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80:职业倦怠,不想上班是一种病
2019/11/25 7:40:00 胡鹏飞学心理
感觉身体被掏空,情感已枯竭---
什么活都不想干,什么人也不想理---
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痛快---
只想这么瘫着,漫无目的的颓废---
其实并不是不想活,只是不想上班---
这些年一直在银行业做培训,无论是前台的柜员,营运主管,客户经理,还是支行行长,部室经理,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他们并不是没有工作能力,只是丧失了工作动力。他们并不是懒,只是心理有了疾病,那叫职业倦怠。
![](/asp/image.asp?m=0&w=gh_98e33cdfa065&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dTgKRJeD7tjIbvr4w5VWWoBUHl7PLF4I2z1SBEYd2icc21unEeFPaVvNic1CdwdZcbcDoferzbPFZeOvmrkn5fhg/640?wx_fmt=jpeg)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正式将“职业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正式承认它是一种慢性病。描述为:未能被成功处理的、来自工作场所的长期压力。
伙伴们,权威解释来了,不想上班真的是一种病!
01
什么是职业倦怠?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研究发现,许多社会服务性职位需要较多的情绪性工作,面对较多人际压力源,长年精力耗损,使得工作热诚容易消退,进而产生对人漠不关心以及对工作持负面态度。比如护士、教师、银行柜员等。
1974年,其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m-out)这个词语。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
![](/asp/image.asp?m=0&w=gh_98e33cdfa065&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dTgKRJeD7tjIbvr4w5VWWoBUHl7PLF4IicWQDvWoNn6tk2Bcl8TjnrCL385dlhAAPZXSlUibRtRwyWJoKcctGcKw/640?wx_fmt=jpeg)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勒诗(Maslach,C.1982)把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特征是身体的损耗和持续疲劳、无助感和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工作和生命的消极态度。并提出了倦怠的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成就感低落。
——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对工作完全提不起劲,只要一想到要去上班,就极其沮丧,哪怕周末的休整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我们常说的身体被掏空了,指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疲惫不仅是身累,更是心累。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去人格化 (depersonlization)
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也就是看谁都不顺眼,无论是老板、同事、客户,也不想去帮助他们,只想快速逃离当下这个环境。
——成就感低落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也就是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干出来的活又没有价值,“我不行,我没用”。
今天的社会,谁都逃不过职业倦怠。
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数据是 - 53%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 - 7成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13%的人重度职业倦怠。
02
职业倦怠与组织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琪(Maslach)和加拿大组织心理学家米歇尔·P·莱特(Michael P. Leiter)共同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认为“职业倦怠”感的产生,与六个方面的“不匹配”有着密切关联:
![](/asp/image.asp?m=0&w=gh_98e33cdfa065&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dTgKRJeD7tjIbvr4w5VWWoBUHl7PLF4IkWhTKE9eJJDibuiaCAIyyUUWjSDNlLkDiav1HYXicCYqMicuJ9S5IeMmyTA/640?wx_fmt=jpeg)
1、工作负荷:如工作量过大。
2、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3、报酬:工作带来的经济报酬和其它生活报酬。
4、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5、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6、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也就是说当工作量超负荷,对工作本身失去控制感,没有得到合适的报酬,没能与同事建立正面的联系,工作绩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以及对公司价值观不认可时,员工便会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03
个人改变
1、管理身体
心累的前提是身累,坚持每周三至四次的有氧运动,每天固定7-8小时的睡眠,合理的饮食,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心理。
这是最简单,但却是最有效的改变“职业倦怠”的方法。
2、提升自我效能
设定新的职业目标,从小处着手,利用WOOP工具,让成功的体验避免习得性无助,增强自我效能与控制感。
![](/asp/image.asp?m=0&w=gh_98e33cdfa065&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dTgKRJeD7tjIbvr4w5VWWoBUHl7PLF4IUaRq5nh3ialYpx5hTQtts1gSftjtb5rAV0nTlwENfPXn0KDVtChJWkw/640?wx_fmt=jpeg)
3、积极情绪
接纳、管理、意义,接受并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并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
4、成长型思维
别给自己设限,这个世界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挑战的、有趣的事情。
5、提高自尊
别总是与他人比较,也别总是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和鼓励,学会逆境中前行和自我驱动。
6、自我奖励
对自己不要太狠了,当完成了一个小的目标后,记得给自己一个奖励。这个奖励可以是去吃顿好吃的,也可以是外出旅游,反正只要开心就行。
7、感恩之情
学会欣赏、珍惜、感激,会发现这个社会充满了许多值得我们去爱的人与事,体验那种拥有之后的满足。
8、培养兴趣
在工作以外追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体验那种自由的感觉。
9、换份工作
如果上面这些都失败了,可以考虑换份工作或是换一种生活方式。但要确保你的财务状态良好,具备新岗位的技能,同时做好承担更大压力的心理准备。
下面是福利,测测你的职业倦怠。
请您认真阅读下列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填写下列数字。
1 代表从未如此 2 代表很少如此 3 代表说不清楚
4 代表有时如此 5 代表总是如此
1.对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
2.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
3.我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 )
4.我觉得我过度努力工作( )
5.面对工作时,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
6.工作时感到心灰意冷( )
7.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
8.想暂时休息一阵子或另调其他职务( )
9.认为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
10.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
11.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
12.我可以从工作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
13.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
14.我在工作时精力充沛( )
15.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 )
16.我能冷静地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
17.从事这份工作后,我觉得对人变得更冷淡了( )
18.对某些同事发生的事情我并不关心( )
19.同事将他们的遭遇的问题归咎于我( )
20.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失去耐性( )
21.面对众人时,我压力很大( )
22.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上班( )
计分方法:
这个测试包括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方面:情绪衰竭(1-8)、低个人成就(9-16)、人格解体(17-22)。其中,9-16题为反向题,需要反向计分,即选5时计1分,选4时计2分,选3时计3分,选2时计4分,选1时计5分。其余题目正常计分。
将所有题目得分相加除以22得到平均分,即代表自己职业倦怠问题的严重程度。1分代表没有职业倦怠,5分代表职业倦怠问题很严重。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的程度越重。
说明:
前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中间八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5、4、3、2、1,分数总和除以8是最后得分。
后六题,按a、b、c、d、e五档分值依次为1、2、3、4、5,分数总和除以6是最后得分。
按照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三项得分,其中一项得分2.5即视为中度职业倦怠。
【胡鹏飞情绪心理——原创文章】
情绪心理79:幸福,有标准的样子吗?
情绪心理78:打鸡血没用,升级你的行动工具吧
情绪心理77:群体心理,团结与自我牺牲
情绪心理76:不可思议的团队催化剂:恨
情绪心理75:男人,活着为了什么
情绪心理74:人格测试:A型让你成功,B型让你长寿
情绪心理73:年轻人,你凭什么获得别人的帮助?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asp/image.asp?m=0&w=gh_98e33cdfa065&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dTgKRJeD7tjIbvr4w5VWWoBUHl7PLF4ITz1DM0m9hdrJLECzxv6ic8qmtI5bkEe39sCTnjruJvLEorJIiaUtkB9Q/640?wx_fmt=jpeg)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