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93:创伤后应激障碍,肺炎后的“心理之伤”
2020/2/24 8:03:00 胡鹏飞学心理

     中国,湖北,武汉,一场新型肺炎,一场公共卫生的灾难,数千人直接失去了生命,而上千万人经受了封城、交通阻断、隔离、相互指责......这些带来了巨大的悲伤、愤怒、恐惧、焦虑。这不是一种简单的负面情绪,而是一种疾病,叫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目前中国的心理学家做出了非常多非常好的研究,比如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2019年获得了“第12届IBRO-Kemali国际奖”,但也不得不承认,心理学的理论绝大多数是由西方主导的,PTSD也如此。

     1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家发现士兵在经历战争的极端压力后,许多士兵在战后会不断闪回战场的片段:纷飞的残肢、流血的面孔、巨大的爆炸声,虽然表面是个常人,但内心却不断地陷入这些惨烈的场景,焦虑、愤怒,抑郁,并伴随攻击行为的出现,很多人甚至选择酗酒、毒品等方式来麻醉自己,他们一直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心理学家把这种症状归为PTSD,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讲述的正是这样的一群人。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2

     创伤性事件

     是指让人感到巨大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感的事件--比如战争、地震、火灾、洪水、车祸、海难、被强暴、受酷刑、被抢劫、虐待等。

     美国911事件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灾难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9年的新型肺炎,是中国最具标志性的事件。

    

     Meredith Mealer, Ph.D.在研究中表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在护士当中普遍存在,尤其是ICU工作的护士,这一比例几乎和退伍军人的PTSD比例相当。研究表明:在已知的护士群体中,有14%的护士患有PTSD的相关症状。相比于在普通科室工作的护士,在ICU工作的护士这一比例高达24%。这意味着,在ICU工作的护士与在中东战场中战斗的战士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相同。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三类人的调查:地震中的幸存者,地震后奔赴重灾区的志愿者和救援人员,非重灾区的受灾人群(成都市区),发现各个人群中患有PTSD的比例为13%-24%。

     这次新冠肺炎,患者,患者家属、密切接触者以及医务人员的PTSD比例应该不低,疫情过后,需要广大心理工作者给予关注与支持。

     3

     PTSD的三大核心表现

     1

     ---强迫回忆---

     就算危险已经过去,但受创者无论是在清醒或是睡眠时,创伤性记忆会强行进入脑海,以闪回或噩梦的形式重现当时的事件场景,使受创者不断地重复体验当初的情绪和感觉,甚至连强烈程度也与当时一样。

    

     这是一种不受自我控制的、反复出现创伤画面的一种现象。记忆就像电影的画面一样,在受创者的眼前不停地放映,虽然事情过去几个月甚至几年了,但对于受创者来说,却好像一直就在今天。

     醒时在眼前放映,睡着时在梦里出现,并让你从梦中惊醒过来,受创者完全没有能力专注于正常的生活,他们的世界只剩下创伤的记忆,并且不停地重复。他们想忘掉过去的伤痛开始新的生活,而过去却像那永远散不去的幽灵,一步一步紧逼,让人抓狂、崩溃。

     2

     ---高度警觉---

     当个体处于危险情境之中,交感神经系统会被“启动”,让人快速进行战斗、逃跑等活动。这时候脑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皮肤湿润、消化系统减慢,免疫系统被抑制等。

     处在危险中,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当外界的危险并不存在(比如实际危险已经过去),但受创者身体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并把“安全情境”也解读为“危险情境”。

    

     在这种高度警觉的状态下,受创者非常容易因为一点小小的刺激就受到惊吓,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比焦虑、容易被激怒并引发攻击行为,并且伴随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这种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更会严重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这就好比一张时刻拉满了的弓,要么拉断,要么失去弹性。

     3

     ---回避反应---

     受创者一方面会努力回避一切跟创伤有关的人、物以及相关的情景,更避免针对经历过的创伤的谈话、回忆、询问,甚至出现完全的“遗忘”。但这种遗忘,按精神分析的观点来说并不是真的忘记,只是被压抑了。

     另一方面,因为严重的创伤,让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以致于让他们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与人还是组织重新建立连接都是巨大的困难,他们干脆把自我隔离起来,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以求那虚假的安全。

     他们看起来那么地孤独、无助,甚至麻木,他们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友谊,失去了亲人,最重要的是失去了对事情、对社会,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控制感,这种无助,会让他们远离人群,甚至导致自杀。

     创伤后的患者,许多人选择酒精或毒品来麻醉自己,从而实现自己与社会的分离。

     4

     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简称VT,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 ,最初是指专业心理治疗者,因长期接触患者,受到了咨访关系的互动影响,而出现了类似病症的现象,即治疗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创伤。

     在后期,也可以延伸至普通人出于体验到大量负面情境导致的心理创伤。在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这些异常现象,通常都是出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情,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甚至精神崩溃。

    

     互联网时代,资讯高度发达,尤其是新型肺炎时期,全国上下总动员,从电视、微博、微信、快手、抖音以及村里的大广播,播放的全是疫情,是需要救助的对象,得知这些讯息,因为同理心,也会让旁观者有创伤的感觉。

     许多人因为过度关注信息,结果自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焦虑、难过、抑郁,影响到正常工作与生活,这就叫替代性创伤。目前,这种创伤对于全国人民来讲,应该是大多数。

     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对于PTSD患者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两个方面,即药物与心理治疗,目前普遍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更佳。

     1、药物治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目前批准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用于PDST的治疗,其他的一些抗抑郁药物也有用于一线临床治疗之中,具体需要听从医生。

     2、心理治疗:目前普遍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治疗有认知加工治疗(Cognitive Processing Therapy,简称CPT),还有延长暴露治疗(Prolonged Exposure),眼动脱敏再加工治疗(Eye Movement Desensitisation and Reprocessing,简称EMDR)等。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支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理解、信任和真诚关怀,对治疗作用巨大。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文章】

     情绪心理92:认知失调,谣言背后的心理原因

     情绪心理91:隔离期间的心理问题与自我防护

     情绪心理90:肺炎时期,众生的道德水平“画像”

     情绪心理89:避免过度应激,肺炎时期的自我防护

     情绪心理88:最糟糕的关系,病态共生

     情绪心理87:打扫卫生,有你想不到的收获

     情绪心理86:这么容易生气,原来都是穷闹的

     情绪心理85:冬季,这是一个又胖又丧的季节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