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06:群体迷失,魔鬼的诞生
2020/5/25 7:31:00 胡鹏飞学心理

     2012年,在西安的游行中,蔡洋、寻建奎在西安市玉祥门盗取路边摩托车U型锁,将被害人李建利重伤并至五级伤残,获刑十年。在这之前,他们不曾认识。

     互联网上,经常看到各种暴力语言,各种恐吓威胁,用词用语之脏之狠毒简直惨不忍睹,可现实生活中的他是如此胆小,表现如此斯文。

     2018年,甘肃庆阳的19岁女生李依依(化名)跳楼身亡。在李依依跳下前,一些围观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起哄”言论并拍摄视频。“1秒钟能解决的事情,在这儿耽误了这么久还不跳”, “倒是跳啊,坐那犹豫什么”。这些起哄者自己也有朋友,也有亲人。

     前不久看到香港一名21岁男子,咖啡师学徒,在法院承认侮辱国旗罪,并在求情信中称对于今次犯错深感惭愧,会深切反省。可如果回到屯门的暴乱现场,你会怀疑这是同一个人吗?当然,今天晚上香港的他们依旧疯狂,夜依然迷离。

     是什么让我们失去理智?是什么让我们卸下身上的责任与良知?是什么让人性的恶如此释放?今天,我们认识一下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ed)指在某些群体情境中,人们更可能抛弃道德约束,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中国大百科全书》提出,去个体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 。

     很难想象,单独一个摇滚迷会在一个私人摇滚音乐会上发狂地叫喊,一个单独的人会试图劝诱他人自杀,或者一个单独的城管也不会把商贩的摊给掀了。

    

     个体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就很容易处于去个体化的状态,比如音乐会现场,足球场或者游行现场。这时,个人的行为就较少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更多倾向于服从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气氛越强烈,越容易迷失自己。

     因此,那些投入群体暴乱活动的个人,往往忘乎所以,表现得无比英勇。它们基本失去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更不在乎社会大众的评价,只为依从于当前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普遍的内疚、羞愧、恐惧等情绪都会被减弱,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兴奋、愤怒等情绪,从而使个人的暴力与侵犯行为增加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呢?

     1

     群体规模

     曼(Mann)发现,如果人群规模小且曝于日光之下的话,人们通常不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的,但如果人群规模比较庞大或夜幕赋予人们匿名性的身份,那么人群中的大多数人会诱劝当事者往下跳并且加以冷嘲热讽。

     马伦(Mullen)指出,在使用私刑的暴徒中也存在类似的效应:暴徒团伙的规模越大,成员越有可能失去较多的自我意识,他们就更乐于去干诸如纵火、砍人、肢解等暴行。从观众到用私刑的暴徒,所有这些例子中,个体的评价顾忌都降到了最低水平。因为“每个人都如此行为”,因此,所有的人都会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

    

     正如足球评论员Buford所说,足球流氓一个人单独出现时通常非常可爱,但是一旦聚集起来就如同恶魔一般

     而我个人则认为,群体规模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规模越大,越能给人带来控制或力量感,从而引发更多的愤怒与攻击行为。很简单,对方8人,我方3人,这种冲突情境下,我们体验的是恐惧,是逃跑的行为,但如果我们30人,对方只有3人,那就干他。

     津巴多(Zimbardo)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研究,他买了两辆已使用超十年的旧车,拆掉牌照,把引擎盖掀开,一辆放在纽约大学布朗克斯校区附近,另一辆放在斯坦福大学的帕罗奥托校区附近。结果发现,前一辆,三天被偷与破坏23起,相反,后一辆,一件都没有。津巴多认为,人山人海这一特点足以产生匿名性的效应。

     2

     身份匿名性

     津巴多让纽约大学的女学生穿上一样的白色衣服和帽兜,这和三K党成员非常相似。然后让他们按键对另一个女性实施电击,结果发现她们按键的时间要比那些可以看见对方并且身上贴着很多名字标签的女生长一倍。

    

     一些部落中的斗士会用油彩或者面具装扮自己的身体和脸孔(许多疯狂球迷也是如此),使自己去个性化。战斗结束后,有一些部落会杀死、折磨或者摧残任何幸存的战俘。沃森研究一些人类学档案后发现,那些去个性化的斗士部落几乎都会对其敌人施以暴行。

     在北爱尔兰,西尔克(Silke)发现,在500例暴力事件中,有206例袭击者都头戴面具、头巾或其他面部伪装。与未伪装的袭击者相比,这些匿名的袭击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袭击行为。正因为如此,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法国等都禁止在示威活动中蒙面。而去年发生在香港的暴力事件,也能看到身体匿名起的作用,暴徒带着口罩,遮着雨伞,释放出人性的恶。而一旦口罩被撕下,立刻变成惊慌失措的小绵羊。

     如今的网络暴力,也是因为互联网的匿名性带来的,研究显示匿名性是网络暴力语言严重性的一个关键相关因素,因为它降低了霸凌者的自我意识和个体化。当我们淹没在网络的群体中,肆意谩骂不被识别、不受谴责时,就会让我们更加随意的进行言语暴力。

     上个月参加一个项目的线上学习,因为平台出了一点故障,导致学员不能显示自己的单位与名字,只显示VIP,发现抱怨与攻击的行为明显增多,而第二期课程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发现每个人都彬彬有礼。

    

     身体匿名是否总能引起人们释放恶行呢?答案是否定的。约翰逊和唐宁在佐治亚大学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女参与者在决定给别人施加多大程度点击之前穿上护士服。在实施电击时,这些穿护士服的参与者,并不比他们说出自己名字和身份时强,按前面的结论来推测的话,身着护士服他们应该有更高的匿名性,施加的电击更强才对,但是结果没有。

     最终结论是: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景线索做出回应,无论这条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比如身穿护士服是积极的情景,我们就更容易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我们接触到消极的情境,比如三K党,那么我们可能会做出消极的行为。

     3

     唤起和分心活动

     群体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迪纳的实验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更放肆行为的前奏。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

     集体跳舞,集体合唱等群体性的活动,能让我们去个体化,从中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以及与他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我自己是职业讲师,也参加过许多的培训,目前有一类培训非常的流行,叫体验式学习,它的核心当然是体验,但体验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去个体化。它最通常的做法是配有音乐、简单的口号,统一的行为,带有强烈情感的语言,慢慢听众就会被包围在浑然一体的世界中,强烈的自我感觉将会消失。当然,每次在课堂,我都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学生,自然就成了重点照顾的对象。

    

     这种弱化自我意识和群体体验通常能分离个体的行为和态度。迪纳,邓恩和罗杰斯所做的研究表明:无自我意识、去个体化的人更不自控、更不自律,更可能毫不顾及自己的价值观就做出行动,对情境的反应也更强烈

     有一种营销叫会议营销,或者现在还有许多的现场订货会,它真正的核心作用就是让来者去个体化,融入主办者营造的这种现场情境中,买,买,买,而忘记自己真正的目的。

     当个体受到药物、酒精、催眠、音乐等的作用,自我觉察的能力降低,最终使自己的注意或判断力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的事件上。很多在平时不能理解或不敢做的行为就都有可能发生。

     当然,有一些小的方式能够增强自我觉察的情境,比如:镜子和相机,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明亮的光线,醒目的姓名标签,凝神静思,个性化的着装和房屋等情景都会减弱去个性化(Ickes&others)。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参加聚会,“玩得开心,还有要记住你自己的身份”,这是父母给的最好忠告。

     庞大的人群,高水平的唤起与责任扩散的结合,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自己的良知与道德,学会时刻保持自我意识,自我觉察,对情境的反应保持警惕, 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再采取行为。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05:社会懈怠,集体打酱油

     情绪心理104:说服,得“套路”者得天下

     情绪心理103:被人围观,你是紧张还是兴奋?

     情绪心理102:从心理学视角看人类的攻击性

     情绪心理101:重复呈现,最有效的说服方法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