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59:我们恐惧与焦虑的源头在哪里
2019/6/17 7:56:00 胡鹏飞学心理
送外卖的自行车“嗖”的一声从你面前飚过,你下意识的后退并让出一条道来,恐慌的情绪随之而来,你马上拍拍自己的胸口,说“吓死宝宝了”,并尝试让自己安静下来。其实,拍的位置是错误的,并不是心脏导致了我们的恐惧,而是杏仁核,记住,不是吃的那玩意儿,而是我们人体大脑最底部,属于边缘系统的重要组织部分。

(图片百度自互联网)
下回恐惧时不应该拍心脏,而是拍大脑,哦,对不起,你拍不着。
杏仁核是掌管恐惧的中枢,由于恐惧在进化史上最独特的地位(想一想羊看到狮子不恐惧,人看到蛇不恐惧,兔子看到鹰不恐惧是什么是后果),它成了情绪的大BOSS,构成了我们情绪的源头。但在今天的和平社会,过度的恐惧又给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导致害怕、焦虑、烦躁不安等,严重者可能发生恐慌症、异常恐惧症、强迫性精神官能症等。
1
193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克吕弗和布西在研究致幻剂麦司卡林的功能时,手术切除了一只猕猴的双侧颞叶。接下来猴子的反应让二位研究者忘记了最初的研究目的,因为他们发现手术后猴子的习惯大大改变了,就是对天然恐惧的东西不再害怕。比如对蛇,对陌生人,或者强壮的猴子,他们抓起蛇往嘴里送,对陌生人不再躲闪,面对曾经胖揍过自己并比自己强壮的对手时,居然主动迎上。

(图片百度自互联网)
研究表明,它们并没有失明,对蛇或敌人依然能进行辨别,但最主要的是它们不再害怕,于是,克吕弗和布西用了一个新词来描述他们:“精神失明”,也就是“恐惧缺失”。
我国古代常说的情绪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而现代的情绪分类认为主要有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四种,无论哪种分类法,“恐惧”的情绪一定是排在首位的,因为它直接关乎生死,而其它关乎的只是生活,一个不知道恐惧的物种在社会中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杏仁核的英文名amygdala,即来自于希腊语的“杏仁(?μυγδαλ?)”。只要切除猕猴大脑双侧的杏仁核,不必损毁整个颞叶,就可以重复出克吕弗和布西的“精神失明”症状。
随着更多的研究发现,杏仁核在下至爬行类动物,上至人类的大脑中都同样存在,而且都是行使着“恐惧中心”的功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出现后就再也没有消失过。
2
研究者们发现了美国一名女士,因为患上了一种极其罕见的基因疾病——类脂质蛋白沉积症,她的双侧杏仁核由于病变而萎缩,到她成年时,双侧杏仁核彻底消失,让她在生活中变得无所畏惧。
研究人员发现,剧毒的蛇、蝎子、恐怖电影对她没有任何害怕,包括最可怕的鬼屋,她在鬼屋中反倒因为好奇而把一位路过的“恶魔”给吓坏了。对于一般人表示的恐惧的东西,她的表现只是更为好奇。

她的儿子回忆,她几乎没有看到她妈妈害怕过,她曾经被人用枪和用刀指着、多次接到死亡威胁,但她没有任何的恐惧与焦虑,非常冷静应对。唉,看到这里,我估计很多人都在想,既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干脆咱也切一刀吧,这真是一切解千愁呀。但别高兴得太早,她有过许多命悬一线的可怕经历,差点失去生命,这就与她不懂得害怕和规避危险有直接的原因。
3
在今天的社会,如果让大家选一种最困扰我们的情绪,那非焦虑莫属了。最可怕的是,据统计表明,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都会受到焦虑症的困扰,记住,是焦虑症而不仅仅是焦虑。
焦虑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泛焦虑症,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容易烦躁、易怒、睡眠障碍、易疲劳,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泛焦虑症患者在面对与情绪有关的刺激和普通刺激时,都会表现出杏仁核的过度激活,且杏仁核的激活程度与病症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另一类则与特定的刺激信号有关,包括社交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惧症等。其中与杏仁核“恐惧中心”功能联系最紧密、研究最多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患者在经历或目睹过一些极端痛苦的创伤经历后,产生与该经历相关的恐惧情绪失调。这类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会反复出现恐怖记忆的闪回,回避可能引起相关回忆的场景,并且会非常警觉。主要症状有:再体验、回避和过度反应。
PTSD患者在面对恐惧刺激时,杏仁核表现出过度激活,且激活程度不仅与PTSD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还与PTSD患者的治疗难度正相关。
为了对PTSD患者进行治疗,科学家尝试用不同的科技手段去了解创伤事件受害者的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大脑有两个区域因为心理创伤而缩小了,分别是负责记忆的海马体和负责情绪的杏仁核,以及负责理性和判断的前扣带回。
通过核磁共振对大脑中的血流变化研究发现,当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想到创伤事件的时候,他们大脑的前额叶活跃程度会下降。而负责恐惧情绪的杏仁核活跃程度会明显上升。说明当他们在想到曾经可怕的经历时,大脑不由自主地被情绪脑控制,而理性脑只能旁观。
美国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的神经科学家Kerry Ressler和他的同事发现,那些抗压能力强的人,他们大脑的前扣带回和海马体之间的神经物理连接会更加的牢固,前额叶的活跃程度就会比较高,因此,他们对负面的情绪刺激会有比较理性的反应。

杏仁核甚至与政治立场有关,科林·费尔斯这位奥斯卡影帝曾经做过一个非常严肃的实验,论文《年轻人的政治倾向与大脑结构有关》在顶级生物学术期刊《Cell》的子刊《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他召集到90名平均年龄为23.5岁的年轻志愿者,首先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随后对政治倾向进行打分。发现在自由派志愿者的大脑中,ACC(前扣带皮层)中灰质体积明显增多。而保守派的志愿者,其大脑中杏仁核灰质体积明显更大。也就是说ACC区域越大,越不害怕未知,喜欢挑战,而杏仁核区域越大,越不喜欢挑战,喜欢稳定。
大脑中,杏仁核是直接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域,它与面对恐惧情境时的敏感度有直接的关联,也就是杏仁核体积越大越活跃,对恐惧、焦虑、愤怒等威胁情境的敏感度就会越高。
4
哥伦比亚大学的托特纳姆研究了儿童养育与杏仁核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孩子5岁以前在孤儿院呆得时间越长,他们10岁时,杏仁核的尺寸就越大,情绪调节能力越差,并且也越容易有焦虑的症状。Sullivan团队通过老鼠的实验,更是直接证明了儿时的痛苦经历对后来的行为发展以及大脑功能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边缘系统中,我们常说海马主管记忆,杏仁核主管情绪,但更多的研究表明,海马的记忆更多与事件有关,而杏仁核与情绪的记忆有关,而且这种记忆有时是模糊的,它并不能清晰地记住具体的原因以及结果,但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境,负面情绪将再次被唤醒。比如一个小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被父母关过黑屋并受过伤害,长大之后需要开着灯睡觉,否则紧张焦虑。

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时刻感受到的是成人的威肋、抛弃、耻笑甚至虐待,杏仁核自然会变得更大更活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很可能建立了一个快速的反应通道,就是外部刺激直接激活杏仁核,而不经大脑皮层,这样一来生活中细微的刺激,包括许多中性的刺激都会被理解为恐惧与焦虑。
在常年授课的过程中,与许多朋友都会聊到焦虑或者他们所说的莫名担忧,最后发现的共同点都是后面要么有一个无比严厉的,要么是抚养方式不一致的,当然更严重的是本身还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杏仁核会将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标记为威胁,担忧等内容,从而与大脑其他区域相联系,再发送信号到身体各个部位,使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在别人眼里看来那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无比的害怕与焦虑。
对于真正的危险感受到恐惧,能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可那些在儿童时期有着创伤的孩子,因为其警报机制过于敏感,将很多正常的刺激也当作威胁,甚至有时直接报“假警”,从而引发焦虑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
研究表明,孩子在年幼时期所经历的恐惧、焦虑,表面上与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以后的人生中,大脑结构的差异就会慢慢显示出来,要么不恰当地表达情绪,比如:愤怒、暴力,要么终身受情绪困扰,比如:抑郁,焦虑。儿童时期,给孩子以爱,给杏仁核以安全。

对于成人的焦虑,许多人问该怎么办?如果是到了焦虑症这个程度,建议看医生,药物通常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如果只是焦虑的情绪,除了常见的运动、睡眠之外,最推荐的方法就是冥想了。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学者在NeuroImage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冥想的任务态fMRI研究。他们发现:相比于正常对照,长期冥想者的右侧杏仁核对情绪图片刺激的激活显著降低,右侧杏仁核-VMPFC呈现显著的正生理心理交互,其冥想训练总时间也与杏仁核激活程度相关;短期冥想者也呈现出类似结果。由此,他们认为,冥想训练可以改变自主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欢迎来撩。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