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05:社会懈怠,集体打酱油
2020/5/18 7:57:00 胡鹏飞学心理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企业更是提倡团队精神,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希望1+1的力量大于2,可实际情况却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四个就开始混日子了没水喝,为什么呢?心理学的研究或许能给我们解开部分疑惑。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 Ringelman)最早发现,在团队拔河中集体所付出的努力仅有所有个人单独努力之总和的一半,这恰恰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相反。这种现实并称之为社会怠慢: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的研究中发现,6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者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1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三倍响。

     斯威尼,一个政治学家,在德克萨斯大学所做的一项实验中,他观察到,当学生们知道自己被单独评价时,与其认为自己的成绩还要考核其他人的行为表现相比,他们踩自行车练习器要更加卖力。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就会受到搭集体便车(free-ride)的诱惑

     1

     社会懈怠的核心原因:单独评价

     如果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收到评价,那么在群体情境(拔河,鼓掌),下,“评价顾忌”就会降低;也就是如果人们无需单独为某事负责或者并不对其努力程度进行单独评价时,所有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都被分散了(Harkins&Jackson),相反,社会助长则增强了个体的评价顾忌。一旦成为注意的焦点,人们就会自觉监控自己的行为(Mullen&Baumeister)。

     因此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社会助长,什么情况下出现社会懈怠呢?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个人一旦受到他人观察,评价顾忌增强时,社会助长作用产生;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减小时,社会懈怠作用产生

     大学生游戏队的队内接力赛中,如果有人监控大家并且单独报出每个人所有的时间,那么整体游戏的速度会有所提高(Williams&others),一个对流水线工人所做的小实验发现,一旦可以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单独评价,即使没有额外的报酬,工人们生产的产品仍然增加了16%(Faulkner&Williams)。

    

     中国农村从大集体到家庭联产承包制,最重要的就是打破了社会懈怠。在大集体时代,不管个人对群体付出多少贡献,都是平均分配,那么付出少收获多的人就等于搭了集体的便车,会滋生“寄生虫的天堂”,社会懈怠就必然发生。

     今天的企业也同样如此,一个好的组织特点,就是尽量让每个人在组织中的贡献是可以评价的,而糟糕的组织恰恰相反,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与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关联,个人的努力也得不到评价,以前我们提倡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今天不一样,我们更提倡小团队合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团队的产出大家可以看到,并且知道自己在其中的贡献。

    

     威廉姆斯等人提出,有关社会懈怠的研究建议“使个人的产品可识别化,并且提出问题说:假如工厂只按包装合格的泡菜付给工人相应的工资,那么一个工人会包装多少泡菜呢”。

     2

     社会懈怠的例外

     是不是所有的集体活动都会引发社会懈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01

     任务本身

     当任务本身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时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Karau&Williams)。

     面临挑战性的任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付出自己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Harkins&Petty等)。

     假设人们认为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靠不住或者没有能力做出多少贡献,那他们也会付出更大的努力(Plaks&Higgins)。

    

     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或者让群体为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奋斗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努力程度(Harkins&Szymanski)。

     只要团队成员坚信高的努力程度能够取得好的作业成绩并且会带来回报,他们就会努力(Sheppend&Taylor)。

     以上的研究表明,如果任务本身非常具有挑战性与吸引力,而且成员自己的努力程度跟结果直接关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懈怠的影响就会减弱。因此,对于一个团队领导来说,挑战现状,树立组织愿景、使命、价值观,就是核心工作内容

     02

     团队熟悉与凝聚力

     如果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而非陌生人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那么懈怠就会减少(Davis&Greenlees等)。

     甚至是有想与某人再见面的愿望也能提高团队的效率(Groenenboom等),发现在班级中与常常见面的同学之间的合作就比与那些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再见面的人之间的合作动机水平更高。

     我们常说团建活动其实还是有必要的,它能让团队成员之间彼此更熟悉,更了解,在一定的程度也就能避免在工作中出现社会懈怠。

     其实想想也是,在朋友或亲人面前不尽力办事,还是有点不好意思的,如果是陌生人,那就能混则混呗。

     保持较小的团队规模,树立有挑战有吸引力的目标,成员之间彼此熟悉认可,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能看到最终的结果产出并因此而受到奖励,是避免团队的社会懈怠最好的方式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04:说服,得“套路”者得天下

     情绪心理103:被人围观,你是紧张还是兴奋?

     情绪心理102:从心理学视角看人类的攻击性

     情绪心理101:重复呈现,最有效的说服方法

     情绪心理100:亦真亦假说个人权威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