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95:无叛逆,不独立
2020/3/9 7:48:00 胡鹏飞学心理

     我们常说的成熟,就是与父母的分离,马勒把这个阶段分为了四个亚阶段,分别是分化与躯体意向、实践、和解、恒定。

     01

     分化与躯体意向

     6-10月,带过孩子的母亲都有这样的经验,半岁左右,孩子开始变得“不好带”,不像半岁之前那样静静的躺在你怀里,孩子开始变得不听话,他开始尝试挣脱母亲的怀抱,要看世界、看周围其他的人,开始向周围的环境探索,与环境产生联系。

     这个时期孩子的挣扎实际是想取得一个更好的体位来看清楚母亲的脸。好母亲应该用很好的角度让孩子看清楚自己的脸,孩子从母亲的脸色上开始找到自己的形象,“镜像反应”就出现了。如果母亲是忧郁的、痛苦的,压抑的、婚姻关系不好的,母亲没有生命力的时候,孩子就会给自己的内心留下很多阴影。

    

     这时候母亲的脸色反应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一个开心的、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母亲或者相反状态的母亲,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再往下分化时,这个时候婴儿除了探索母亲的脸外,又开始探索母亲更多的地方,他会在母亲的身上爬上爬下,抓头发、鼻子、眼睛、耳朵,甚至把母亲的头发放自己的嘴里等,这个时候实际是在探索母亲和自己的差异和差别,是个体化的开始,在孩子的认知和知觉的发育过程中第一次觉察到了我和母亲不同,逐渐让他的心理产生独立和分化的过程。

     马勒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遇到陌生人的时候是焦虑的,也是退行的,她特别想退行到共生期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孵化阶段孩子就是这样探索的,区别出母亲和陌生人的不同,这个过程如果我们不能给予孩子足够退行的支持的话,她就会在个体化分离孵化期产生创伤。

     02

     实践期

     10-16个月,孩子开始说话与走路,马勒把它叫实践期。

     这个时期的孩童愈来愈会冒险地离开母亲,并且非常沉浸在自己的活动里,似乎会忘却了母亲的存在。会有周期性回复到母亲身上以求情绪的“再充电”,一种身体或情绪上的接触。反复的感情充电,让这个孩子一步步的远离母亲、一步一步的独立、一步一步的分离个体。

     实践阶段大概在一岁半左右达到极点,而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可以自己行走。这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过度自恋。自恋达到顶峰时,但却更容易泄气,当这个时候自大的、全能的、无所不能的自恋需要,是及时需要母亲来证实的,证实他对这个世界产生的情感。

    

     一个好母亲这个时候要充分的满足这个孩子无所不能的自恋需要,要进行及时的、精确的、共情性的证实。如果这个母亲共情能力不够,她共出的情感是不精确的、迟到的,不能证实孩子内心的自恋的情感与需要,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出现心理障碍。长大就会产生病理性的自恋或产生极度的自卑。

     这个时期孩子常见的有两个游戏,“躲猫猫”与“你追我”。

     “躲猫猫”,孩子藏起来,让母亲找,更多的是孩子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当自己的眼睛被自己的手捂起来的时候,看不到母亲了,就意味着母亲消失了,他捂起来的时间越长,他内心的焦虑越严重。他突然把手松开,看到母亲,累积的能量突然释放,他喜悦、惊奇、甚至伴随着尖叫。

     “你来抓我呀”孩子在开始跑的时候,他挣脱母亲的拉扯跑出来,说“来你抓我呀!”,他想逃离母亲,引起母亲的注意。突然跑掉,妈妈会跟在后面,把他抓住抱起来。再放下,孩子又会跑、母亲再次抓住他,这个时候孩子是快乐的、兴奋的,是愉快的,因为他在逃离母亲然后又被抓住后,他会体验到可以操作母亲这种控制感和自尊感。我们会看到很多神经症患者他们在长大后没有这种自尊感和操纵感。

     一个好的母亲既要能够容忍孩子进一步的脱离,又能站在那里等待孩子充电,还能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探索外界的世界,在需要时又给予及时的帮助。母亲本身是稳定的,不焦虑的、脸上堆着慈祥的、欣赏的表情。在这种情境里,孩子会更加有能力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体验到那种强烈的控制自信感。

     03

     和解期

     16-24个月的时候,叫和解期。马勒发现,这个时期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和需要增加了。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运动功能的发展,发现自己可以独立探索世界,但同时又发现,如果没有母亲的帮助,自己许多事都无法完成。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越来越多的遇到挫折,这是在他们实践期从来没有过的一种感觉,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愈来愈无助,自我的渺小与孤独。强烈地需要得到母亲的支持与肯定。表现得既调皮又不停地寻找母亲的帮助,这个时候往往会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烦恼,对母亲的要求和挑战更大,对母亲的情绪的稳定性和包容性的需要更强烈。

    

     马勒描述了这样的孩子,20个月大的男孩,不断的干扰母亲,打断母亲。不断的在母亲读书、洗衣、工作的时候打断她,他会不顾一切的在母亲工作的时候爬到母亲的胸前引起母亲的注意,温柔的依靠在母亲的怀里。如果母亲主动的抱他,他会把母亲推开,从母亲的怀抱中挣脱出来,但是他挣脱出来后也不会自己玩,还会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

     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寻找母亲,似乎需要母亲更多的亲密,与此同时,儿童又希望扩大自主性,通过对母亲的抗拒性,来保护自主性。处于一种矛盾的整合期——把独立、亲近、疏远整合起来,是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任务。

     母亲很可能把孩子实质上的一种进步或心理发展中正常的现实误解为孩子的退行,会对孩子不耐烦,甚至产生粗暴的反应。因为这时母亲要干活,他要干扰,母亲可能会产生不耐烦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如果这样做了,会让自我功能没发育起来的孩子感觉到一种被抛弃的情绪当中。

     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母亲的理解和共情性的证实,需要母亲温柔的理解与证实,这个时候实际马勒命名为“心境的易感期”,这点上母亲需要更加接纳,更加在情绪上的理解和共情态度,否则在这个点上容易出现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是除了精神分裂症外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抑郁症和躁狂症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在整合期的这个点上。

     04

     客体永恒性

     24--36个月后,没有终止。

     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整合期的“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的意识。

     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由于和解期母亲提供的情感客体,儿童度过了和解期,并会将这个温柔的“情感客体”内化,这一阶段开始于第三年左右,内化母亲的客体意味着儿童逐渐接受客体好与坏的两方面,经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完全成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内在表象,与内在客体表象一起,儿童以自我认同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统一的自体意象。

     (本文章核心理论为马勒的心理发展阶段,许多内容均来自于网上,个人仅做少部分解读,供大家共同学习使用。)

     此文 接上一篇:

     情绪心理88:最糟糕的关系,病态共生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