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94:活着,为什么也是一种痛苦
2020/3/2 8:00:00 胡鹏飞学心理
“在封城前,我本来有机会接父母走的,但因为相信政府,鼓励父母家人留在武汉,双亲发烧一周了,医院的门都没进得了,他们如果有什么不测,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
“因为肺炎,父母离开了,我想这一辈子我再也走不出悲伤---- ---”
“为什么离开的不是我,而是弟弟,是我把肺炎给他们一家带来的--- ---”
“殡仪馆的车子离开,女孩追着喊,妈妈,妈妈--- ---”
“休息间护士得知自己的母亲过世,向家乡三鞠躬,泪流满面--- ---”
读到这些文字或视频,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因为同理心,让我们难过,悲伤,可对于当事人来说,除了悲痛,接下来很长的时间里还有内疚与负罪会伴随他们,有人甚至会是一生。
此次肺炎疫情,那些已逝者的家属,或者医务人员,或社工人员等,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是生理的,而是心理上的。对于他们中的有些人来说,活着,并不是一件快乐幸福的事情,他们会被自责、内疚一直折磨,这叫“幸存者内疚“。
1
什么是幸存者内疚
从一次灾难中活下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感受到的是欣喜,生命又重生了,可对于少数人来说,幸存却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尤其是那些在灾难中失去亲朋好友的人,他们为自己的幸存而愧疚。
幸存者内疚:是指一个从创伤的事件中幸存下来的自己是有过错的,并且为自己的幸存而感到自责和内疚,甚至宁愿自己也遭遇不幸。
“幸存者愧疚或幸存者综合症(Survivor's Guilt)”,最早由精神分析师William Niederland在六十年代所提出来,在对纳粹集中营幸存下来的人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发现许多的幸存者有着强烈的愧疚以及未解决的哀伤。
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学教授,创伤成长领域专家StephenJoseph在针对1987年英国“自由企业先驱号”沉船事故(459人里共有193人死亡)的研究中发现,60%的幸存者都会感到内疚这种情绪。
他认为,内疚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原因:
a.因为别人死了,而自己活着;
b.因为自己没能做到某些事情,比如救人;
c.因为曾经做过某些事情,比如在这次疫情中,有的孩子让父母留在武汉。

经历创伤性或灾难性事件(比如这次肺炎)结束后,幸存下来的人有很大可能会经历一种“自己不值得”、“自己不应该”的内疚感,并伴随持续的悲伤,甚至会产生一种 “我活着不配”、“我怎么没有死呢”的想法,从而产生自杀的行为。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共情能力,它植根于人性的深处,除非你是变态。然而过度的共情有时又反过来伤害自己。
在本次肺炎疫情中,幸存者内疚在那些失去父母的子女身上会更为常见,自己还活着,而父母却没了,这对他们是一种巨大的打击,他们会因为自己没能保护父母遭受厄运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我还没做什么,而你走了”,类似的这种经历会给他们留下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
有一则新闻,湖北电影制片厂某导演的一家四口都因为染病而过世,独子在英国幸免。对于孩子来说,没在武汉应该是一种幸运,但这种幸运带来的可能更多是自责与愧疚,比如责备自己没有回国,责备自己没有能力让父母住院。这种内疚的情绪将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伴随,并对生理与行为形成影响。
除了亲人,其它旁观者也会,比如武汉的志愿者们,虽然他们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出了足够的勇敢与赤诚的善意,但他们目击的那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故事,也会导致他们产生愧疚,甚至抑郁的情绪。
2
因为什么而内疚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情绪是恐惧,幸存者内疚的核心情绪是内疚。
心理学家霍金斯,做过一个关于各类情感能量等级的分析,在负面情绪中,羞愧排在最低位,其次是内疚。它包括了懊悔,自责,受虐等所有受害者的心理,会导致身心的疾病,以及带来意外事故和自杀行为。它的负能量超过了恐惧与愤怒,因为恐惧可以让我们寻找安全,愤怒可以让我们寻找改变,从时间的维度来说,它们更多处于现在或未来。而内疚让我们无能为力,因为它处于过去,我们没有办法让时光倒流,补偿我们的过失,那种无力让人悲伤,让人心碎,甚至抑郁。

幸存者的内疚,通常有五种类型(Whitbourne, 2012; Bryan, 2014)(备注:该信息来源于KY主创们的文章)。
01
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内疚
例如,在此次肺炎中,有人年底带着一家老小从外地回武汉老家过年,最终家人感染肺炎,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会一万次责备自己,为什么在明知有疫情的情况下还要回,为什么要把家人往火坑里送,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
对于内疚者来说,他并不是以行为来评价自己,而是以结果来评价,无论当初的理由多么的充分,只要结果出了问题,他认为都是自己行为的过错。
02
为自己没有做,但是曾经想要做的事情而感到内疚
一位微博网友记录,23号封城的当晚,从发布消息到最终实施有10个小时,他想过带着全家逃离武汉,但想到政府的承诺,再说一家人还没有发病,最终留了下来,如今父母一人在家,一人在医院,他说,如果父母万一有不幸,他唯有一死才能解脱。
不走,完全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人会过度的责备,因为没有人预料到后面如此的严重,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内疚却可能是一生。
还有的人因为自己没有带口罩导致家人的感染,他会一万次的质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不带上口罩。
03
为一些认为自己“做过”的事而感到内疚
扭曲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知,强行将灾难与自己联系起来,比如一个母亲外出拦车时,孩子被楼上的砖头砸中,母亲强行把自己的外出与砖头掉下形成因果联系。
04
认为在帮助他人上,自己做得不够
在肺炎传染力这么强的情况下,武汉有那么多的志愿者活跃在第一线,他们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褒奖与敬意,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闪耀。但许多志愿者依然会有强烈的内疚感,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我要再努力一下,也许那个人就获得多一丝生存的机会”。
幸存者内疚,这种情绪往往都落在了好人身上,他们对自己的道德与能力有着太高的要求,而最后又转为对内的攻击,伤害自己。
05
内疚于自己获得了别人没有获得的机会,或者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一对夫妻同时发病,妻子因为病重最先得到治疗而治愈,而丈夫随后病重过世。对于妻子来说,得到治疗成为了获益者,但这种获益却成为了她心理永远的负担,她会错误的把自己的受益与丈夫的过世相联系并因此而内疚甚至自责。而本质上,他们没有任何的关联。
当人们陷入内疚后,往往会有以下行为表现(Maguen,2016):
1、自责
2、回避和退缩
3、自我惩罚的行为
这是一种错误的补偿行为,幸存者认为只有自己过得痛苦,才能弥补过去行为的“错误”,他们认为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不幸者的基础上,自己不应该享受快乐与幸福,因此,他们过多的沉浸在悲伤、痛苦中,甚至还会导致自残、自杀等行为的出现。
3
对幸存者内疚的干预
01
清晰边界
如果问什么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我想应该是边界意识。懂得划清自己与他人的边界,是我们一切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的起点。
特别容易愤怒与生气的人,我们说没有边界,因为他把一切的不幸都归因于他人的不作为。而幸存内疚者则恰恰相反,他认为自己应该也有能力负起一切的责任,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事情都作内归因的思维恰恰是一切内疚与自责的源头。

心理工作者协助他们理清事物的边界,划清自己的责任,我们是人不是神,人的责任由自己承担,而神的责任应该交给上帝。理清责任并不是无情,没有同理心,恰恰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02
仪式与抵销
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对于幸存者内疚来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一些行为、仪式来抵消自己良心(超我)的不安和惩罚,以便把自己从过度的自责与内疚中解脱出来。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只有芸知道》,主人公隋东风带着爱人的骨灰一起看鲸鱼,既是告慰爱人灵魂也是抚慰自己内心愧疚的仪式。
肺炎期间,因为遗体具有传染性,许多的亲人只是远远地望了一眼,有的甚至连望一眼都没来得及,他们需要一场仪式来跟自己的亲人告别。这种仪式能告慰远方的亲人,也能减轻内心的愧疚、不安与焦虑。
03
接纳与承诺
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它对PTSD、抑郁症等的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
它不是让人没有痛苦,而是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写完这篇文章正是下午,阳光洒在身上,无比地温暖,希望疫情过去之后,无论是幸存者、志愿者、武汉的企事业单位职员、普通百姓、还是我们这些千里之外的自我隔离者,都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放下心灵的枷锁,沐浴着春的阳光,迎来夏的灿烂。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