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77:群体心理,团结与自我牺牲
2019/10/28 7:45:00 胡鹏飞学心理
人,一定要多读书,但更要读好书。
有的书你三分钟可以翻完,按时下最流行的说法叫量子波动速读,当然你啥也没留下;有的书需要一遍遍精读,让你真正认识自己也理解他人。比如以下这则新闻:“10月13日下午,香港警员在观塘地铁站处理完案件后,在返回的路上,遭暴徒用利器割颈,伤及颈动脉,伤口长达3至4厘米,疑犯系19岁学生。”
《狂热分子》就是这样的好书,让我们理解在群体运动中,学生的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作为一个群体运动的参与者会甘愿牺牲自己?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但对于群众运动来说,这不是例外,而是本质,群众运动孜孜以求的就是培养和巩固团结与自我牺牲的精神。
而动员或塑造一批沉重的“失意者”是群众运动的主要策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集体行动和自我牺牲的倾向。无论团结还是自我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为了成为紧密团结的团体中的一分子,个人就得抛弃许多东西。
在群体运动中,组织者们又有哪些促进追随者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呢?
01
个人同化到集体
让一个人产生自我牺牲精神,必须撕去他的自我同一性和特殊性,要把他完全同化到集体之中。被完全同化到集体里去的个人不会把自己或别人视为人类,他没有自己的价值、目的与命运可言;只要集体存在一天,他就没有死亡可言。
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但再健康的人也有寿命终结的一天,而集体的事业则不同,他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千年,在那虚无的时光中,能让个体的价值实现永恒。
因此,要把一个个体完全同化到集体,对个人特殊性的抹杀必须彻底。他的欢乐与哀愁、骄傲与自信都必须源自团队的机运与权能,而不是源于他个人的前途和能力。更不能容许他有孤立感,必须让他们有归属感。
这是因为当个体碰到苦难和死亡的威胁时,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让他逃离。强大的力量必须来源于某个伟大的、光荣的、不可摧毁的集体。通过这种认同,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
这也让我们理解,犹太人在欧洲时为什么那么怂,因为他们只是一个个弱小的个体,自身的力量非常弱小,根本不足以反抗强大的纳粹。而当犹太建立以色列这个国家之后,在与巴勒斯坦的斗争以及几次中东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强大到恐怖的力量。
一个个体对抗强敌,宛如飘浮在空中的一抹微尘;而当自己隶属于一个永远的民族,而这民族背后还有一个古老得难以记忆的过去,而又有无比耀眼夺目的未来时,每个人都将爆发了自己的小宇宙。
02
利用戏剧元素
若是作为仪式、典礼、戏剧表演或游戏的一部分,捐躯或是杀人都不难,所以,为了让人面对死亡时而不皱眉头,就有必要加入一些戏剧元素。
在我们的小我看来,天上地下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为之效死的。只有当我们自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时,死亡才会失去其恐怖性和终极性,而成为一种模拟行为和戏剧姿态。
所以一个能干的领袖,就是要为追随者制造一种幻想,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某种肃穆或轻松的表演,以致忘了生死问题的严重性。
希特勒就是给800万德国人穿上了戏服,让他们演出一台雄伟、壮烈、血腥的歌剧。
丘吉尔同样给伦敦人穿上了戏服,扮演英雄的角色,大地是舞台,炮声是音乐,而观众则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所有英国人。
戏剧元素在军队中尤为明显。军徽、制服、旗帜、阅兵,以及繁缛的仪式礼节,目的都是为了让士兵忘了他的血肉之躯,以及把生死问题的绝大部分真实性掩盖起来。
今年国庆节,当共和国勋章授予仪式,国庆大阅兵开始时,无论是参与者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我都热血沸腾,感受那份荣耀与自豪。
03
贬低现在
讴歌“过去”可以作为贬低“现在”的一种方法,他们热烈强调一个遥远而光荣的“过去”,比如宗教运动会上溯到上帝开天辟地之日;社会革命运动会缅怀一个人人都自由、平等、独立的黄金时代。
对“过去”的念念不忘,不只是为了彰显运动的合法性和旧秩序的不合法性,也是为了强调“现在”只是“过去”与“未来”的过场。
“忠实信徒”会把自己视为某种向前和向后无限延展的东西的一部分,也就是某种永恒东西的一部分。这样,他们才不会眷恋现在、眷恋生命,才能自我牺牲。
比隐约贬抑“现在”更为有力的,是把一个光荣“未来”的图像给鲜明地描绘出来,这是提升信徒胆量和促进自我遗忘最有力的推手。没有对未来的希望,自我牺牲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就不可能养成。
无论是对过去的抬高,还是对未来不切实际目标的描述,都是为了贬低“现在”。
霍弗指出,群众运动贬低“现在”的态度迎合了失意者的心理倾向。
失意者们在贬低“现在”之后,会得到巨大的快乐,因为把一切痛骂得一文不值以后,失意者的失败感和孤立感会获得缓和。
而鼓吹那些不切实际和不可能的任务,也恰恰迎合失意者们的胃口,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因为那是掩饰自己无能最好的手段。如果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得自己承担;而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则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难度。
04
未得的东西
我们会愿意为想得到的东西而死,多于为已拥有的东西而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多巴胺的分泌,我们原来以为多巴胺负责的是快乐,其实不是,它负责的是欲望。想买一个车时的欲望与买到车之后的快乐,很显然,前者更强大。这也是许多喜欢购物的伙伴们体验到快乐巅峰时是在刷卡。
渴望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对于群众运动领导者,梦想、愿景和奢望才是最有力的武器和最实质的工具。“未有的东西”总比“已有的东西”更有吸引力。
真正引领人们去奋斗甚至去牺牲的不是绝望,恰恰是希望。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屠杀,正是因为他首先抽干了对手的希望。而以色列建国之后的犹太人的勇敢和赴死精神恰恰是出于他们狂热地希望去复兴一片古老的土地与一个古老的民族。
05
教义
自我牺牲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因为自我牺牲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它不可能是经过探索和深思的结果。所以,所有群众运动都是在信徒和真实世界之间拉上一道帷幕。
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在于它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
所有“忠实信徒”都具有“闭眼掩耳”的能力,他们不会因为危险却步,不会因为障碍重重而气馁,不会因为有反面证据而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否定有危险、障碍和反面证据的存在。他们自信奉行的是绝对正确的教义。就像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所说,信仰的力量不表现在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
所以一种教义不是复杂晦涩的话,就必须是含糊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复杂晦涩也不是含糊不清的话,就必须是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要把它弄得让人必须到天堂或遥远的未来才能判定其真伪。
06
狂热
狂热者永远会觉得自己不完整和不安全,他无法从自身——也就是他排斥的“自我”那里获得自信,而只能从他凑巧碰上和热情依附的神圣组织得到。
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信奉的主义并不可靠。但他却不难突然从一件神圣伟业转投另一件神圣伟业的怀抱。
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76:不可思议的团队催化剂:恨
情绪心理75:男人,活着为了什么
情绪心理74:人格测试:A型让你成功,B型让你长寿
情绪心理73:年轻人,你凭什么获得别人的帮助?
情绪心理72:羞耻感--人类最负面的情感
情绪心理71:别让理所当然阻碍了幸福
情绪心理70:决定我们一生的两个圈
情绪心理69:有一种幸福的能力,叫乐商
情绪心理68:为什么愤怒时喜欢大吼大叫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