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67:快乐之道,自主控制感
2019/8/12 9:56:43 胡鹏飞学心理

     最近与朋友们聊天,常聊到一个话题——有了钱以后干嘛?有想旅游的,有想去读书的,有想去藏区做义工的--- ---,各种各样,但最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种是说赚了钱回家等着养老的。

     不是大家没有想过这个方向,而是大家最后一致认为,哪怕有钱了,我们依然还是要干点啥的,干点啥,追求的不一定是金钱,是控制感。

     许多开车的朋友都有体验,当你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时候,总是很害怕、焦虑,而一旦坐到驾驶位时,那种焦虑感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在模糊情景中,如果你感觉对事件有所控制时,那种负面的情绪自然就会减少,我喜欢开车,不喜欢坐车,喜欢的应该就是那种自主控制感。

     我们可以钱少一点,房子小一点,但我们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对生活的掌握感,这正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埃伦·兰格教授:第一位获得哈佛终身教职的女性,获得过最具含金量的古根海姆研究学者奖、美国心理协会大众心理学杰出贡献奖,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01

     “自主控制感”实验

     1976年,兰格教授和学生朱迪斯·罗丁(Judith Rodin)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阿登屋养老院(Ardn House)进行合作研究。该养老院里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社会背景等都相近。研究者随机挑选了两层楼,并让住在这两层楼里的老人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其中实验组47人,(8男,39女),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对照组44人(9男,35女),91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岁到90岁。

    

     “责任感提升”组老人得到的信息是,他们被告知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自主控制权。

     比如,可以自己决定房间的布置,也就是希望它像现在这样,还是希望管理人员给你重新布置;可以告诉管理员想做和希望做的事情;养老院给他们每人准备了一棵植物,他们可以选择要或者不要,选择要哪一种自己喜欢的,并需要自己照顾好植物;以及每周有二个晚上是放电影的,如果想看的话,大家需要选择在哪天放电影。

     对“对照组”的老人说,疗养院多么希望使他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趣。

     说明如下:我们希望为你们创造舒服的环境,房间已全力为你们做了安排,我们希望你们在这儿能感到高兴,我们将竭尽全力在各个方面给你们提供帮助,给你们制造一个舒服、幸福的家。

     另外,我们会给你们每人一个礼物,也就是一棵植物,但这些植物护士会每天替你们给植物浇水,照顾好它们。最后就是通知大家,下周四、周五的晚上我们将各放映一场电影,晚点会通知你们什么时间去看。

     如果我是老人,粗略听起来感觉对照组的安排会更舒心,更愉悦,而实验组好像有点小坑人,花了这么多钱,还要我们自己干这干那。

    

     研究一共持续了3周,结果表明:

     1、实验组的老人自我报告更快乐也更有活力。

     2、根据并不知情护士的评估结果也显示,有93%的实验组老人的身体状况都得到了提高;而对照组只有21%的老人身体状况向积极方面变化。

     3、实验组的老人与他人的接触增多,而对照组则改变很少。

     4、实验组中有较多被试出席了电影观摩。

     5、18个月后再去回访这些老人,兰格教授震撼地发现,在这18个月的间隔中,对照组有30%的老人离开了人世,而实验组中去世的老人仅有15%!

     研究表明: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和自主控制力,将会显著改变个人的生活态度,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有时想想,其实就是我们从没有控制与选择,到逐步拥有控制与选择,而最终又失去控制与选择的过程。

     02

     婴幼儿的控制感

     从婴幼儿期开始,我们开始享受控制感带来的愉悦,比如我家小孩进电梯时,她一定要按电梯;我进门时,她一定要拿鞋;家人敲门时,她一定要先开门;吃饭时,菜要自己夹,别人一旦做了,就大哭;刚开始特别难理解,这小屁孩,怎么这么讨厌,大人已经做了不就得了,但现在我更能理解那种控制感对于一个孩子的快乐。

     我家小孩子最头疼的就是早晚刷牙了,这件事情对于她来讲估计是挺害怕的,一般不乐意,但如果问她,今天让奶奶抱着还是妈妈抱或者自己来,这时她往往会做出选择,哭声也就小了。为什么,因为她自己做的选择呀。

    

     大的孩子暑假同妈妈回老家了,但回程的时候,一定要求自己先买高铁回来,不跟大人一起走。今天刚下课,就给孩子打了一个电话,问今天怎么样,孩子挺高兴的,说这种感觉蛮好的。我想这种好,就是自我控制感所带来的积极情绪。

     孩子幼儿期和青春期所谓的问题,其本质就是孩子与抚养者争夺控制权的斗争。大人往往认为孩子不听话,是故意惹自己生气,而孩子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些事情我自己能搞定,你看,多快乐

    

     一个从小被父母控制的孩子,结果可能导致心理上依赖父母,而往往行动上任性、不守规矩、难以自控。而一个从小有控制感的孩子,更愿意守规矩,因为她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03

     成年人的控制感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经常为了工作,为了孩子,为了爱人,感受到焦虑、害怕,实际上是我们缺少对生活控制感的表现

     这种控制感的缺少,一方面是新闻媒体的报道,每天打开网易新闻或者新浪微博时,有时会让人生出一种深深地绝望,感觉外部世界如此不可控制,贸易战、国内政策、AI技术的发展、感觉工作分分钟钟会丢掉似的。

     另一方面控制感的缺少,是商家利用广告制造出来的,因为他们总是给你立了一个特别完美的标准,告诉你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开什么样的车,戴什么样的表,给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教育--- ---,你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如何去实现呢?买我的产品吧。我们在购买商家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中获得些许虚假的控制感。

     上周在崇义上课,一位学员过来跟我咨询,说孩子二岁了,要不要送去早教班,我说干嘛要去呢,她给我的理由是,身边很多人都送去了,怕送迟了孩子以后赶不上--- ---。

     唉!一声长叹。

     控制感,成年人赖以正常生活的必需品,快乐的源泉,而对一个人严厉的惩罚,就是剥夺控制感:送进监狱。

    

     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老布是个例外,图书馆的职位,那只喂养的那只小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快乐与温暖,这种快乐的背后是控制感。反而当他坐了五十年牢最后离开监狱走入社会时,我们从眼神中读到的那种孤独、惶恐、迷茫、不安……,恰恰告诉我们的是他对正常的社会失去了控制感,最后在写下“老布到此一游”后,选择了自己的离开,因为他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

     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长大的男人,我常在想,什么是孝顺?也许按照老人自己的意愿,让他们拥有个人的力量和控制感,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了,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着他们的心情,更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渔民在海边晒太阳,一位绅士走过来对他说:“天气这么好为什么不去捕鱼呢?”渔夫说:“先生,捕鱼干什么呢?”“捕鱼你就能挣很多钱啊?”渔夫说:“挣钱又为了做什么呢?”“挣钱你就可以买一艘更大的船。”“先生,买大船又做什么呢?”“这样你就可以打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那又能怎么样呢?”“这样你就可以像我这样,在海边晒太阳。”渔夫说:“先生,我现在正在这样做呢。”

     刚开始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挺羡慕这渔民的回答,感觉也有道理,但隐隐感觉又有点不对,可自己也说不出来,今天我终于懂了,渔民与商人今天都是在这里晒太阳,可关键是明天商人可能就去别处晒太阳了,后天可能就是去滑雪了,而渔夫依然只能在这里晒太阳,因为他没有选择的能力

     人到中年,依然在深圳这个城市努力着,拼博中,于自己于家庭,我想追求的应该就是一种对生活行为的控制与选择程度吧。

     【胡鹏飞情绪心理原创小文——往期文章】

     情绪心理66:最好的爱,让需求得以满足

     情绪心理65:你所谓的完美,不过是害怕失败而已

     情绪心理64:成长型思维,别给自己设限

     情绪心理63:感恩之心,幸福之源

     情绪心理62:书写疗愈,做自己的心灵导师

     情绪心理61:人生最难迈的坎--习得性无助

     情绪心理60:你伤害了我,不能一道歉就过

     情绪心理59:我们恐惧与焦虑的源头在哪里

     情绪心理58:理智与情感,那永不停息的战争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