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98:你真的能威武不屈吗?
2020/3/30 7:39:00 胡鹏飞学心理

     服从,无论在哪种文化里,好像都是传统。西方故事里的亚当与夏娃因为没有听从命令,品尝禁果之后开始受尽人间折磨,并且成为了世世代代的永恒之罪。路法西因为对上帝的命令提出挑战而被打入地狱,成为了魔鬼撒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同样也是充满了各种服从。

     1

     平庸之恶(The Banality of Evil)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日法西斯对很多国家的民众进行大肆杀戮,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呢?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在逃亡数年后被以色勒逮捕并送上法庭,在审判斯间,他至始至终都用一句话为自己辩护:“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依照命令行事。”

    

     (艾希曼受审,照片来自网络)

     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审判期间,以撰稿人的身份关注了这场审判,她发现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他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根本就不像一个想象中那种恶贯满盈的刽子手。他称自己只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作为公民,他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作为一名军人,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阿伦特随后提出了“平庸的邪恶”(即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

     这种服从,在社会生活中会有体现吗?让我们来看看在艾希曼受审一年后,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进行的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服从实验”研究 (Milgram)。到今天为止,它依然为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又称权力服从研究(Milgram experiment),是社会心理学里非常知名的科学实验。实验的概念最先开始于1963年,由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变态心理学杂志》里发表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后也在他于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讨论。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

     米尔格拉姆通过广告招聘来40名不同职业的男性作为被试,他支付每名被试一定报酬,并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惩罚对学生记忆的影响。

     实验情境是这样的:40名被试被分在不同的小组中,每个小组由两人组成,一人充当学生,一人充当教师,由抽签来决定角色(每名被试都会抽到教师,另一个抽到学生,学生其实是研究者的同伙)。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让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一,通过按电钮的方式对选错的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

     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轻度电击”、“中等电击”、“极强电击”、“严重电击”、“极严重电击”、“危险电击”等,最后两个用“XXX”标记。

    

     当电压在75V时,学生的反应是嘟嘟;到120V时,开始喊痛,并大叫;150V时大叫,并说他要退出试验,不再参加;180V时,大叫,太疼了,坚持不下去了。300V时,尖叫,拒绝回答任何问题;超过330V时,已经没有声音了。

     若是参与者表示想要停止实验时,实验人员会依以下顺序这样子回复他:

     请继续,或者,请接着做

     实验需要你继续

     继续实验非常重要。

     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指令是按顺序排列的,只有指令一不成功时才能使用指令二,以此类推,如果四条指令都使用了,被试仍然拒绝服从,那么实验便终止。

     各位先预估一下,有多少人会把电流加到450V?

     米尔格拉姆询问由40位精神病学家组成的专家组,他们甚至认为只有1%的人会愿意执行最大电击水平。然而,现实打了专家的脸。100%的普通美国人愿意对陌生人电击到135伏。80%的人愿意进行到285伏。超过62%的被试愿意一直将实验进行到450伏的最高电压,也就是到了往死里整的地步

     如果你认为是这些被试有问题才导致这个结果,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心理学家在三十多年后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服从的比例基本差不多,无论性别、职业、文化。

     3

     引起服从的因素

     01

     与受害者之间的距离

     当受试者看不到受害者,受害者无法与受试者进行口头交流,也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受试者可以听到受害者敲墙的声音,但这种反应的含义非常模糊时,服从的比例是最高的。

     但当受试者与受害者在同一屋时,只有40%的“教师”表现出服从把实验进行到450伏。当要求“教师”把学习者的手强制按在电击板上,也就是与受害者有接触时,完全服从的比例下降到30%。

     当参与者能看到受害者时,服从的比率显著降低。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研究指出可能是以下原因导致。

    

     A、移情。当受试者目睹受害者的痛苦,这一视觉线索可能会激发受试者心中的移情反应,让他更加完整地体会到受害者的感受。就好比轰炸机上的士兵投下炸弹之前,他肯定可以推断他的武器会造成痛苦和死亡,但因为相距甚远,就很难在他的心中唤起情感反应。

     B、交互场:近距离情境中,受试者可以清楚看到受害者的行为,同样,受害者也可以看到受试者的行为。在这种交互的场景中,再施行伤害行为可能会引发我们的羞愧或罪恶感,从而做出停止伤害的行为。比如在执行枪决的时候会遮住犯人的眼睛,此举就是为了减轻行刑人的压力。

     C、行为结果的统一性:远距离情境中,受试者很难看到自我行为与结果伤害之间的联系,而近距离情境中,受害者的痛苦与导致他痛苦的行为就变得统一。所以对于士兵而言,当权威要求他按下导弹发射按钮,他会毫不犹豫地服从指令,但如果要求拿着枪直接向平民开火时,他就有可能拒绝服从。

     02

     个体的权威与接近性

     如果把主试换成普通人(实验助手)发布命令,并且还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时,有80%的“教师”完全拒绝服从。甚至当实验助手尝试亲自实施电击时,大多数参与者会发出抗议。

     而如果两个权威之间存在矛盾,发出相反的信息时,服从的比例减少到了0。这就好比父母为教育孩子意见达不成一致,给孩子相反的指令,那孩子干脆谁的都不听,自己玩呗。

    

     如果权威不是现场下达指令而是通过电话进行,服从的比例降至20.5%。其他研究也证实,权威在空间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这就好比你领导电话安排你一个活儿,你嘴上说好,行动却不一定有,但如果领导来你办公室了,估计你就马上行动了。

     03

     机构的权威性

     米尔格拉姆将实验地点从耶鲁大学移到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奇波特市,在一座不豪华的商务大楼中成立了“布里奇波特研究会”。实验显示,完全服从的比例为48%,虽然很高,但是明显低于耶鲁大学的65%。有机构作为背景的权威更容易发挥社会权力。

     这就理解为什么今天的市场上有那么多的协会,研究会了,这就是为了增加权威,让人更多的服从。

     04

     群体效应的影响

     当身边的其他人都选择服从时,在从众和合法权威的双重压力下,个人很难拒绝服从。研究中,当被试看到同伴实施电击时,有92.5%的人会完全地服从主试。相反,当有二名同伴抵制权威时,服从的比例降低到了10%。

     陈寅恪先生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事实是我们一生中都是在服从,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对象。正如米尔格拉姆的权力服从实验告诉我们,情境压力对人的影响是显著的,即使是正直的人也可能按照指令做出邪恶的行为。

     本文实验与数据来源《对权威的服从》,斯坦利.米尔格拉姆 著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97:华山论剑,心理治疗中的各大门派

     情绪心理96:坚韧,面对我们苦逼的生活

     情绪心理95:无叛逆,不独立

     情绪心理94:活着,为什么也是一种痛苦

     情绪心理93:创伤后应激障碍,肺炎后的“心理之伤”

     情绪心理92:认知失调,谣言背后的心理原因

     情绪心理91:隔离期间的心理问题与自我防护

     情绪心理90:肺炎时期,众生的道德水平“画像”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