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99:我们为什么喜欢“随大流”
2020/4/6 8:01:00 胡鹏飞学心理
上午接到母亲电话,告诉我小区邻居都在买米与油,问我们要不要买点,我说不用担心,深圳的供应肯定没有问题的。晚上回家,依然京东下了单。
下午收到一个微信,一家企业准备开始做内训,问我的时间安排,我很快的给了时间,因为在家闷得实在太久了。这个企业其实我并没有去过,但他们这个市的同行我都去过,我问上什么主题,他们说,就按xx单位的上吧。
上完课有时需要赶飞机,收拾好随身物品之后向学员表示感谢并告别,这时当前排的学员起立并鼓掌时,紧跟着后面的学员也全站起来并给予掌声。我想其中有一些学员并不是因为激动,因为认同,惟一的理由就是别人都站起来了吧。当然,对于我而言,这种感觉挺好的。
保持独立的思想与行为,值得尊敬,但“人云亦云”,“随大流”,才是最普遍的人性。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从众”。
1
从众的研究
从众(Conformity)是指根据他人而作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它主要包括顺从(Compliance)和接纳(Acceptance)。
靠外在力量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顺从背后最重要的成分是权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奖励与惩罚。
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接纳背后最重要的成分是吸引,也就是我们认同,我们希望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与示范者一致。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一种顺从,而大家都说苹果电脑好,我也买了,这就叫接纳;孩子因为你奖励买手机而去学习,这是顺从,孩子因为你跟他讲故事开始对读书感兴趣,就是接纳。
如果比上面这二者更高级的,我们把它叫内化,是指因对某种价值或信念的确信而带来的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也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这是最难改变的,因为它深入人的骨髓,比如某些地方的重男轻女。
谢里夫规范形成实验
谢里夫(Muzafer Sherif)利用似动现象中的视动错觉来研究从众情况。视动错觉是指在一个黑暗的没有参照系的屋子里,当人双眼保持静止不动地盯着一光点时,会产生错觉,感到光点在向各个方向移动。
第一天,你坐在屋子里,在离你15英尺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光点,过一会儿你会产生移动错觉,然后让你猜测光点移动了多长的距离,你会大概给一个数字。
第二天,另外二个人加入,他们跟你一样经历了前一天的实验,都有自己的估计范围。然后你们在一起,共同讨论。

研究表明,当被试一开始独立判断移动距离时,彼此的差距非常大,而当群体一起判断光点移动距离时,相互的差距变得很小,判断趋向一致。当再次单独估计时,个体与群体的估值非常接近了。
阿希从众实验
谢里夫实验的实验者面对的是模糊的情景,表现出了个体服从群体的现象,我们相对来讲比较能够理解。那如果面对的是清晰明了的情境呢,让我们看看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所做的研究。

阿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圈,其中6人是经过训练的同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其实只有一位才是真正的被试,但被试并不知道其他6个人的身份。实验开始,实验者向所有人展示了一条标准直线X,同时向所有人出示用于比较的其他三条直线A,B,C,其中C和标准直线X长度一样。然后研究者会问所有人(其中包括6位助手和1位真的被试)哪一条直线与X线一样长。
六个“托”依次统一回答出错误的答案,最后由真被试来回答哪条线与标准线X一样长。私下单独回答时99%都是正确的,但发现在实验中,被试有37%的回答是从众的,而有3/4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只有约1/4的人保持了独立性,自始至终没有一次从众发生。

正如阿希所说“看上去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愿意把白说成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指导我们行为的价值观提出了质疑”。
2
为什么会从众
为什么个体容易屈服于群体,首先是想被群体接纳或免遭拒绝,其次是获得重要信息。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把这两种可能性命名为规范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和信息影响(informationa influence)。
01
规范影响
个体要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获得人们的接纳或赞赏。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日常生活中,群体常常拒绝某些行为偏离者。社会拒绝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常常要付出情绪上的代价。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不合群,特立独行,自己养活自己,有时甚至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想想我们上千万年前的老祖宗,他们可没有今天的这种社会资源,一旦他们被群体所拒绝,等待的只有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会优先于任何的情绪,因此,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倾向根植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哪怕有时是违心的,也要附和群体,这份备感安全的归属感足以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主张。
规范性影响无处不在,甚至我们自己都不曾觉察。
02
信息影响
上次出差成都,晚上准备找一个馆子涮个火锅,火锅满大街都是,可不知道哪个好吃,同事提议:“别找了,看哪家排队多就哪家吧”,大家一致同意。
当现实情景较为模糊,也就是我们无法准确做出评价时,其他人可能就会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例如,在黑暗中光点的实验里,个体可能推论:我难以辨别光点移动的距离,但是这个人看来知道。就像我一外地人不知道火锅哪个好吃,但我相信本地人一定知道,当然也有可能这些人都是商家请来的托。
我们都希望行事正确,但我们了解的领域如此少,面临的决策又是如此的多,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大家的。就算错了,也不止我一个。
害怕被孤立的恐惧,渴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和赞赏;在不确定的情境中,降低思考的成本,想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们愿意随大流。
3
从众的因素
1、群体规模
米尔格拉姆与同事曾做过一个研究,在纽约街头停留并抬头观望。过路人模仿一个群体抬头观望的百分比随群体规模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随着群体人数的扩大,从众行为发生几率越高,但人数有一个极限。通常群体规模接近3-4人,从众行为开始产生。
“群体抱团”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高。三个两人小组引发的从众比率更高。很显然,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2、一致性
当前面所有人都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可能性增加。但当有人作出正确答案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只有通常的四分之一。
做为异议的提出者,需要巨大的勇气,但在群体中,有异议者的存在,恰恰能让我们做出更正确的决定。对异议者,值得我们尊重。
3、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越大,对个体吸引力越强,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
4、地位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有时,人们会想方设法避免与地位低的人或受到别人嘲笑的人意见相一致。成功人士说啥都是对的,屌丝就太难了,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
5、公开的反应
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仰。因此,在做团队决策时,匿名投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6、无事前承诺
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表态,就会坚持到底。至多是在以后的情景中改变自己的判断(Saltzstein &Sandberg,1979)。
看来死不认错,对谁都是一样的,例如说体操比赛的裁判,当看到其他裁判的评分后很少改变自己的分数。
作为群体生活的的我们,永远都逃离不了从众,无论是旅行、消费、工作--- ---,但对从众保持一点警惕,保留一点理性,对生活总是会更有益。
(本文核心内容与图片都来自于《社会心理学》)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98:你真的能威武不屈吗?
情绪心理97:华山论剑,心理治疗中的各大门派
情绪心理96:坚韧,面对我们苦逼的生活
情绪心理95:无叛逆,不独立
情绪心理94:活着,为什么也是一种痛苦
情绪心理93:创伤后应激障碍,肺炎后的“心理之伤”
情绪心理92:认知失调,谣言背后的心理原因
情绪心理91:隔离期间的心理问题与自我防护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