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07:刺激学习,巴普洛夫的狗
2020/6/1 7:30:00 胡鹏飞学心理

     羚羊出生几个小时之后,能吃能跑能跳;婴儿出生之后,啥都不会,甚至如果你把他脑袋朝下,他会把自己活活憋死。可成年之后,羚羊依然只会吃,跑,跳,而人类却有了更多的本领,包括把跑得快跳得高的羚羊变成盘中餐。是什么导致这种巨变呢?是学习,它让我们具有巨大的可塑性。

    

     因此,“学习”也是心理学中最核心的论题,几乎在每个心理学专业都会涉及,那什么是学习呢?学习(Learning)指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练习的原因,使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较为持久变化的过程,即掌握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

     它的关键是: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的变化比较好理解,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比如学会开车,学会使用手机。但我们读哲学、读文学,包括我们上课参加各种培训,获得的就是一种行为改变的潜能。2、变化相对持久。比如疫情期间我天天在家练习吉他,也许一工作起来就放下了,但半年之后再练,虽然不能与半年前一样,但学起来会更容易,稍加练习估计就能恢复原有水平。3、学习是基于经验的。也就是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发生,所以我们常说要学会游泳,得先跳进泳池。

     当我们谈到关于学习的观点时,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约翰·华生以及他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他将心理学的首要目标定义为“预测和控制行为”,他们坚持测量那些可观测的、可量化的行为,不考虑那些无关的、无从知晓的精神活动。他们认为学习中的“经验的永久改变”可能很好地表现在任何生物体上:狗、猫或人类。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不需要精神活动的、纯粹的行为活动

     1

     巴普洛夫与狗

     一护士被安排随军,在战争时期她需要为士兵以及当地的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当直升机将伤员送来医院时,往往这些年轻人肢体残缺以及鲜血淋淋,甚至会闻到肉体因为烧焦后所散出的气味。当工作完成后回到家乡,这些经历对她的整个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比如煮肉时或看到血,就胃疼,听到直升机类似的声音就恐惧与焦虑,并且时常做噩梦,也就是她的行为被改变了。是什么造成这种行为的改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学习,一种基于联结的学习作用。战场的场景、声音和气味已经和负性情绪发生了联系,形成了一种持久的结合。

     这种学习方式,我们首先从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以及他的狗开始说起,他发现狗在没有吃到食物时也会分泌胃酸和唾液,甚至只要看到实验员或听到脚步声,也就是狗并不是因为饥饿而做出的反应,而是一种学习的结果。

     这种学习被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当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声)和一个可以导致自然反应的刺激(如食物)配对后,中性刺激会导致反应(分泌唾液)出现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一下:

     1、无条件刺激:即能可靠地引起生物体自然反应的刺激。比如给狗一盘食物,它们都会引发唾液分泌。

     2、无条件反应:即由无条件刺激可靠的引起的一种反射性反应。

     3、条件刺激:即和一个无条件刺激配对后能引起生物可靠反应的中性刺激。比如把食物和铃声配对出现,狗会对铃声分泌唾液,这里的铃声就是条件刺激。

     4、条件反应:和无条件反应相似但却是由条件刺激引起的一种反应。也就狗虽然分泌的都是唾液,但这种唾液并不是由食物,而是由铃声所引起的。

     比如在上述护士案例中,类似直升机的声音,本来就是中性刺激,并不会造成恐惧与焦虑,但它通常跟什么一起来?跟伤员跟死亡一起过来,慢慢就变成了条件刺激,从而引发条件发应。

     2

     华生与小阿尔伯特

     巴普洛夫的研究与行为主义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因为华生认为:一个生物个体经历可观察和可测量的事件或刺激,而且在生物体上发生的变化可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到。也就是在经典条件范式下并不需要考虑心理层面,包括狗是怎么想的。那我们一定说,人毕竟与狗不一样呀,我们的情感与需求复杂得多,华生与他的助手,也就是他后面的爱人,做了后面有着巨大争议的“小阿尔伯特”的研究。

     小阿尔伯特9个月大,是一个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根据华生的评估,他是“严肃的,非情绪化的”。华生想看看这样一个孩子能不能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恐惧。

     华生先给小阿尔伯特呈现许多的中性刺激:一只白鼠、一只狗、一只兔子、各种面具和烧着的报纸。多数情况下,小阿尔伯特是好奇或者漠不关心。然后他会突然用一个锤子敲响钢条,制造巨大的噪音,正如预期一样,这个声音使小阿尔伯特身体发抖,表现不高兴。

     然后每次小阿尔伯特摸小兔子时,他就在边上敲响钢条,这种配对反复出现后,他看到小兔子就会因为恐惧而退缩、哭泣。巨响(无条件刺激)引发恐惧(无条件反应),而巨响与小兔子配对(条件刺激加无条件刺激)引发恐惧(无条件反应),后面变为小兔子(条件刺激)引发恐惧(条件反应)。小阿尔伯特甚至后面出现了对刺激的泛化,也就是看见海豹大衣和圣诞老人的面具也能使他产生同样的恐惧反应。

     在这里再补充几个小的知识点

     01

     刺激泛化和分化

     刺激泛化是指一种刺激形成条件作用后,其他类似的刺激也能引起该反应的一种倾向。比如小阿尔伯特对小兔子形成的条件性恐惧,进而害怕其它毛绒绒的物体。比如我们有的人小时候被狗咬过,一辈子对其它的猫、狗都产生害怕正是这种泛化现象的体现。刺激分化是一种区分刺激的能力。比如一只好狗就是听到主人的脚步声摇着尾巴迎接,而听到陌生人的脚步声却狂吠不止,说明这狗具有比较好的刺激分化能力。

     02

     消退和自发恢复

     消退指条件作用后,由于未受到持续的强化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到消失的现象。比如一只狗已经训练好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但如果反复听到铃声而不给食物,慢慢唾液也就下降了,最后变成铃声不再刺激唾液,消退就产生了。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对恐惧或焦虑的治疗,利用的正是消退原理,让来访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反复地面对和他们创伤相联系的条件刺激,最终消除条件恐惧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自发恢复即休息一段时间后消退的习得行为再次出现恢复的趋势。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心理治疗为什么会出现复发,以及毒瘾为什么难以克服。

     小阿尔伯特的实验到今天为止,再也不可能实现,因为不符合实验的道德伦理。首先在文献中没有看到是否对小阿尔伯特做了消退处理,而且我们知道条件性恐惧是非常难消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体甚至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恐惧反应。其次,就算消退了,也会产生自发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不是通过有意识的思想形成的,它们也很难通过有意识的推理来排除

     想想以下情境(Rozin&Fallon,1987)

     你认为你会愿意吃做成了狗屎形状的奶糖吗?

     你知道一个装糖的容器错误地标成了毒药,你认为你还会愿意喝从这个容器中加糖的糖水吗?

     你认为你会愿意喝浸泡过消毒蟑螂的苹果汁吗?

     基本上可以肯定大家的答案都是“决不”,太恶心,太危险了——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有趣的是,涉及强烈恐惧时,条件作用在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仅仅匹配一次后就会见效。单一的创伤性事件可以使你形成强烈的生理、情绪和认知上的条件反应,甚至终身难忘。比如我曾经一位学员向我咨询过,他非常怕黑,后面他回忆许久,曾经在某一个夜晚,他被他妈妈关在门外,当时无比恐惧。这或许能很好的解释PTSD的形成,也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伤带给人终身的恐惧。

     3

     华生的桃色事件与广告

     约翰·华生,更多的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著名的心理学家,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广告大师,没错,绝对的大师。

     华生在37岁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41岁那年,出版了《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奠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的基础,走上了学术的人生巅峰。但在第二年,因为与自己的助手婚外恋,被妻子公开揭发,从而被迫离开霍普金斯大学,也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术界。(写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淘宝总裁蒋凡同志,好的是今天商业领域对婚外情并不是特别痛恨,当然马老板怎么想,我们就不知道了。)

     但大师就是大师,华生很快就在广告行业混得风声水起,把行为主义的理论用在了广告行业上,他很快发现“新产品销售曲线的增长与人类学习曲线的增长,惊人地吻合”。也就是“受众是否购买商品和广告是否符合事实没有必然联系。决定受众购买行为的,是广告带给他们的情绪刺激——恐惧、爱意、甚至是愤怒。在广告面前,人根本就不理性,而是原始冲动的动物”。这就是典型地利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改变人的购买行为。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了,我们真的了解我们购买的每个产品的特性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购买行为取决于我们受到的刺激。去星巴克品尝的真是咖啡的味道吗?很显然不是,是朋友圈,是广告给我们造成的刺激。

     华生做过许多知名的广告,比如强生婴儿爽身粉,如果不用这种爽身粉的话,则“孩子有可能染上未知的疾病”。把“如果不买强生爽身粉,就会被别人当成不称职的妈妈联结在一起。为推销马克斯韦尔咖啡,华生掀起了一场“咖啡时间”运动,使“咖啡时间”成为了美国办公室、工厂、家庭中的习惯,把喝咖啡与品质生活联系在一起。

     到如今为止,广告商依然利用经典条件反射来为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也就是让自己的产品与积极情绪或美好建立连结,比如妩媚的女性通常会出现在那些以年轻男士为目标受众的广告里,以年轻人为主的广告里总是充满着独立、个性,自由。

     去盒马买生鲜,京东买电子产品,拼多多买农产品,外卖找美团,优质快递找顺丰,海底捞火锅享受服务,星巴克享受小资生活--- ---品牌的建设,其实就是让消费者形成条件反射,而这是无意识的。

     网上关注一位前辈,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应该是行为主义的践行者,“超级符号方法是刺激消费者本能的最高效的反射方法。符号就是人们大脑深处的意识,是文化条件反射,是一个直接的、本能的反射捷径”。这就是“刺激——反应”。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06:群体迷失,魔鬼的诞生

     情绪心理105:社会懈怠,集体打酱油

     情绪心理104:说服,得“套路”者得天下

     情绪心理103:被人围观,你是紧张还是兴奋?

     情绪心理102:从心理学视角看人类的攻击性

     情绪心理101:重复呈现,最有效的说服方法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