参考。

     你只有懂得了公司依靠什么生存,才能知道自己如何在这个公司生存。有了这个觉悟和能力,你不可能被裁。

     逆流而上者身上的第二个共性,是拥有“即刻带走”的资源。

     资源很好理解。人脉、客户、名声、团队、专业技术...... 凡是能够进行价值变现和交换的东西,都可以叫资源。

     “即刻带走”解释一下,就是你明天从公司离职,这些资源也会跟着你一起走。

     当你的资源拥有了“即刻带走”的属性,你就永远不用担心被裁。

     比如一些公司的销售精英,自己离职了手上的客户也能一并带走。他去到下一家公司带过去的不仅仅是自己这个人,还有手上价值几百几千万的单子。

     再比如某个重要项目的团队leader,手下十几号人跟了他多年,帮公司取得了许多重大业绩。他如果被裁,下面的人一半以上愿意跟他走,到时候公司就是一夜之间丧失一整个team。

     为什么这种人不会被裁?

     因为公司要裁掉他们所付出的成本是相当巨大的。裁掉这些人,只是节约了付给他们的工资,失去的却可能是公司整个业务的正常运行。

     所以如果不想被裁,先帮公司计算一下裁掉你的得失比。只有当你厉害到让公司觉得裁掉你会得不偿失时,你才不用担心。

     这个时候,除了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还要学会用其他资源来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被裁员成本”。如何去做?我过去的文章里都有,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上这两个共性,总结一下,都叫做“向中心靠拢”。一个是向公司的业务中心靠拢,一个是向资源中心靠拢。

     想要不被裁,就尽量去中心地带,不要呆在边缘。

     3. 开始个人突围

     “建立个人品牌”在过去一年已经成为共识。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个人品牌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然而光建立还不够,当越来越多人开始有意识地打造个人品牌时,竞争也随之加剧,接下来你要学会让自己的个人品牌突围出来。

     建立,只是告诉大家有你这么个人,你在什么行业,擅长做什么,取得过什么成绩;突围,是进一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独特的本领,你比别人厉害在哪里,你能做什么其他人不能做的事情。

     这和市场营销中的竞争策略很像。

     我很早以前写过两篇文章,文章里把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比作一个产品。我们要做的,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公司去“运营”,然后卖出“自己”这个创业产品。

     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后来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要先保证一个专业专精,然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这就是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过程。

     再比如要先找到自己的目标群体,然后针对性地来打造自己的形象标签。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的策略。

     当你用产品化的思维来审视自己,就能借用许多商业上的策略和道理,让自己获得飞速成长。当你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就需要运用更高阶的技巧,来让自己形成突围。

     那么如何去做?最后我说两个小建议,大家不妨试试:

     1.懂得用数据来审视自己

     除了最基础的职业性格测试,你还应该搜集更多和自己有关的“职业成长数据”。

     比如完成过多少个项目,效率如何,收益如何,认识了多少个不同行业的人,分别是什么职位,提升了哪些专业技能等等。

     例如:

     过去半年学会了A,B,C三个技能,平均熟练度70%;结识了甲乙丙丁四个行业中经理级别以上人士20人;完成了3个价值百万级别的重大项目,5个中小型项目...

     按照能力,资源,效率这三个大类来搜集数据,定期检视自己的成长状况。这么做的好处是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从而给未来设定实际可行的成长目标。

     2.懂得做竞品分析

     除了关注自己,你更需要关注你的竞争者们在干嘛。

     你擅长的事情他们是不是也一样擅长?你和他们的差异点体现在哪里?他们做了哪些事情是值得你去学习的?他们有哪些失败的经历你可以从中吸取教训?

     竞争的意义不一定是打败对手,也可以是从对手身上学习。他们踩过的坑你可以不踩,他们忽略的机会你可以去抓。

     保持这种动向关注,肯定有用。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已经过去的2018有点小丧,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些小趋势。在个人成长上,有如下三条:

     1. 回归本质;

     2. 向中心靠拢;

     3. 开始个人突围。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也祝各位在2019年不要灰心丧气,重新高歌猛进。

     -END-

     编辑:Cindy,责编:Agnes W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略管理评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